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的真實歷史
紀(jǐ)昀,字曉嵐,清代政治家、文學家,乾隆年間官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紀曉嵐的真實歷史簡介,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紀曉嵐的真實歷史:
紀(jǐ)昀(1724年7月26日-1805年3月14日),字曉嵐,又字春帆,晚號石云,又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河間才子,謚號文達,直隸滄縣(今河北滄縣崔爾莊)人。在文學作品、通俗評論中,常被稱為紀(jǐ)曉嵐。清乾隆年間的著名學者,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影視劇形象的紀曉嵐,有鐵齒銅牙,三寸不爛之舌,身材高瘦,但根據史料記載,因紀(jǐ)曉嵐本人肥胖,近視,患有輕度口吃,所以顛覆了常人對他的印象。
紀曉嵐的生平簡介:
官宦世家出身,父親紀容舒是著名的考據學家,做過京官。紀昀自幼聰穎過人,有“神童”之稱。
清高宗乾隆十二年(1747年)鄉試解元,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遷左春坊左庶子。京察后,授貴州都勻府知府。因乾隆帝賞識其學問,加四品銜,留任庶子。不久,升翰林院侍讀學士。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給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而卷入鹽政虧空案被發配新疆伊犁地區,于沿途積極與當地人交流,曰“如是我聞”,寫了不少的作品,后整理成冊,即為著名的《閱微草堂筆記》。紀昀反對理學,《閱微草堂筆記》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有相當深刻的反映。
二年后因乾隆帝修書需要,由劉統勛薦舉,將其從新疆召回,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月初至京師,暫居珠巢街。受詔校秘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任《四庫全書》館的總纂官,收書三千五百零三種,共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又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志》。歷任編修、左庶子、兵部侍郎、左都御史、禮部侍郎、尚書。
清仁宗嘉慶元年(1796年),任兵部尚書,移任左都御史。次年,又遷任吏部尚書。嘉慶十年(1805年),任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同年在燕京病卒,享壽八十一歲。生前自撰挽聯:“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朝廷賜白銀五百兩治喪,予謚文達。《清史稿》有傳。
家庭成員:
高祖紀坤(1570—1642),庠生,屢試不第,有詩名,著有詩集《花王閣剩稿》。
曾祖父紀鈺(1632—1716),十七歲補博士弟子員,后入太學,才學曾受皇帝褒獎。
祖父紀天申(1665—1732),監生,做過縣丞。
父親紀容舒(1685—1764),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舉人,歷任戶部、刑部屬官,外放云南姚安知府,為政有賢聲。其道德文章,皆名一時,尤長考據之學,著有《唐韻考》、《杜律疏》、《玉臺新詠考異》等書。至紀容舒,紀氏家道衰而復興,更加重視讀書,遺訓尚有“貧莫斷書香”一語。
據史書記載,紀曉嵐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紀曉嵐的夫人姓馬,馬夫人直到紀曉嵐七十二歲那年才去世。他有一房妾名為文鸞,是他從小青梅竹馬的朋友(在北京紀曉嵐故居,四合院中一株海棠,便是與文鸞所種)。郭彩符是紀的侍姬之一,沈明玕是紀的另一侍姬。
紀曉嵐有四個兒子,長子汝佶,乾隆乙酉舉人,早逝,有《半舫詩鈔》留世;次子汝傳,曾任九江府通判和江寧府同知;三子汝似,曾任廣東縣丞;四子汝億。長女嫁兩淮鹽運使盧見曾(雅雨)之孫盧蔭文(舉人);次女嫁內閣中書,軍機章京袁煦;三女許婚戈源之子,年十歲未嫁而死。另有一孫十一人,其孫紀樹馨,蔭生,官刑部云南司郎中,宜昌府知府。
歷史年表:
1724年(出生) 雍正二年;農歷六月十五日午時紀昀出生。屬龍
1727年(4歲) 雍正五年;授課于及孺愛先生,這年第一次見到父親。
1730年(7歲) 雍正八年;參加童子試,以優異的成績得‘神童’綽號。
1743年(20歲) 乾隆八年;八月參加科試,獲第一名;紀昀開始自滿起來,次年只考了個四等。
1744年(21歲) 乾隆九年;結婚已近四年,長子汝佶也已咿呀學語。
1747年(24歲) 乾隆十二年;參加正科鄉試,獲第一即解元。
