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殖民地
意大利殖民地是由近代的意大利所建立的一個殖民地帝國。而這個殖民帝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擁有意大利外,更支配著地中海和東非的其他屬土諸如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等東非殖民地。這個帝國的勢力在1940年達到頂峰。
新羅馬帝國的構思
新羅馬帝國(意大利語:Nuovo Impero Romano;拉丁語:Novum Imperium Romanum)是墨索里尼創造出來,以形容意大利殖民地帝國,特別是指意大利占領下的埃塞俄比亞。這個構想建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意大利民族主義的高峰時期,并與羅馬帝國有很大關系:
亞得里亞海改稱為“Mare Nostro”(意大利語,意為“我們的海洋”)。在意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后,亞得里亞海落入了意大利手上。而這個名字在羅馬帝國時代是指整個地中海,因為羅馬帝國的勢力曾經遍布整個地中海,墨索里尼打算重新建立羅馬帝國的輝煌時代。 意大利的政權名曰“法西斯”,取材自羅馬帝國時代執政官手握的束棒(Fasces),代表至高無上的權力。 首都為羅馬,與羅馬帝國時代一樣。 伊曼紐爾三世加冕為皇帝。
帝國的野心
意大利軍隊曾經短暫地占領英屬索馬里蘭。1941年,意大利占領了今斯洛文尼亞境內的達爾馬提亞及科托爾灣。墨索里尼更欲進一步占領馬耳他、突尼斯、法屬索馬里蘭及科西嘉等地。法國陷落后,墨索里尼更希望當戰勝英國后,北非軍隊可以一舉占領阿爾及利亞、埃及和蘇丹等地,但遭德國的冷淡回應。
帝國的結束
當英美聯軍從東、北非進攻意大利時,意大利殖民帝國終于迎向完結。1943年12月,墨索里尼的政府被推翻,義軍撤出了阿爾巴尼亞及多德卡尼斯群島。其后在1947年簽訂的《意大利和平條約》中,意大利正式宣告喪失所有殖民地,盡管在1949年時,聯合國決定把義屬索馬里蘭繼續置于意大利托管之下。直至1960年7月1日,英屬索馬里蘭與義屬索馬里蘭合并,并形成今天的獨立國家——索馬里。
延伸閱讀
阿爾巴尼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一段時間,意大利占領了阿爾巴尼亞。其后,兩國在1920年9月2日簽署協定,意大利部隊可以撤出阿爾巴尼亞,條件就是該國把薩贊島割讓給意大利。
1939年,阿爾巴尼亞完全成為了意大利殖民帝國的勢力范圍。意大利獨裁者對此感到莫大成功,并將此成功與德國吞并奧地利及捷克斯洛伐克相提并論。1939年4月7日,意大利正式入侵阿爾巴尼亞,五天后阿軍完全喪失抵抗能力,阿爾巴尼亞國王索格一世逃亡至倫敦。而意大利國王伊曼紐爾三世則被加冕為阿爾巴尼亞國王,墨索里尼更架設一個阿爾巴尼亞的法西斯政府,由阿爾巴尼亞前首相擔任政府首腦。此后,阿爾巴尼亞軍隊直屬于意大利麾下,直至墨索里尼下臺。
1941年,德義兩國發動巴爾干戰役,南斯拉夫陷落,境內的科索沃及馬其頓一部份土地與阿爾巴尼亞合并,成為意大利的領地。而在1942至1943年間,阿爾巴尼亞也不斷發生一些抵抗意大利統治的運動。1943年夏,反抗勢力已經完全控制阿爾巴尼亞。1943年9月,隨著墨索里尼政權的倒臺,意大利完全地退出了阿爾巴尼亞。
希臘
多德卡尼斯群島多德卡尼斯群島同是意大利在1911至1912年間的義土戰爭中,打敗衰弱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奪回來的土地。而當時的意大利正欲奪得羅得島及其周邊的島嶼,以挑戰英國在地中海的統治地位。
而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意大利,有權可以獲得戰敗國土耳其的割地。在1919年簽訂的《色佛爾條約》中,羅得島及多德卡尼斯群島劃入意大利。1923年的洛桑條約更確立了國際間的承認。1943年9月,意大利把多德卡尼斯群島的控制權交予德國。黑山在1941年,黑山重建起君主立憲制,隨后更宣稱成為意大利的保護國。1943年9月,黑山為德國部隊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