東周殉馬館墓主是誰
東周殉馬館位于臨淄區齊都鎮河崖頭村西,齊國故城大城東北部。1964年對齊國故城遺址進行全面勘探時發現一座大型東周時期墓葬。那么東周殉馬館墓主是誰?
歷史簡介
東周殉馬館位于臨淄區河崖頭村西,是一處春秋時期的齊國君主和大貴族墓地。經考證,墓主為齊景公,是繼姜太公后第25代國君,在晏嬰的輔佐之下,在位58年,是齊國執政最長的一位國君。墓室南北26米多,東西23米余,槨室位于墓室中部,用自然石塊壘砌,南北長8米,東西寬7米,深5米。墓早年被盜,隨葬品無存,唯周圍的殉馬坑大部分保存完好。
東周殉馬館位于臨淄區齊都鎮河崖頭村西,齊國故城大城東北部,是一處春秋時期的齊國君主和大貴族墓地。已發現大、中型墓20余座。在其中5號墓的周圍發現了大規模的殉馬坑。墓室南北26米,東西23米,南墓道長18米,寬12米,槨室位于墓室中部。用自然巨石壘砌,南北長8米,東西寬7米,深 5米。墓室早年被盜,隨葬品蕩然無存。唯有殉馬坑保留完好。殉馬坑在墓室的東、西、北三面。東西各長70米,北面長75米,寬5米,三面自然連接,成為一體,全長215米。
殉馬坑成“∏”形圍繞在該墓的東、西、北三面。東西各長70米,北面長75米,寬5米。東面早年被毀,1964 年發掘清理了北面西段54米,殉馬145 匹;
1972 年對該墓進行了挖掘清理,發現該墓多次被盜,隨葬品蕩然無存,器物坑中只有殘存銅銹、漆片和遍布坑底的朱砂。在距槨底上三米處的填土中,發現狗骨30具,豬骨2具,家禽骨6具,殉馬 83 匹,馬分兩行,馬頭向 外,昂首側臥作奔走狀,在最前面的五匹,頸系有銅鈴。殉馬排列井然有序,個個呈臨戰威姿。經鑒定,殉馬全系壯年馬,是被處死后,人工排列而成。因條件所限,都已回填保護。
1982 年在1972年清理的基礎上,又清理到36.5米,殉馬106 匹,按殉馬排列密度平均每米地段2.8 匹以上計算,全部殉馬當在 600 匹以上,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墓主
經考證,墓主是齊景公,景公名杵臼,是姜齊的第25代國君,在位58年,是齊國執政最長的一位國君,齊景公在晏嬰的輔佐之下,政權穩定,與鄰國關系尚安全?!墩撜Z·季氏篇》載:“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另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景公后期“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他“愛馬”已到癡情境地,在宮中有專門給他養馬的人,他的愛馬死了還要養馬的人為他殉葬。
龐大的殉馬葬式,看出了齊景公的奢侈豪華,反映了齊國國內的強盛,同時也為研究春秋時期齊國的歷史,特別是對齊國的經濟、軍事和殉葬制度等方面,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據專家考證,殉馬多數是6-7歲口的壯年馬,是人為處死后,按照一定的葬式排列而成,馬分兩行,排列整齊,昂首側臥,四足蜷曲,呈臨戰姿態,好像只要聽到戰鼓擂動還會四蹄騰空。
馬是商周時期國家的重要戰備資源,也是奴隸主貴族的重要財富。因為軍隊的主體是車兵。戰斗開始,甲兵縱橫,馳騁沖擊,以決勝負,步兵跟從車后,只起輔助作用。所以馬匹的多寡,是國力強弱的標志之一。戰車由四馬駕挽,兩服兩驂,每輛配備甲士三名,稱為一乘。春秋時期,“千乘之國”即為大國,六百匹馬可裝備一百五十乘,相當或超過一般小諸侯國的實力。文物考古部門考證認為其墓主人為景公杵臼。齊雖為大國,君主死后殉葬如此眾多的壯馬,也不能不使人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