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索里尼為什么會變成戰爭狂人
墨索里尼是臭名昭著的意大利法西斯頭子,罪行累累的二戰三元兇之一。但在青年時代,他卻是一個激進的社會黨人,被人們奉為“反戰英雄”。那么墨索里尼為什么會變成戰爭狂人?
早期的熱血青年1883年7月29日,貝尼托·墨索里尼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弗利省雷達皮奧市郊區一個名叫維多亞的村子里。他的父親雖是個鐵匠,但政治嗅覺十分靈敏,曾當選為雷達皮奧市的工人代表,后又做過市議會議員、代理。他的媽媽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在附近學校教書。墨索里尼便在這樣的環境中漸漸長大,他對政治的熱情秉承其父,而乖戾的性格則受染于其母。幼兒和少年時代的墨索里尼,性情暴躁,并熱衷于別人奉他為“領袖”。從上小學時,他就表現得頗有主見,而且好斗。進入中學后,他對政治越來越敏感,不僅酷愛發表政治演說,發表政治文章,而且經常鼓動同學造現存社會的反。因而被同學們稱為“社會黨人”。1902年,19歲的墨索里尼為找工作離開家鄉,到了瑞士。在那里,他遇見了意大利社會黨瑞士支部的書記戛埃塔諾·扎尼尼,并得到一份工作,成了一名社會黨人,他在瑞士做了兩年多的工會工作和記者,熱衷于無政府主義活動,這是他政治生涯的開端。
這一時期墨索里尼在瑞士的意大利移民中東奔西跑,逐漸成為意大利社會黨瑞士支部的風云人物。他堅定地反對宗教,曾經到奧地利宣傳過無神論,并遭到驅逐;他還堅定地反對社會黨內部的改良主義,而且反對軍國主義。但在他回意大利服兵役之后,卻成為武裝力量的積極擁護者。
1908年,墨索里尼成為一名技術學校的法治教員,并開始擔任奧內利亞地方社會黨刊物《銼刀》的負責人。從此,他就為自己確立了攫取更大權力的政治目標。1908年7月,他回到家鄉,正值當地農村發生對分租佃制危機,便積極投身其中,支持雇工開展合作化運動,宣揚廢除帶有封建色彩的對分租佃制,被地主和農場主視為眼中釘。
1910年9月,意大利侵略利比亞戰爭爆發。全國掀起反戰高潮。墨索里尼表現得特別活躍,除了發表演說外,還發動群眾破壞鐵路,切斷電話線,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反戰英雄”,也使得他在社會黨內的領導地位迅速提高。1912年7月,墨索里尼進入了社會黨領導集團,成為革命派的代表,頻頻向改良主義者發動攻擊。
登上權力的頂峰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奧匈皇儲被刺后,奧匈帝國首先斷絕同塞爾維亞的外交關系,戰爭在所難免。當時意大利國內反戰情緒高漲,為了拉攏人心,墨索里尼站在了反戰立場上,而且調門極高,嘩眾取寵,一時成為人們心目中“最堅定的反戰英雄和領袖”。后來,意大利的左派在主戰派的影響下,內部出現分化,一些人紛紛拋棄中立立場,加入主戰行列。隨之,墨索里尼的態度出現了動搖,生怕走錯一步,影響自己在社會黨內的領導地位和威望。經過多次反復,他終于撕下“中立”的面紗,赤裸裸地鼓動人們參加帝國主義戰爭,他還主辦了《意大利人民報》,來宣揚自己的主張,從而引起黨內多數人和人民群眾的不滿。
