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克起義的原因及結果
斯巴達克起義,是在斯巴達克領導下,羅馬共和國爆發的一次最大的奴隸起義。這次起義是古羅馬最大的一次起義,也是古代社會大規模奴隸反抗事件,在世界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斯巴達克在起義中表現了英勇的斗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馬克思稱他是“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斯巴達克起義的原因及結果,希望對你有用!
斯巴達克起義圖片
斯巴達克起義背景資料
在古羅馬,到處都有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奴隸被稱之為"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為了取樂,建造巨大的角斗場,強迫奴隸成對角斗,并讓角斗士手握利劍、匕首,相互拼殺。一場角斗戲下來,場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隸尸體。
奴隸主的殘暴統治,迫使奴隸一再發動大規模武裝起義。
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起義爆發了。雖然最后歷時兩年的斗爭失敗了,但是這一次奴隸起義帶給了奴隸主深深的震撼!!
斯巴達克起義原因
起義的主要原因是羅馬奴隸社會內部(即奴隸主和被剝奪人權、遭受殘酷剝削的奴隸之間)的階級矛盾。列寧指出:"斯巴達克掀起的戰爭就是為了保衛被奴役的階級"(《列寧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1頁)。起義由倫杜魯斯·巴奇亞圖斯(卡普阿城)角斗學校逃出的一伙奴隸角斗士(70余名)發起。
斯巴達克起義歷程
起因
公元前73年的一個深夜。羅馬中部卡普亞城的角斗士的鐵窗內突然發出可怕的慘叫,在靜寂的夜晚里顯得格外凄慘。3名衛兵急忙趕了過去,隔著鐵窗厲聲問道:"干什么?找死啊!還不老實睡覺!"
一名角斗士伸了腦袋說:"打死人了。高盧人打死了我們的伙伴。他被我們制服了,你們看該怎么處理他?你們不管我們就勒死他。"
衛兵拿著油燈一照,果然是死了一個人,另一個人正被幾個人反扭著手。士兵說:"把他交給我們吧。把死人也抬出來。"邊說邊開了門。說時遲,那時快,角斗士們迅速擊倒他們,撥出他們身上的短劍,沖出牢門。沉重的鐵門被一扇扇打開,角斗士們揮舞著鐐銬向屋外沖出。
"向維蘇威跑啊!"只見一聲高昂的呼喊聲劃破夜空,角斗士們蜂擁著向外跑去,消失在夜幕中。
這次角斗士起義的領袖是斯巴達克。他本是希臘東北的色雷斯人,生得英俊健美,勇毅過人。
在一次反羅馬的戰斗中被俘,淪為奴隸。因他聰明,富有教養,體格健壯,他的主人把他送進角斗士學校,想把他訓練成一名出色的角斗士。在角斗士學校,他以他的勇敢和智慧,成了角斗士們的精神領袖。他利用一切機會勸說角斗士們為自由而死,而不應成為羅馬貴族取樂的犧牲品。他組織了200多個角斗士準備暴動的時候,不慎泄密,于是他決定提前行動,結果有78人沖出虎口。
隊伍壯大
公元前74年末-前73年初,斯巴達克起義軍迅速壯大,大量收容了坎帕尼亞省的逃亡奴隸、角斗土、破產農民,以及從羅馬軍團逃出的士兵,達1萬人,多次打敗了羅馬軍許多小部隊。起義從坎帕尼亞擴展到意大利南部阿普利亞、盧卡尼亞、布魯蒂烏姆地區。
斯巴達克仿照羅馬軍隊的形式改編軍隊,除步兵軍團外,還有騎兵,以及偵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輜重隊。武器從敵人手中奪取或起義軍自己制造。軍隊指揮建立在民主(軍事長官會議和軍人大會)基礎之上。對士兵進行訓練,宿營和行軍都有嚴格的制度。
公元前73年秋,羅馬派大法官瓦里尼烏斯率軍隊討伐斯巴達克,結果遭到起義軍痛擊。
至公元前72年初,斯巴達克軍隊已增至6萬人。他進軍阿普利亞和盧卡尼亞,總兵力增長到12萬(其他史料為9-10萬)。
受起義軍的聲勢所震驚的羅馬元老院,于公元前72年年中派執政官楞圖魯斯和蓋利烏斯率兩支軍隊討伐斯巴達克。正在這時,起義軍內部產生了分歧。大部奴隸,包括斯巴達克,主張離開意大利,沖出阿爾卑斯山,進入羅馬勢力尚未到達的高盧地區,擺脫羅馬統治,獲得自由,或打回家鄉。而參加奴隸起義運動的當地的牧人和貧農則不愿離開意大利,希望繼續與羅馬軍作戰,以奪取失去的土地。這種分歧使三萬起義軍離開了主力,在加爾加諾峰下(阿普利亞北部)全部被羅馬軍隊殲滅(死亡兩萬人)。斯巴達克聞訊趕來救援,已經來不及了。
