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簡介
元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1326年—1332年),元朝第十位皇帝,元明宗次子。當初,前任皇帝元文宗臨終前為了洗刷他毒死哥哥(元明宗)的罪行,下詔讓元明宗之子懿璘質班繼承皇位。1332年10月,懿璘質班即位,年號“至順”,是為元寧宗。接下來是元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簡介。
天歷三年(1330年)二月乙巳日,被封為鄜王。至順三年十月初四(1332年10月23日),卜答失里皇后遂奉文宗遺詔擁立年僅7歲的懿瞵質班在大都大明殿登上皇位,是為元寧宗。因為皇帝年幼,卜答失里太后臨朝稱制,成了元王朝的實際統治者。
至順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332年12月14日),元寧宗在大都病逝,年僅7歲,在位僅53天,葬于起輦谷,謚曰:沖圣嗣孝皇帝。
早年經歷:元寧宗,姓孛兒只斤 。天歷三年(1330年)二月乙巳日,被封為鄜王。前任皇帝元文宗圖帖睦爾是通過弒兄(元明宗)重新登上皇帝寶座的。他臨死之際,為了贖回自己的罪行,詔令在他死后,讓元明宗之子懿璘質班繼承皇位。
登基:至順三年八月十二日(1332年9月2日),元文宗病逝。文宗死后,把持朝政的燕帖木兒為了繼續專權,就請求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立她的兒子古刺答納為帝。卜答失里為了執行丈夫的遺詔,予以拒絕。由于當時元明宗和世的長子妥懽帖睦爾(后來的元惠宗)遠在廣西靜遠,而次子懿瞵質班卻深得文宗寵愛,受封為王,留在文宗身邊。這樣,至順三年十月初四(1332年10月23日),卜答失里皇后遂奉文宗遺詔擁立年僅7歲的懿瞵質班登上了皇位,是為元寧宗。卜答失里皇后成了元王朝的實際統治者。
去世:懿璘質班即位后未改元,仍舊使用“至順”這個年號,然而,寧宗似乎沒有當皇帝的福份,至順三年十一月壬辰日(二十六日)(1332年12月14日),寧宗去世,年僅七歲,在位僅53天。十一月甲午日,葬于起輦谷。第二年六月己巳日,寧宗的哥哥妥懽帖睦爾(元順帝)即位。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辛酉日,謚寧宗為沖圣嗣孝皇帝,廟號寧宗。四月乙酉日,祔于太廟。
延伸閱讀:
根據近現代蒙古史學者的考證,“起輦谷”一詞,是蒙古語“古連勒古”的雅譯,而古連勒古正在不兒罕合勒敦山之南,其準確位置為東經109度,北緯48度,即今蒙古國 肯特省曾克爾滿達勒一帶。以《史集》的記載進一步追尋,為什么成吉思汗選擇這里為他的葬地呢?原來,成吉思汗第一次稱汗,建立自己的牙帳——斡兒朵,就在古連勒古(起輦谷)地區。正因為如此,起輦谷是一處神圣而具有紀念意義的地方。
關于蒙元皇帝的秘葬習俗,在《元史》卷77《祭祀志》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述:“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襪、系腰、盒缽,俱用白粉皮為之。殉以金壺瓶二,盞一,碗碟匙筋各一。殮訖,用黃金為箍四條以束之。輿車用白氈青緣納失失為簾,覆棺亦以納失失為之。前行,用蒙古巫媼一人,衣新衣,騎馬,牽馬一匹,以黃金飾鞍轡,籠以納失失,謂之‘金靈馬’。日三次,用羊奠祭。至所葬陵地,其開穴所起之土成塊,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復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則遠置他所。送葬官三員,居五里外。日一次燒飯致祭,三年然后返”。此種蒙古帝王秘葬之俗,體現了草原民族的精神文化,其內容豐富而深奧,值得加以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