1914年11月,墨索里尼因為竭力主張意大利應該同英國和法國一道參加一戰而被社會黨開除。但仍積極宣傳參戰,并于1915年應征入伍。1917年因訓練受傷退伍,繼續辦報。1917年,意大利軍隊在卡波雷托對德奧軍隊的斗爭中慘敗,給了主戰派當頭一棒,此后墨索里尼便開始公開反對社會黨的綱領,逐步向法西斯主義演變。起初,墨索里尼灰心喪氣,甚至痛不欲生。他苦思冥想,認為戰爭失敗的內部原因是“國內不團結”,便到處發表演講,鼓動全國各種力量團結一致去爭取新戰役的勝利,甚至鼓吹“專政是手段,民主是目的”,公開要求立即實行專政制度,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意大利雖為戰勝國,但國民經濟幾乎崩潰,各地矛盾重重,怨聲載道,抱怨政府軟弱無能。1919年3月墨索里尼利用人們對《凡爾賽和約》的不滿和對十月革命的恐懼,糾集一些思想反動的退伍軍人,一百多個地方組織,約9000人建立了半武裝的政治團體“戰斗的法西斯”,并設立了意大利法西斯運動中央委員會。其他地方也紛紛成立戰斗隊,各地的法西斯戰斗隊紛紛用恐怖手段向社會黨和革命群眾發動進攻。法西斯分子身穿黑衫,打著黑旗,搗毀進步刊物,襲擊罷工隊伍。1920年,在全國規模的占領工廠的運動中,法西斯組織加緊破壞工人運動,誘騙農民參加法西斯組織,宣稱要“把意大利從共產主義的恐怖下拯救出來”。法西斯運動逐漸成為一股舉足輕重的勢力。1921年5月,墨索里尼等35名法西斯分子獲得議席。他當選為焦利蒂政府的眾議員,開始進入國家權力圈,11月,為了進一步加強自己對法西斯運動的控制,解決法西斯運動四分五裂的局面,墨索里尼對法西斯運動進行了大力整頓,將其改建為政黨“國家法西斯黨”,使之朝有組織、有計劃、有政綱的方向發展,墨索里尼被公認為領袖。
在墨索里尼起草的該政黨綱領中,最突出的就是軍國主義思想。墨索里尼的野心極大,他堅信自己有決定意大利命運的強大力量。因此,當上國會議員的他并不滿足,而是開始覬覦國柄,企圖登上國家權力頂峰。他利用戰后的法克塔政府陷于危機,勞動聯盟準備發動全國總罷工的機會,開始加快奪權的步伐,要求各地的法西斯組織和戰斗隊隨時準備戰斗,一旦國家對勞動聯盟的罷工表現出軟弱無能,法西斯政權將取而代之。事實上,各地法西斯分子武裝攻打省會主要公共機關,并對停止罷工的群眾仍進行兇猛攻擊和搜捕,引起國內的極大恐慌。墨索里尼認為,在意大利政治舞臺上除現任政府和法西斯武裝組織這兩大力量以外,其他力量已無立足之地。于是,他向政府發起挑戰,準備伺機取代它。1922年這個黨發展到二十多萬人,在法西斯組織力量壯大的基礎上,10月底,墨索里尼下令幾萬法西斯黨徒分四路向羅馬進軍。國王艾曼努爾三世拒絕在政府的戒嚴令上簽字,迫使現任法克塔下臺,10月29日,國王要求墨索里尼組閣,當晚墨索里尼出任首相。法西斯黨占有內閣中近一半的席位,墨索里尼身兼10個部長。意大利法西斯專政開始建立,墨索里尼終于登上了國家權力的頂峰。
“反戰英雄”變成戰爭狂人墨索里尼上臺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軟硬兼施,一方面清理整頓法西斯小分隊和其他黨派的非正式軍事組織,改組法西斯黨的領導機構,成立國家法西斯黨大議會和國家安全志愿民團,一方面積極改善同人民黨的關系,并拉攏羅馬教皇。1924年,在他的精心策劃下,法西斯黨在議會大選中獲得多數席位,議會便成了他手中隨心所欲的一個工具。但是,他的暗中作弊行為和法西斯黨徒的暴力行徑引起了反對派的不滿,統一社會黨政治書記馬泰蒂奧公開指責墨索里尼,墨索里尼氣急敗壞,便指使手下人將其秘密處死。孰料此事在全國引起強大反響,人們紛紛指責議會法西斯暴行。墨索里尼表面上佯裝調查,暗中又因擔心事情敗露而尋找兩名親信替罪。在被其中的一位揭穿真相后,墨索里尼干脆采取了強硬措施,公開要求國王停止眾議院工作,并在1925年1月的眾議院會議上宣稱自己對馬泰蒂奧一事負責,并鼓吹“當兩個處于斗爭狀態的事物相互僵持時候,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戰斗”。從此,意大利的議會民主徹底結束,開始了漫漫十幾年的法西斯獨裁統治。
