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戰(zhàn)爭
蒙古中統(tǒng)元年至二年(1260年一1261年),忽必烈為鞏固汗位,討伐其弟阿里不哥的作戰(zhàn)。此戰(zhàn),忽必烈計劃周密,將領戰(zhàn)法靈活,每戰(zhàn)皆勝,因忽必烈不想致阿里不哥于死地,故多為擊潰戰(zhàn)。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位戰(zhàn)爭,希望對你有用!
忽必烈與阿里不哥之戰(zhàn)內(nèi)容簡介
蒙古中統(tǒng)元年至二年(1260年一1261年),忽必烈為鞏固汗位,討伐其弟阿里不哥的作戰(zhàn)。蒙古帝國大汗九年(1259年),蒙哥汗卒于合州(今四川合川東),戍守都城哈拉和林(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哈刺和林)的阿里不哥(忽必烈幼弟),欲乘長兄忽必烈率軍攻鄂州(今武漢武昌)(參見鄂州之戰(zhàn)),次兄旭烈兀率軍攻敘利亞之機(參見蒙古第三次西征之戰(zhàn)),謀奪汗位。令左丞相阿蘭答兒征兵漠北,燕京行省脫里赤征兵于河朔。忽必烈聞訊后,立即率軍北歸,于次年三月,到達開平(今內(nèi)蒙古正蘭旗東北閃電河北岸),召開諸王大會,即帝位。四月,阿里不哥也于和林稱汗,并命劉太平、霍魯海行省于關右,約六盤山守將渾都海等,自關中進兵反忽必烈。五月,忽必烈以阿里不哥反,詔告天下,遂調(diào)兵7000于延安等處扼守要隘,命總帥汪良臣統(tǒng)陜西漢軍沿河守隘,防渾都海等東進;征諸路兵3萬駐守燕京近地,以作后備。六月,遣京兆等路宣撫使廉希憲赴任陜西,平[7-8]定劉太平、霍魯海及渾都海在四川的黨羽密里火者、乞臺不花。七月,忽必烈率軍親討阿里不哥。阿里不哥引軍迎擊,前鋒軍被擊敗,后軍驚潰,阿里不哥率軍北遁。九月,叛將渾都海知京兆(今西安)有備,率軍西渡黃河,趨甘州(今甘肅張掖),時阿蘭答兒自和林率軍至,乃合軍東進。廉希憲遣宗王合丹、汪良臣、巴春等合兵,分三路阻擊,于西涼(今甘肅武威)地區(qū)與之接戰(zhàn)。時值大風吹沙,汪良臣令騎兵下馬步戰(zhàn),首先突破其左翼,繞至陣后,再擊潰其右翼,巴春攻其正面,合丹率精騎截其歸路,大敗叛軍,渾都海、阿蘭答兒被俘殺。關隴叛亂遂平。十月,阿里不哥見關隴援絕,兵食皆匱,乃假意請和。忽必烈留也孫恪守和林,自率軍返開平。二年秋,阿里不哥襲擊也孫格,乘勢南進。十一月,忽必烈率軍親討阿里不哥,于昔木土腦(約在今內(nèi)蒙古達來諾爾湖西南),大敗阿里不哥軍,斬3000人,阿里不哥北遁。忽必烈令軍勿追,待其自悔。阿里不哥以為忽必烈軍怯戰(zhàn),越十日,復南進,至失烈延塔兀之地,與忽必烈軍激戰(zhàn)竟日,不分勝負,戰(zhàn)至黃昏,各自收兵。次日,阿里不哥因其黨阿魯忽有異志,遂率軍西走。忽必烈率軍還燕京(今北京)。后于五年,阿里不哥歸順忽必烈。
孛兒只斤·忽必烈
孛兒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蒙古族,政治家、軍事家。監(jiān)國托雷第四子,元憲宗蒙哥弟。大蒙古國的末代可汗同時也是元朝的開國皇帝。蒙古尊號"薛禪汗"。
青年時代,便"思大有為于天下"。1251年,長兄蒙哥繼大汗位,忽必烈受封為王。1252年忽必烈即奉命征討大理。1260年長兄去世,忽必烈在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tǒng),開始按中國傳統(tǒng)的王朝年號紀年。1271年,改"大蒙古"國號為元,1272年遷都元大都(今北京)。隨后即舉兵南下,直至1279年滅南宋。
1294年正月,在大都病逝,謚號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廟號世祖。
孛兒只斤·阿里不哥簡介
孛兒只斤·阿里不哥(蒙古文Аригбөх,拉丁文Ariq Böke,約1219年―1266年),又譯阿里布哥,蒙古貴族。元睿宗拖雷第七子,元憲宗蒙哥及元世祖忽必烈之弟。
蒙哥在位時,阿里不哥駐守在大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素來反對忽必烈的漢化政策。1259年8月11日蒙哥去世。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精兵擁立下于中原開平自立為大汗;四月,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蒙古本土貴族推舉為大蒙古國大汗。雙方遂展開激烈內(nèi)戰(zhàn),歷時四年之久。
1261年,忽必烈占領哈拉和林后再次發(fā)兵進攻,大敗阿里布哥軍于昔木土腦兒。1264年8月21日阿里不哥力竭投降,忽必烈把他幽禁。
1266年,阿里不哥逝世(或稱是遭忽必烈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