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皇后察必介紹
引言: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察必姓弘吉剌,是濟寧忠武王按陳之女。在忽必烈還是王爺時就嫁給了忽必烈,幾乎伴隨忽必烈一生。
中國歷史中有個現象,大凡開國皇帝都比較能干,不是只知享樂的酒囊飯袋,生活也比較簡樸。
同樣,陪伴皇帝打天下的開國皇后,也大多不是以色相取寵皇帝,而是人品端莊,有婦德、有本事,能輔佐皇帝成就大業。劉邦的皇后呂雉,多被詬病,但不得不承認,她確實是一位出色的女性,巾幗豪杰;唐太宗的長孫皇后是唐太宗的宮中賢內助;另外朱元璋的馬皇后,清朝的孝莊皇后……都可圈可點,受到史家和后世贊揚。
這里介紹一位世人不太熟悉的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察必姓弘吉剌,是濟寧忠武王按陳之女。在忽必烈還是王爺時就嫁給了忽必烈,幾乎伴隨忽必烈一生。
察必
忽必烈皇后察必介紹
關于她輔佐忽必烈的事跡,史書記載不多,但就算從一些零散的記載中也可看出,她是一位頭腦清醒而且有遠見的女人。
公元1258年,蒙哥汗和忽必烈分兵攻宋,次年蒙哥汗死于四川釣魚山。此時,忽必烈正久攻鄂州不下。謀士郝經、姚樞等苦勸忽必烈撤兵,但忽必烈求功心切,拒不聽勸。恰在這時南宋又增派13萬大軍支援鄂州,而留守和林汗廷的阿里不哥(忽必烈四弟)正緊鑼密鼓地謀劃搶奪汗位,私自招募和調動汗廷軍隊。如果阿里不哥成功,忽必烈便會腹背受敵,進不能進,退不能退,形勢極為危險。
在這緊急關頭,察必雖然是女人,卻敢于挺身而出。一方面,她義正詞嚴地斥責阿里不哥私自調動軍隊;另一方面,果斷派人去給遠在江南的忽必烈送信。忽必烈見信后才意識到形勢嚴峻,下了撤兵決心,搶在阿里不哥之前登上汗位寶座。察必功勞大焉。
因為忽必烈重用漢人,察必也受到中原先進文化的影響。作為少數民族婦女,她思想比較開明,不但能向忽必烈進諫,而且還很有點女人特有的機靈心眼。有一次,忽必烈礙于情面,批準4位怯薛官在京城近郊圈良田作牧場。察必沒有直接向忽必烈進諫,而是當著忽必烈的面責備劉秉忠,說:“你們漢人很聰明,皇帝對你們言聽計從,你明明知道圈地牧馬是不對的,為什么不向皇帝進諫?難道要皇帝廢除不許圈地牧馬的詔令嗎?”忽必烈知道察必在轉著彎向自己進諫,終于撤銷了允許圈地的詔令。
平定南宋以后,忽必烈特地把從南宋掠來的珍寶在大都皇宮陳列展覽,炫耀戰果,并允許嬪妃挑選一件自己心愛的。嬪妃們喜出望外,爭先挑選,惟獨察必不但不挑選,反且郁郁不樂,心事重重。忽必烈問她,平定江南一統天下是大喜事,為什么不高興?察必說,宋朝的先人積攢下這些珍寶,傳給他的后人,而后人不能守住祖業,亡了國,這些寶貝才落到我們手里,我怎忍心使用這些寶貝呀!她在為后人能不能守住得來不易的江山,會不會重蹈南宋滅亡的覆轍而憂心。作為一個封建皇后,能有這樣的遠憂和見地,實在是非常難得的。
一般來說皇宮生活是奢靡的,元朝也不例外。但立國之初,忽必烈深知創業艱辛,尚能禁奢靡、倡節儉。有一次,皇后察必私自從太府監領出一些綢緞做衣服,忽必烈知道后嚴肅地對她說:“此軍國所需,非私家物,后何可得支?”在忽必烈倡導下,當時的元后宮是比較節儉的。據《元史》記載,皇后察必不但親“率宮人,執女工”,而且身體力行,親自動手縫制衣服。史料記載,她根據蒙古民族騎射為主的特點,發明設計了一種叫“比甲”的上衣,這種衣服后襟比前襟長出一倍,沒有衣領衣袖,改衣扣為系襻,非常適合騎馬射箭穿用,“時皆仿之”,很快流行開來。胡帽原先是沒有帽檐兒的,陽光照眼,影響射箭。察必對胡帽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前帽檐兒,避免了射箭時陽光晃眼的毛病。忽必烈試戴后大加贊賞,下令推廣,“遂命為式”。察必還“修舊利廢”、“變廢為寶”。弓箭是蒙古族主要的作戰武器,消耗極大,以前,用過的廢弓弦都是扔掉。察必便帶領宮人把它收集起來,重新蒸煮加工,用其作原料織成布匹,質地比綢緞還細密柔軟。另外,她看到宣徽院制鼓將羊的前腿皮棄之不用,覺得可惜,便命宮人揀拾回來,糅制加工成彩色地毯,為國家節省下一大筆開支。在封建社會,作為“女中至尊”的皇后,能如此勤儉是頗為不易和可貴的。
察必心地善良,有同情心。南宋全太后是江南人,年事已高,身體本來就弱,被俘到大都后水土不服,長期患病。察必在忽必烈面前為她說情,希望忽必烈將其送回南方,忽必烈不允。察必竟再三請求。忽必烈斥責她婦人之見,目光短淺,沒有遠慮,堅決不允。
可見,皇帝首先考慮的是政治,是皇權的安危利弊;而善良的女人考慮的,則是人情人性。
從以上零星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察必確實是一位賢德的皇后,是應當受到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