1748年(25歲) 乾隆十三年;春天,參加會試,由于太過自負而被擋在了進士的門檻之外。
1750年(27歲) 乾隆十五年;四月十六日,紀昀母親去世,紀昀居喪守孝直到乾隆十七年八月。
1751年(28歲) 乾隆十六年;紀昀在家守孝,沒能參加這年的會試。
1752年(29歲) 乾隆十七年;朝廷為祝賀皇太后六旬大壽特開恩科,八月舉行會試,紀昀孝服剛除沒有參加。
1754年(31歲) 乾隆十九年;紀昀等來了正科會試,考了第二十二名,會試后是殿試,殿試后揭榜,紀昀考了二甲第四,授翰林院庶吉士。
1756年(33歲) 乾隆二十一年;紀昀伴駕熱河。
1758年(35歲) 乾隆二十三年;任英武殿纂修。
1759年(36歲) 乾隆二十四年;任功臣館總纂。
1760年(37歲) 乾隆二十五年;任國史館總纂。
1761年(38歲) 乾隆二十六年;任方略館總纂。
1762年(39歲) 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十二到五月初四,紀昀伴駕南巡。五月,奉命視學福建,官階提督學政。
1765年(42歲) 乾隆三十年;紀容舒前往福建看望兒子紀昀,八月回到獻縣崔爾莊后一病不起,不久身亡,享年七十九歲紀昀回家服喪三年。長子汝佶二十二歲,在這年鄉試中名列榜首。
1766年(43歲) 乾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丑時,紀昀喜得三子汝似。
1767年(44歲) 乾隆三十二年;紀昀服喪期滿,攜家人上京。這年任三通館提調兼管纂修。
1768年(45歲) 乾隆三十三年;二月,任貴州都勻知府。四月,被提拔為翰林院侍讀學士,等于留在皇帝身邊。六月二十四日,乾隆下旨,任王脊華為江南鄉試正考官,紀昀為副考官。六月二十五日,乾隆下旨查辦兩淮鹽引案,紀昀受牽連,于七月二十七日被定罪戍邊。八月動身前往烏魯木齊。
1769年(46歲) 乾隆三十四年;二月到達烏魯木齊。
1770年(47歲) 乾隆三十五年;皇帝因要編修《四庫全書》而詔紀昀回京。
1771年(48歲) 乾隆三十六年;二月初一正式踏上東歸之路,六月到達京城。
1773年(50歲) 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庫全書》館總纂。十一月,劉統勛病逝,享年七十五歲。
1774年(51歲) 乾隆三十九年;十月,紀昀次子汝傳在擔任九江府通判時因瀆職拖欠賦稅而犯法,紀昀受牽連,吏部決定將其降職調任,乾隆知道后改判為降三級留任。
1775年(52歲) 乾隆四十年;十一月任《勝朝殉節諸臣錄》總纂官。
1776年(53歲) 乾隆四十一年;正月,紀昀被提拔為侍讀學士,擔任文淵閣直閣事。九月,擔任日講起居注官。
1777年(54歲) 乾隆四十二年;戴震去世。
1779年(56歲) 乾隆四十四年;三月,紀昀被提升為詹事府詹事。四月,又提升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1780年(57歲) 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元宵剛過,乾隆第五次南巡,紀昀伴駕。紀昀奉旨和陸錫熊,孫士毅等共同領纂《歷代官職表》至乾隆五十四年完成。
1781年(58歲) 乾隆四十六年;紀昀任《契丹國志》總纂官。
1782年(59歲) 乾隆四十七年;紀昀,陸錫熊奉旨總纂《河源紀略》于乾隆四十九年完成。同年《四庫全書》完成。
1785年(62歲) 乾隆五十年;正月初六,乾隆在乾清宮擺千叟宴,紀昀參加。
1790年(67歲) 乾隆五十五年;乾隆八十大壽,前往熱河避暑,紀昀伴駕。
1791年(68歲) 乾隆五十六年;任《八旗通志》館總裁。
1792年(69歲) 乾隆五十七年;紀昀伴駕第六次南巡。
1795年(72歲) 乾隆六十年;紀昀夫人馬氏去世。
1799年(76歲) 嘉慶四年;正月三日卯時,乾隆在乾清宮去世。次日,和珅被削掉軍機大臣,九門提督官銜。
1803年(80歲) 嘉慶八年;六月十五日紀昀八十壽辰。
1804年(81歲) 嘉慶九年;次子汝傳提升為滇南知府,孫子樹馨也升任刑部陜西司郎中。
1805年(82歲) 嘉慶十年;正月二十六日,命紀昀以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管國子監事。
二月十四日,酉時,去世。
后世影響:
他一生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給后世留下許多趣話,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目錄學家和小說家。總體而言,他的一生與民間傳說中的形象和銀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流行的民間傳說和電視劇中,紀曉嵐與乾隆這對君臣的關系是十分融洽的,其間充滿信任、調侃和幽默。這是經過美化了的描寫,歷史上并不如此。實際上紀曉嵐不過是乾隆蓄養的文學詞臣而已。在民間傳說中,紀曉嵐的形象風流倜儻,一表人材;在銀屏上,基本上由張國立“壟斷”的紀曉嵐形象,也頗說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