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共和國的政治體系
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了前國王暴君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高傲者塔克文),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國家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Comitia Tributa)三權分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羅馬共和國的政治體系,希望對你有用!
羅馬共和國的概述
羅馬共和國,包含有幾種種含義,主要有:古羅馬共和國,是古羅馬在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27年之間的政體,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也有觀點主張尤利烏斯·愷撒擔任終身獨裁官的公元前44年作為共和國的結束時間。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后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經過四百多年的歷史演繹,羅馬共和國走過了一段興衰歷程。此外還有18世紀的羅馬共和國;19世紀的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的發展歷史
公元前8世紀,在意大利半島的臺伯河畔,羅馬城逐步建立起啦。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最初共和國的最高行政長官都由貴族擔任,貴族組成的院掌握著統治大權。共和國初期的兩百多年間,平民與貴族進行了長期斗爭。結果,舊貴族的權利大部分被取消,平民獲得了一系列政治和經濟權利,為羅馬的昌盛奠定了基礎。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了前國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國家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Comitia Tributa)三權分立。掌握國家實權的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執政官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舉產生,行使最高行政權力 。部族大會由平民和貴族構成。
驅逐國王后的最初十六年,羅馬陷入了長期的所謂“騷亂”之中。公元前494年,當時羅馬同鄰近部落發生戰爭,而羅馬平民拒絕作戰,帶武器離開羅馬,史稱“平民運動”, 在這種情況下,貴族被迫承認了平民選舉保民官和召開[平民大會的權力,,平民所選的保民官,負責保護平民的權力不受貴族侵犯。公元前471年,平民大會獲得特里布斯會議(Comitia Tributa)稱號,但其決議僅對平民有效。
公元前454年羅馬成立一個由貴族和平民構成的十人立法委員會。 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員會頒布了一部法典,并刻在10個銅表上, 被稱為十二銅表法。 銅表法廢除了平民與貴族不能通婚的限制,這也標志著羅馬法的誕生。公元前367年李奇尼亞·塞克斯提亞法(lex Licinia Sextia)規定每年必須有一位執政官由平民擔任。前326年,取消了債務奴隸制。
羅馬剛建國時,還是一個小國家。自公元前5世紀初開始,先后戰勝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鄰,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南部的土著和希臘人的城邦,成為地中海西部的大國。
羅馬共和國的政治體系
三權分立
王權:兩名執政官,掌管國內事物,指揮軍隊作戰。一年一任,不得連任。由百人議會中選出。二執政官權力平等,如遇非常時期,設獨裁官(又稱狄克推多)代替二執政官,任期僅為半年,獨裁官有 24名扈從,肩苛插戰斧的一束,此權標就是法西斯的來源。
貴族:元老院、百人隊會議、庫里亞會議繼續保留,但庫里亞會議形同虛設,百人隊會議仍是富人占優勢,所提議案要經元老院批準,所以元老院是實權機關,300名終身職的元老是貴族勢力的堅實堡壘,他們掌管著國庫的運作和一切的對外事宜。
平民:前494年設立的保民官一年一任且必須由貧民中選出,初為2名,后增至10名。此官職是為保護平民的利益而設的,凡是不利于平民利益的行為、法令等,保民官都有權力予以否決,保民官的人身與其否決權神圣而不可侵犯,其權利以后又進一步擴大。
除此之外,還設立財務官、市政官和大法官。均為一年一任,不得連任。
三權分立是古羅馬共和國的基本政治體系,也是被后人認為古代最經典的政治體系之一。這種結合了君主、議會、共和三種政體基本特點的體制為其稱霸一方提供了保障。但也因為其存在著矛盾的隱患,例如: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以及后來隨著國土的擴大,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矛盾、保守派與改革派、元老派與騎士派的矛盾。而平民與貴族之間這一最基本的矛盾更是自始自終伴隨著共和國,這也使其日后必然走上改革的道路。
什一抽殺法
羅馬軍隊之所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其對軍人的法制是相當嚴格的。一名羅馬青年若犯大錯也經常罪不至死,而在軍隊中逃跑,偷竊,丟掉武器、盔甲及同性戀都是死刑。而其中最恐怖的便是“什一抽殺法”。羅馬軍法中規定戰場逃跑的人要被判死刑,而執行的時候長官僅僅拿武器輕輕碰一下示意,然后所有其他士兵隨意對此人加以任何凌虐及屠殺,其死狀慘不忍睹。而如果一個團隊集體逃跑則所有人抽簽,十簽中有一死簽。抽中者按前面所說的加以懲罰。由于這種利法使得士兵不敢逃跑,所以即使兵力少于對手的時候羅馬士兵也會拼死而戰直到全部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