斯巴達克軍隊雖已削弱,但他利用羅馬軍兵力分散作戰的弱點,將其擊潰。斯巴達克殺死了300名羅馬俘虜,祭奠了陣亡戰友的"亡靈",繼續率軍北上。
公元前72年,斯巴達克軍隊沿亞得利亞海岸轉戰整個意大利。斯巴達克在南阿爾卑斯高盧省(北意大利)穆蒂納會戰中,擊潰了卡修斯總督的軍隊。斯巴達克本應越過阿爾卑斯山繼續北進,但不知何故,他竟中途折返,繞過羅馬,揮師南下。 為了粉碎斯巴達克軍隊,羅馬元老院再派統帥克拉蘇率兵四萬人進行征討。
公元前72年秋,斯巴達克軍隊在意大利布魯蒂烏姆半島(今卡拉布里亞)集結,企圖乘奇里乞亞海盜船渡過墨西拿海峽。但海盜不守諾言,沒有向斯巴達克提供船只,想利用自造木筏渡過海峽的企圖亦未能實現。這時,克拉蘇在起義軍軍營后面構筑了一道防線,切斷了起義軍去意大利的退路。這道防線是一條兩端通海的壕溝(長約55公里,寬和深均為4.5米),溝上筑有圍墻。但是,起義軍用土和樹木填平了壕溝,強攻筑壘,突破防線。斯巴達克在強攻中損失兵力約2/3。
斯巴達克軍隊很快得到補充(達7萬人)之后,于公元前71年春試圖奇襲意大利南部主要港口--布林的西,乘船渡海直奔希臘,然后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歐洲部分)。
羅馬元老院力圖盡快鎮壓起義軍,派遣格奈烏斯·龐培和瑪庫斯·路庫魯斯兩支軍隊分別從西班牙和色雷斯馳援克拉蘇。為了阻止羅馬軍隊會合,斯巴達克決定對克拉蘇舉行總決戰。他以急行軍率軍北上,迎擊克拉蘇。在阿普利亞省南部一場激戰中,斯巴達克全軍(六萬人)被擊潰。斯巴達克奮戰在最前列,直至犧牲。約5000人逃往北意大利,被龐培殲滅,6000名俘虜被羅馬軍釘死在羅馬至卡普阿沿途的十字架上。
流散在各地的起義軍,盡管沒有統一的領導,在意大利許多地區仍堅持戰斗若干年。
斯巴達克起義失敗原因
斯巴達克起義失敗的主要社會經濟原因是:羅馬奴隸社會還不具備廢除奴隸制的先決條件,奴隸本身也沒有提出這一任務。奴隸只求自身解放。奴隸以及參加起義的羅馬社會各階層分子的社會成分和民族成分不純,對起義失敗亦有影響。
斯巴達克起義的意義
起義軍沒有一個聯合廣大被剝削群眾的總綱領。
然而,斯巴達克起義的意義遠遠超出了起義的本身,它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統治階級,加劇了羅馬奴隸制的經濟危機,加速了羅馬政權由共和制向君主制的過渡。
斯巴達克在起義中表現了英勇的斗爭精神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在人民群眾爭取社會解放斗爭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遺跡。
斯巴達克起義的點評
馬克思稱他是"古代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列寧也說"斯巴達克是大約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隸起義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在評價斯巴達克起義時列寧指出:"在許多年間,完全建立在奴隸制上的仿佛萬能的羅馬帝國,經常受到在斯巴達克領導下武裝起來、集合起來并組成一支大軍的奴隸的大規模起義的震撼和打擊"。
就當時來說,極大地動搖了羅馬奴隸制基礎。奴隸主被迫對剝削奴隸和經營田產的方式作出某些改變,并開始改變 控制奴隸的方法和對奴隸的態度。他們盡量收買不同種族的奴隸,避免把同族的奴隸集中使用,提防他們聯合在一起。奴隸主開始把土地分成小塊,交給奴隸耕種,奴隸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隸就在這樣的方式下開始演化為"隸農",而釋放奴隸的數目也漸漸增多。
上述情況到公元1世紀后就更為普遍。斯巴達克軍隊士氣高昂,作戰勇敢。其軍事學術特點是:力求外線進攻作戰,組織步騎兵協同,采取攻勢,力求奪取和掌握作戰主動權,在戰壓內巧妙運用部隊機動,行軍隱蔽迅速,伏擊出其不意,善于各個擊破。
斯巴達克起義軍組織體制堅強,故能長期成功地抗擊羅馬精銳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