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元仁宗歷史簡介
元仁宗,中文名字孛兒只斤 愛育黎拔力八達;圣文欽孝皇帝(1311-1320),名愛育黎拔力八達(1285-1320),元武宗弟,元朝第九代皇帝,蒙古語稱普顏篤皇帝。下面是元朝元仁宗歷史簡介。
元仁宗圣文欽孝皇帝(1311-1320),名愛育黎拔力八達(1285-1320),元武宗弟,元朝第九代皇帝,蒙古語稱普顏篤皇帝。早年從太常少卿李孟學(xué)習(xí)儒家典籍。大德九年(1305年),出居懷州。十一年,成宗死,回大都奔喪,與右丞相哈剌哈孫合謀,擁立統(tǒng)軍北邊的長兄海山(元武宗)為帝。
元武宗封他為皇太子,相約兄終弟及,叔侄相傳。至大四年(1311年)即位后,大張旗鼓地進行改革,取消尚書省,停用至大銀鈔,減裁冗員,整頓朝政。延元年(1314年),開科舉取士。曾在江浙、江西、河南等地進行田產(chǎn)登記,史稱「延祐經(jīng)理」。仁宗自幼熟讀儒籍,傾心釋典。曾下令將《貞觀政要》和《資治通鑒》等書摘譯為蒙文,令蒙古、色目人誦習(xí)。仿唐宋舊制,于延祐二年(1315年)詔行科舉,尊崇朱熹之學(xué),史稱“延祐復(fù)科”。
蒙元滅金、宋后,科舉廢棄。“延祐復(fù)科”距離宋亡36年,距離金亡更達81年,漢族士人至此方重獲正常的晉身途徑。民族矛盾有所緩和。又出兵西北,擊敗察合臺后王也先不花。元朝歷代皇帝中,仁宗是一位較有作為之君。后毀約將武宗之子和世㻋徙居云南,立自己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元英宗),打破叔侄相傳的誓約。在位九年(1311年-1320年),廟號仁宗。
延伸閱讀:
元仁宗延祐年間在江南地區(qū)查勘田糧的行動。經(jīng)理,即查核田土頃畝、理算租稅錢糧。當時江南富豪和諸王、寺觀等大量隱占官、民田產(chǎn),強者田多稅少,弱者產(chǎn)去稅存,賦役不均,嚴重影響政府的財政收入。延祐元年(1314),為檢括漏隱田產(chǎn),追征稅賦,增加財源,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采納中書平章政事章閭(一作張驢)的建議,分別派章閭、你咱馬丁、陳士英等往江浙、江西、河南三省經(jīng)理,命行御史臺分臺鎮(zhèn)遏,樞密院以軍防護。其法:出榜示民,限四十日內(nèi)赴官府申報本戶所有田土畝數(shù),重新登記,作為征收租稅的依據(jù);如有欺隱,許知情者告發(fā),依法論罪。由于各級官吏貪刻,且與地方富豪互相勾結(jié),延祐經(jīng)理成了流毒三省的一項暴政,至有逼死人命及拆毀民屋、發(fā)掘民墓以虛張頃畝之事。江西經(jīng)理田糧,贛州一路受害最深。
延祐二年四月,寧都州民蔡五九聚眾起兵,七月間兩次包圍州城。八月初元軍破圍,蔡五九退入山中稱王。不久,元軍襲破其所據(jù)守的山洞。蔡五九移兵攻汀州路寧化縣,福建震動。九月,江浙、江西兩省元軍合力剿捕,擒殺蔡五九于石城(今屬江西),起義失敗。同年,仁宗被迫下詔,凡在三省經(jīng)理中查出的漏隱田土,免征租稅三年。五年,又下詔罷河南新括民田,依舊例輸稅;江西部分地區(qū),因民眾反抗,亦曾詔免新稅。但實際上,許多地方都以這次經(jīng)理確定的田土畝積登入籍冊,作為征收賦稅的依據(jù)。后來所謂“盡革虛增之數(shù)”,只是封建史家的溢美之辭。
延祐復(fù)科元朝恢復(fù)科舉的歷史事件。皇慶元年(1313年),提倡漢化運動的元仁宗將王約恢復(fù)科舉的建議列為令甲。皇慶二年下詔恢復(fù)科舉。延祐元年(1314年)8月在全國的17處考場,舉行鄉(xiāng)試。延祐二年2月和3月相繼在大都舉行會試和殿試(廷試),因為本次科舉是在延祐年間舉行的,史稱“延祐復(fù)科”,本次科舉以程朱理學(xué)為考試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