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和張良誰厲害
張良是一個軍事家,但不掌軍權。是一個政治家,但也不掌握國家的行政權力。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范增和張良誰厲害,歡迎大家閱讀。
范增和張良誰厲害
范增身為項羽帳下第一謀士,可謂是張良的最大對手,二人在智謀上也不相上下,只可惜項羽用人無方,再加上項羽除了他沒有什么像樣的謀士了,而劉邦手下還有陳平、蕭何、曹參等一群人,所以范增在歷史上的形象始終不如張良。
張良是劉邦的主要謀士,他多謀善斷,精通韜略,臨變不驚,處事有方。是他為劉邦定下了“韜晦之計”,以“不敢倍德”、無意于稱王蒙蔽項伯,欺騙楚王,終于化險為夷。是他為劉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準備,從而贏得了斗爭的勝利。
項莊舞劍,張良出,樊噲急問:“今日之事何如?”可見事先有所商量。樊噲責項羽,口徑一致,由辯解進而反詰,則更可以看出事前經過周密的策劃。一方有備,一方無備,結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張良不像范增那樣妄自尊大。他認為劉邦稱王不是時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確否定,只是問了一句:“誰為大王為此計者?”他認為不可以武力與項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詢:“料大王土卒足以當項王乎?”劉邦遠不像項羽那樣自信,張良卻仍然處處留心,始終把自己放在謀臣的位置上。這是劉邦對他絕對信任的關鍵。可以說張良是“鴻門宴”這一事件的總導演。
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項羽稱為“亞父”,可見其地位不同尋常。他的政治觀察力,他的才智謀略絕不遜于張良。但他對項羽尤其是對項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項羽攻打劉邦:“急擊勿失”,他在席上“數目項王,舉玉以示之者三”,要項羽“按既定方辦”。他擅自布置項莊舞劍,已經造成欲取項羽而代之的客觀影響,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這是范增的致命弱點。他與張良構成了鮮明的對照。
“鴻門宴”這場斗爭可以說是張良與范增的斗智。對整個事件的演變,兩人舉足輕重,可謂關鍵人物。但是,兩人畢竟只是謀臣,唱主角的是雙方的決策者,是項羽和劉邦。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墻梯。」這句話的意思是:你有厲害的計謀,我也有應對方案,大家都有對策,各不相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意思。
周星馳的“唐伯虎點秋香”中,片尾唐伯虎點秋香時,最后一招歸元氣功,結果發現有些新娘帶了面具后很憤怒,這時候華夫人也有一句臺詞是“你有張良計來,我有過墻梯”。
張良是如何死的
張良雖體質羸弱,卻才氣過人,投奔劉邦后,為其出謀劃策,為漢王朝的建立里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漢王朝建立后,張良去以“運籌帷幄只中,決勝千里之外”只功,被封為留侯,繼續為漢王朝的鞏固而效力。但他的歸宿如何?一直沒有定論,有人說他崇信黃老自行告退,欲修道成仙。又有人說他居官善終。
告退說認為,楚漢爭雄,六年才見分曉,劉邦登上帝位,為鞏固自身地位,大肆殺戮功臣,為漢王朝的建立里下汗馬功勞的韓信 ,英布和彭越等先后被殺,張良十分心寒,聯想到歷史上文種,范蠡興越后的悲慘結局。深悟“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害怕韓信等的命運回落到自己身上,乃辭官而去,劉邦再三挽留,但張良去意已決,納還冠蓋,辭朝而去,至白云山處修道成仙。持此說者一《史記·留侯世家》的記載為據。后世的小說和戲劇也多延續此說,如京劇《張良辭朝》就是此說的代表作。
另一種說法是認為張良居官善終。漢朝基業初定,異姓諸侯也多被消滅,國家生活步入正軌,但宮廷中卻醞釀著一場風暴。劉邦寵愛戚夫人,對呂后的野心有所察覺。欲廢太子劉盈(呂后子),欲立趙王如意(戚夫人子)為皇儲,滿朝文武群起諫諍,認為此舉不妥,劉邦卻立意已決,不聽群臣的勸阻,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后焦急萬分,派其弟呂澤求助于“智囊”張良。張良認為廢立太子一事事關重大,不可輕易更立。漢朝初立,百廢待興更立太子很可能引起內亂,只有順其自然才能安定天下穩保江山。基于此,張良對呂澤說道:口舌已難保太子,現在有四個老者,人稱“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余,節義清高,很受人們敬重,現不就漢朝爵位,隱匿深山,皇上屢請不至;如果太子屈尊固請‘四皓”下山輔佐,為鞏固太子的地位一定有所幫助。“四皓”果真被太子的誠意所感動,答應下山輔佐。劉邦討伐英布得勝還朝,舉行慶功宴,四位老人隨太子入宮。劉邦驚問其名,才知道著四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就是自己屢請不至的隱士。四位老人表示:太子仁孝,敬賢愛士,天下人都愿意為太子效力。劉邦見四老已為太子左右,可見太子羽翼已豐,恐怕難以動搖,便放棄的易立太子的主張。呂后十分感激張良,在劉邦死后,強勸張良結束學道生活,回朝做官,張良聽從了勸告,回朝做官。惠帝元年,張良病死,謚號文成侯,終得善終。
張良的歸宿到底如何,雖說法不一,但從史料上分析,張良居官善終的說法是比較準確的。
看了“范增和張良誰厲害”還想看:
1.范增和張良誰厲害
2.張良和韓信誰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