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是誰寫的
三國中著名的《隆中對》是誰寫的?其實是荊州名士?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xué)習(xí)啦小編一起來看看《隆中對》是誰寫的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隆中對》是誰寫的:
“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論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爺下南陽御駕三請,算就了漢家業(yè)鼎足三分。”對京劇有興趣的朋友肯定知道,這是《空城計》第四場老生諸葛亮的一段唱詞。
要不然說京劇是國粹呢,四句話,就定下了諸葛亮這個人——出山前的時候。
無論誰評價諸葛孔明,都繞不開一句話“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這話可不是沒根由的,就算你沒看過陳壽寫的《三國志》,《三國演義》里這也是一段重頭戲。劉備第三次到茅廬,終于遇到諸葛亮,然后諸葛亮噼里啪啦給他來了這么一串《隆中對》。
這《隆中對》,主要就是告訴劉備,你接下來該咋辦?咋辦呢?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和東吳抗曹魏,繼而圖取中原。
劉備哪聽過這個?他身邊的不是賣棗的(關(guān)羽)就是賣肉的(張飛),一下就如醍醐灌頂啊!簡直打通了任督二脈,神清氣爽,不覺飄飄然。
這都扯遠(yuǎn)了,回到《隆中對》本身上,《隆中對》到底是誰寫的呢?
若是你查百度百科,作者是陳壽,陳壽是誰?《三國志》的作者,這就是廢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作者還是司馬遷呢,《史記·陳涉世家》里面寫著呢。
寫史講究的是簡單、概要,但是陳壽這反其道而行,大片把這《隆中對》引過來了,可見這《隆中對》是他都得跪著讀的。
還真沒錯,文學(xué)、歷史、軍事上給《隆中對》定位——古代三大策論,另外兩個分別是賈誼的《過秦論》、和蘇洵的《六國論》,也有說有個《平蠻論》的。
這又說遠(yuǎn)了,既然說作者不是陳壽了,那就一定是諸葛亮?
未必!
當(dāng)然言下之意,不是說,這東西不是諸葛亮原創(chuàng)的,是他剽竊別人的,我哪敢這么說啊!陳壽評價諸葛亮,全篇不敢有一點缺點,就最后說了句“將略非長”,四個字被罵了一千多年。我要這么說,明天非得有人在網(wǎng)上人肉我不可。我的意思是,文章肯定是他寫的,但是思想可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
那這些思想是誰的?也不是誰的?是一群人的——荊州名士們。
那就得先說說荊州了,這荊州是個好地方。
北邊是戰(zhàn)亂區(qū),袁紹、曹操、董卓、公孫瓚、陶謙,一大幫子人,哦對了,還忘了存在感弱到家的漢獻(xiàn)帝,也在北方。北方的特點——亂!動不動就打仗,那群名士們,哪能受得了這個?紛紛南下。
再說南邊,東吳孫家雖然也不是他一家獨大,但特色都一樣,說好聽了叫勇猛,難聽點那就是——野,名士們肯給一幫“孫猴子”打工嗎?顯然不能啊!
所以就都聚集在荊州了。荊州本身風(fēng)水也好,有山有水,氣候宜人。還不能忘了,當(dāng)?shù)氐念I(lǐng)導(dǎo)者——劉表。易中天先生怎么說他的?“漂亮的草包”,其實也不完全是,劉表這個人內(nèi)政還是挺有一套的,就是有點慫。
這樣就更符合名士們的環(huán)境了,區(qū)域內(nèi)內(nèi)政好富足,頭頭慫那就戰(zhàn)爭少。別說是名士了,長點腦子的人都會選擇這來居住。什么荊州八俊、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之類,哦,還忘了個大BOSS水鏡先生司馬徽。
你說這么一群“包藏宇宙之機”的人在一起一天天干嘛?抽煙、喝酒、閑磕牙?那肯定不可能啊!用毛主席的一句詞“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dāng)年萬戶侯”,這才是這群人天天干的。
你說諸葛亮耳融目染,可不是這天下大事成竹于胸了么。
這肯定還不算完,光推算天下已有的局面,誰能厲害?誰能成事?這都不叫本事!你說曹操吞并了北方,這群人一算……都不用這群人一算,當(dāng)時的小孩子都能明白,吞并北方的曹操遲早能南下收拾了東吳孫家,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要玩就完高難度的。
什么叫高難度?“咱推算推算,如果有一個人想和曹操、孫家三分天下,他該怎么辦?”