為了有效地控制國家,法西斯黨建立起從地方到中央的全國性組織,把大多數社會成員都置于法西斯管轄之下,如8歲至12歲的孩子被要求參加“巴里拉”,18至21歲的青年要參加“青年法西斯黨”等外圍組織。為了控制人們的思想,法西斯黨嚴密監督新聞出版業,焚燒具有進步思想的報刊和書籍,控制學校教育,還建立了秘密警察組織。在墨索里尼的高壓政策下,所有的俱樂部和聚會廳被關閉,所有“搗亂”分子的組織以及對國家政權有威脅的組織被解散,公共活動被監視,所有反政府的秘密組織被取締,甚至人們的電話和信件都要被監視和檢查,全國上下一片恐怖,許多進步人士被投入監獄。不僅如此,墨索里尼還把法西斯黨變成太上皇黨,通過法西斯大議會把政府、議會和國王的權力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成了一個不受任何約束的獨夫民賊。
對外,墨索里尼的野心也日益膨脹,妄圖稱霸世界,建立一個疆域包括多瑙河、巴爾干和地中海地區的“新羅馬帝國”。他窮兵黷武,四處侵略,從上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墨索里尼把魔掌伸向意大利以外的國家。1935年10月,他發動入侵埃塞俄比亞的戰爭,1936年7月伙同德國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1936年10月,與希特勒在柏林簽訂《柏林協定》,規定在重要國際問題上采取共同的方針,羅馬-柏林軸心宣告形成。1939年4月意大利吞并阿爾巴尼亞。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與德日結成三國軸心,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由于墨索里尼指揮的戰場失利,法西斯集團內部矛盾加劇,1943年7月墨索里尼被國王解除職務。9月意大利向盟國投降,墨索里尼被起義部隊逮捕,后又被德國傘兵劫走,然后在意大利北部德占區當上了傀儡政權的頭子。1945年入春以后,意大利北部的形勢吃緊,游擊隊到處出來活動,占領鄉村,控制戰場,各地復仇的火焰越燒越旺,法西斯的撤退成了潰逃,盟軍從亞平寧山下來,法西斯的地盤日益縮小。4月24日,墨索里尼收到希特勒的一份電報:蘇軍已經進入柏林,盟軍迅速向前推進,勢不可擋,他們要和蘇軍會師。墨索里尼通過米蘭的紅衣主教舒斯特,曾和全國解放委員會的卡多納談判,試圖投降。但談判毫無結果。他相信他們定會把他交到盟軍手里,那是他最怕的。墨索里尼也曾想逃到瑞士去,因為他是瑞士洛桑的榮譽公民??墒?,幾天前,索登斯電臺廣播了一份“非官方的照會”,說:“瑞士聯邦拒絕‘領袖’通過瑞士。就是到了邊境,也拒絕他入境。”
在這內外交困,走投無路的時刻,墨索里尼只好孤注一擲,離開米蘭,進入瓦德林山,繼續負隅頑抗。27日凌晨,墨索里尼身邊只剩下情婦克拉拉、五六名自衛隊士兵和幾位高級將領,他們坐著一輛裝甲車和三輛大汽車,悄悄地出發了。車隊馬上要到意瑞邊境的東果村時,突然,一群荷槍實彈的武裝村民攔住了去路,墨索里尼再次被逮捕!
1945年4月28日,墨索里尼及其情婦等15人在科摩湖畔被就地槍決。其尸體被倒吊在米蘭廣場上示眾。最終,這名戰爭狂人落得被拋尸街頭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