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醫學成就
醫學就是處理及治療預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體生理機體健康為目的。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學、解剖、病理學、藥理學、統計學、流行病學,中醫學及中醫技能等,來治療疾病與促進健康。下面小編給大家講下西周醫學成就。
西周醫學簡介
西周時,專門的醫學書籍還沒有出現,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多散見于《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山海經》等當時的文獻之中。同商朝相比,此時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已有了明顯的進步,對于熱病、昏迷、浮腫、逆產和不孕等疾病已經可以認識,并有了固定的病名。比如《詩經》中就記載了古代一些疾病的病名和癥候,如:瘨(癲狂)、閔(傷癰)、狂(疑)、首疾(頭痛)、噎(氣息不利)、疚(心憂憊之病)、朦(失明)、震(有娠)、身(懷孕)、瞽(盲人)等。《山海經》、《周禮》等也分別記載了多種疾病的名稱和內容,如腫瘍、潰瘍、金瘍、瘧疾、疥、癉疽、足腫病、佝僂病、禿頭、胼脅等。
對疾病的診斷,《周禮·天官》是這樣記載的:“以五氣、五聲、五色視其生死,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藏之動。”。在治療方面,有人提出了“先味而后藥”的治療主張,即先用食療,再用藥治。同時還提出飲食要與四時季節的變化相適應。周代甚至出現了專管王室膳食的官職“棗食醫”,這說明當時關于飲食療法的經驗已有相當的積累。
此外,針灸、按摩、導引等各種治療方法在這個時期也已有所應用。
雖然在商代的甲骨文中迄今并未發現關于藥物的明確表述,但其中已有用魚來散瘀血和用棗治瘧疾的記載。到了西周、春秋時期,藥物品種增加,人們的用藥經驗也日益豐富。很多文獻中都有關于藥物的記載。如《周禮·天官》中記述了初步對藥物分類的“五藥”;記述了對外用腐蝕藥膽礬、丹砂、雄黃、礐石、磁石這“五毒”的煉制過程。再比如《詩經》中也記載了大量的動植物,雖然沒有明確指明這些動植物的藥用作用,但是許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藥物,如芣苢(車前)、藚(澤瀉)、葛(葛根)、薇(白薇)、芩(黃芩)、虻(貝母)、荑(白茅)、壺(葫蘆)、木瓜、棗等。《詩經》中對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記載。
西周時期的人們還認識到,季節氣候的變化與人體健康有一定的關系。當時傳染病被稱為癘疾。《周禮·天官·疾醫》中記載了四時的常見病、多發病:“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
周代起專職醫生開始出現,并且有了最初的醫學分科。當時的宮廷醫生分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四科,各有其編制和職責范圍。食醫負責王室的飲食與配膳;疾醫職責是負責百姓疾病的治療;瘍醫相當于今天的外、傷科醫生;獸醫主要負責動物疾病的治療。
周朝還設立了較為完備的醫療制度,其系統是:醫師一人,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醫師是“眾醫之長”,掌管國家的醫藥政令,負責王室和邦內疾病和瘟疫的預防和治療;士是治病的醫生;府掌管藥物、醫療器具和會計事務等;史負責文書和醫案,徒專供驅使并看護病人。周朝還設有完整的醫療考核制度和考核標準。據《周禮》記載:“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也就是說,每到年終,醫師們的級別和俸祿要根據他們的醫療成績的優劣來決定。
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病歷記錄和死亡報告制度。也就是可以根據病人不同的患病情況進行分別處理,并對其治病過程全程記錄。對于死亡者,還要作出死亡原因的報告,呈送醫師,作為評定級別的依據。
根據甲骨文的記載,夏商時期,人們已有洗臉、洗手、洗腳的習慣。到了西周,人們對飲食衛生更加重視。人們“凡用禽獸,春行羔豚,膳膏香(牛脂);夏行腒(乾雉)鱐(乾魚),膳膏臊(豕膏);秋行犢麛,膳膏腥(雞膏);冬行鱻羽,膳膏膻(羊脂)。” 人們還意識到人的飲食口味必須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變換,《食醫》中記載道“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
另外,從已經挖掘出來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關于牛欄、豬圈和室內除蟲的記載,這說明殷商時期的人們已開始注意環境衛生,并實行了人畜分離。到了周代,人們使用了如抹墻、堵洞、藥熏、灑灰、掃房屋及用“焚石”投水中消滅水中病蟲害的方法,對此,《周禮》、《易禮》、《詩經》中都有相關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