這個問題一時氣急千層浪,一天天隱居沒事干的人,腦子飛快運轉(zhuǎn)起來了,這可是這群人的興趣點。
隱士A先發(fā)言了:“首先這個人得姓劉,是不是漢家血脈不算,必須得姓劉,這樣出師有名!”眾人深深覺著,隱士A說得對,你要是不姓劉,你連Flag都立不起來。
隱士B又說了:“這個人得是個草根,曹魏屬于名門、孫家屬于草莽英雄,就剩草根這條路了。”眾人覺得隱士B說的也對,草根有草根的好處,比如漢太祖劉邦,那就是混蛋一個,不過誰都沒點破這層,因為詆毀先皇不是高雅的人該做的事,雖然心里都在深深鄙視。
隱士C想了想說:“我覺得這個人身邊至少得現(xiàn)有幾個能打的,至少能保住命;最好也沒有出謀劃策的,就是小打小鬧,別人也看不起他。不引注意,這樣厚積才能薄發(fā)。”眾人更是點頭了。
這時候隱士D說了:“咱已經(jīng)給這個人定特點了,說說怎么做吧?”
一個問題,把YY的人們都拉了回來,場面瞬時安靜了下來,這個問題是有點困難。
隱士E說:“我覺得他得聯(lián)合曹操,先把孫吳吃了再說,然后才能有資本和曹操對抗。”
隱士F立刻不同意:“不行!不行!聯(lián)合曹操那是與虎謀皮,應(yīng)該聯(lián)合東吳,一起抗拒曹操,這樣三足鼎立,三個這數(shù)多好!比二好多了!”
“對!對!F說得對!我認(rèn)為F說得對!”于是F的想法就是集體的思想了。
F把E的風(fēng)頭搶走了,E可不愿意立刻說:“不能完全和孫吳聯(lián)合,這樣容易互相依賴,一亡俱亡,我覺得他得時不時的給東吳一點不痛快,最好的辦法就是占領(lǐng)了這里!”他指了指腳下。
“荊州!”幾個人大呼一聲,這個想法真是不錯!但是也有人不是很贊同,畢竟荊州是自己隱居的地方,要是有戰(zhàn)亂自己也呆不踏實。
卻聽到有人幽幽地說:“這個人是咱們設(shè)想的,他占領(lǐng)了荊州,我覺得咱們過的也會很好!”其余幾個人雖然心里還是有點猶豫,但是不至于自己說自己“造”的人不好,于是也都同意了這個說法。
“一塊荊州,還是有點小!不足以成勢!得往西走,把益州給奪下來!巴蜀之地,土壤肥沃,適合人居住!也適合集聚勢力!”
“雖然益州西邊有羌人、南邊有蠻族,但確實是一個好辦法!”
“羌人不怕,西涼的馬騰、韓遂他們世代和羌人打交道,收服他們一個,羌人無憂!”
“南方蠻人也不怕,打服他們,世代不敢犯!”
“好主意!好主意!”……
隱士們已經(jīng)都開心的手舞足蹈了,就想著這個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已經(jīng)奪得了天下似得。角落里坐著個美少年,一句話沒有討論過,但是也一句話都沒有放過,全都記在了心里。
“姓劉的草根,身邊有能打的人,先占荊州,再取益州,西撫羌人,南府蠻人……”這個帥的逼人的小伙子,就是諸葛亮。
幾年后,帥的逼人的小伙子也長大了,變成帥的逼得人青年人了,他偶然出門玩了一圈。回來書童說:“有個叫劉備的,帶了一堆禮物,想請您出山。”
“姓劉!姓劉!”他馬上去翻看那些禮物,卻沒有金銀珠寶,都是些家鄉(xiāng)特產(chǎn),咦?這是什么東西?一雙草鞋?上面還寫著,劉備出品必屬精品。
“不僅姓劉,還是個草根!”諸葛亮美滋滋的,轉(zhuǎn)身問書童:“他邊上可跟著什么人呢么?”
