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戰爭導火索
意大利戰爭,是指1494年至1559年期間,發生于意大利全境的一系列戰爭的總稱。那么這場戰爭的導火索是什么?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意大利戰爭導火索
長期以來,米蘭公國內部的權力之爭,一直被認為是十五世紀末爆發意大利戰爭的導火索,那么事實果真是如此嗎?
其實,據后世史學家分析,真正的意大利戰爭導火索并非單純的王國內部斗爭,而是由意大利周邊的國際形勢所引起的。
早在十五世紀中葉,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就企圖通過干涉意大利內政達到擴充軍事實力,轉移自身國內矛盾的目的。
查理八世上臺后,法國國力雖然強大,然而也存在著巨大的內部隱患,其中不乏王公大貴族的篡位陰謀,以及各個教派之間的紛爭不斷,都導致查理政權時時處在令其缺乏感覺感的狀態下。于是,崇尚冒險、好大喜功的查理八世就萌生出入侵意大利,通過對外戰爭的勝利鞏固自身統治地位的構想。所以,放眼當時的國際形勢來說,法國的入侵,才是這場持續六十五年之久的意大利戰爭導火索。
由于意大利在歐洲大陸的地理位置較為特殊,歷來是法國、西班牙和奧地利三國的必爭之地,所以查理八世在發動這場軍事行動之前也是做足了功課。他的如意算盤是,既要吞掉意大利北部的大片國土,又不至于引起周邊其他各國的注意和猜疑,于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他采用“小步慢進”的方式,逐步開展他的計劃,因此,直到亞平寧半島成為法軍的囊中之物后,奧地利、西班牙等國才如夢如醒,紛紛加入到瓜分意大利國土的行列。
意大利戰爭意義
發生于1494至1559年間的意大利戰爭,是歐洲大陸上一場跨世紀的浩劫,也是歐洲歷史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轉折點。意大利戰爭意義十分重大,它的發生,直接導致了意大利城邦國家體系的覆滅,也由此而揭開了近代歐洲首輪霸權戰爭的序幕。
據《世界歷史》評述,意大利戰爭的硝煙使歐洲諸國相繼卷入這場波及整個歐洲大陸的爭霸戰,促使歐洲政治經濟中心由地中海轉至大西洋。在漫長的戰爭結束后,一個以西歐為核心的歐洲國家體系初步形成,也為十五世紀中期威斯特伐利亞國家體系的最終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此即為意大利戰爭意義之所在。
不僅如此,意大利戰爭也令當時的歐洲主權地位得到了加強和鞏固。
本欲借意大利內政混亂、政權分裂之機趁火打劫的查理五世的野心落空,致使其爭霸歐洲的計劃失敗,于是,正在興起的近代歐洲國家的主權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英法等國通過政治體系的改變也逐漸成為歐洲新一代的強國,其民族意識和反侵略意識都有了大幅提高,這對近代歐洲民主主義的覺醒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同時,隨著戰爭國際影響的擴大,意大利城邦國家體系中常設外交代表的制度得到了普及和推廣,由此而開始了將歐洲各國全面納入多邊國際政治結構的時代,這亦不得不說是意大利戰爭意義中積極進步的一面。
歷史上意大利戰爭簡介
歐洲歷史上,關于意大利戰爭簡介的文字資料不少。通過這些史料,人們大致可以了解到1494年至1559年間,發生于意大利全境的一系列戰爭,究竟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爆發的,其結果又如何。
據意大利戰爭簡介記載,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源于十五世紀末期到十六中葉,法國與神圣羅馬帝國、西班牙等國為爭奪意大利的領土和重要資源而開展的大規模軍事較量,是歐洲大陸的強盜們為瓜分政局動蕩的鄰國而實施的一場可恥的侵略戰爭,所謂的“意大利戰爭”,乃是長達六十五年的歲月里,發生在這片國土上的不計其數的大小戰役的總稱。
意大利戰爭先后經歷了三個時期,戰爭最初為法國、西班牙和神圣羅馬帝國在其他政治勢力的干預下,為爭奪意大利而開展的封建戰爭,后來戰局一度失控,竟逐漸演變成法國與西班牙兩國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一時間,整個意大利本土被戰火包圍。
由于這連場戰爭的發生地皆在意大利本土,因而對意大利的政治和經濟的負面影響,自不必說。更可悲的是,因為戰火的長久不熄,導致意大利的民生與內政也長期處于一蹶不振的狀態,這使得各國列強更加肆無忌憚地將侵略的魔爪伸向意大利,從而使意大利國運陷入一個長達六十五年之久的惡性循環。
從意大利戰爭簡介中,人們得知,在這場戰爭中,意大利的主要城邦均未能幸免,許多古老的建筑和文藝復興時期留下的寶貴的藝術品,也在戰火中毀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