書童道:“跟著兩個大漢。”
“會不會武功?”
書童道:“我哪里能知道,還能讓他給我表演個胸口碎大石?”
諸葛亮想了想也是,這誰一眼能看出來是不是個武人?不過他也開始留心了,找人打聽了打聽劉備的消息。
又一次出去玩了,回來發(fā)現(xiàn)家里有三個人,石廣元、孟公威、還有自家弟弟諸葛均。
“哥哥你可回來了!”諸葛均最先說話。
“怎么了?”
“一個劉備的來拜見你來了!”一句話讓諸葛亮想了半天,才想起來是有這個么人的!
“怎么樣?怎么樣?”諸葛亮急忙問。
石廣元先說了:“在半山腰他以為我們倆是你,倒是頗為恭敬啊!”
孟公威有些不忿:“他是恭敬,他那兩個弟弟甚是無禮,非要拉著一起喝酒,還得喝烈性酒。”
“兩個弟弟?”諸葛亮似乎想起了什么,他得到的消息,劉備是有兩個結(jié)拜兄弟的。
諸葛均說“哥哥,他那弟弟里有一個可真是粗人,本來沒找到你,劉備想找我問問兵法之類的。他那三弟,說風(fēng)雪急、不如早歸,一把把他扛了起來,直接破門而走了!”
聽到這諸葛亮雙眼都孔明了。姓劉、草根、身邊有粗人!這不就是理想中的人物嘛!
于是諸葛亮便再也不出游,專心在家等著劉備第三次來找自己!
果然劉備第三次來找自己了,不過諸葛亮還得擺擺架子,裝裝睡覺,然后睡醒得唱兩句:“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這不是備醬么!”
“你就是亮醬啊!”兩個人互相見了,雙眼發(fā)光啊!
“是我!是我!我跟你說這天下三分……”
“唉唉?怎么這么著急,我還沒做自我介紹呢!”劉備心里一慌張,聰明人反應(yīng)都是這么快的?
“還介紹什么!聽不聽!聽不聽!”
“聽!聽!聽!你說,你說!”
“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杰并起……”
《隆中對》簡介:
隆中對最早出自《諸葛亮集》卷一第一篇,原名《草廬對》,《三國志》亦有引用。作者諸葛亮,后改名為《隆中對》 。主要關(guān)于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xí)r的談話內(nèi)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zhàn)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dāng)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zhàn)略構(gòu)想。
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臺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zhàn)略遠(yuǎn)景。這一千古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zhàn)略思想中,隆中對具有典范價值。
“對”,對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jì)方面的策略叫“對策”。漢獻(xiàn)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xí)r,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dāng)時諸葛亮只有26歲。此后,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后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quán)。諸葛亮的對策后來成為指導(dǎo)劉備若干年行動的綱領(lǐng)。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隆中對》的提法并不是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原來的名字叫《草廬對》。 陳壽(233年~297年),西晉安漢(現(xiàn)四川南充)人,史學(xué)家。二十四史中《三國志》的作者。《三國志》共六十五卷,記載三國時期(220——280)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隆中對》的事情發(fā)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當(dāng)時26歲)對劉備陳說天下形勢及興復(fù)漢室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草廬對”。 陳壽在268年至273年間撰寫了《諸葛亮集》,這應(yīng)該是太康十年(290年)陳壽完成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傳的主要內(nèi)容,所以,陳壽肯定是聽別人轉(zhuǎn)述然后整理出來的《隆中對》,至于當(dāng)時到底都有誰,就不好說了。《三國演義》,全名《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羅貫中。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翻譯為:三個國度的傳奇故事),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jīng)典之作。《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中國小說由短篇發(fā)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guān)。宋代講故事的風(fēng)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yè),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裴松之注引)《三國志》里面的人物眾多,以多個主人公做線索,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后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jīng)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后得以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chuàng)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tài)上有所不同。
近來的研究亦有人認(rèn)為,《隆中對》一文是作者陳壽仿照魯肅的于建安五年所作《榻上策》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