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水路交通是怎樣的
元代國內外貿易頗具規模,東西方領域的擴張加強了各地人民的溝通,因此交通問題就越發被重視起來。那么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元代的水路交通是怎樣的?
大元代的水路交通:運河的修通
隋煬帝開鑿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宋金時,早已淤塞不通。元建都在大都,滅宋后,從江南北運的貨物由浙西入江淮,從黃河逆水至中灤(封丘)旱站,然后陸運1百8十里至淇門入御河。轉運裝卸,勞費甚巨。于是改由任城(濟寧)開河,分汶水至須城之安民山,入清濟故瀆,經東阿至利津河入海,由海運至直沽。但這也因海口泥沙壅塞,不便通行而罷廢。又改由東阿陸運2百里至臨清入御河,勞費更巨。1289年(至元26年),采韓仲暉、邊源的建議,從安民山之西南,由壽張西北至東昌,又西北至臨清開河,入于御河,全長二百五十余里。
建牐三十一座,度高低,分遠邇,以節蓄泄,命名為“會通河”。隋代運河以洛陽為中心,迂回轉折,新運河全程縮短了九百公里。1291年,又用郭守敬的建議,引大都西北諸泉水,在金舊運糧河基礎上重加修鑿,東至通州,入于白河,全長一百六十四里,建壩牐共十一處,計二十座,命名為“通惠河”。這樣,江南的貨物就可以經杭州水運直抵大都。南北大運河的修通,主要是為了朝廷的財富需求,但它對溝通南北經濟,繁榮大都商業,都有著極大的作用。大都百姓需用的糧食,多半都是靠運河運來。但運河初開,岸狹水淺,只能允許一百五十料的船只通航。富豪權勢之家,往往造大船達五百料,充塞河面,阻礙航行;又強令不時開牐,更影響航運。大運河的運輸量還遠不能滿足大部的需要。很大1部分江南貨物,仍需要依靠海運。
大元代的水路交通:海道的開發
南宋時,海運已有較大的發展。宋金之間,嚴禁海上交通,但沿海人民依然私自販祟,往返于山東與江浙海港之間。1276年,伯顏入臨安,曾令朱清、張瑄等將南宋庫藏圖籍自崇明州由海道載入京師。1282年,伯顏憶及海運南宋圖籍的事,命上海總管羅壁、朱清、張瑄造平底海船六十艘,載糧四萬六千石,由海道運至京師。但這次航行,因風信失時,次年始至直沽。海運試航成功后,忽必烈立萬戶府二,任朱清、張瑄經劃海運。1287年,又立行泉府司,專管海運,此后海運益趨繁盛。元朝規定,以嘉興、松江每年秋糧及江淮、江浙財賦歲辦糧充運,每年二月由長江口之劉家港入海,至崇明州三沙放洋,向東行,入黑水大洋,取成山轉西至劉家島,又至登州沙門島,于萊州大洋入界河。
當舟行風信有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在直沽交卸完畢之后,海船在五月返航,復運夏糧,8月再回航。為了航運的安全,又開始實行了設標指淺的辦法。當時海船大者可載八九千石,小者二三千石,運量從初年的四萬余石遞增到三百三十余萬石。據明人邱濬的估計,南糧北運,“河漕視陸運之費省什三四,海運視陸運之費省什七八”(《大學衍義補》)。有元一代,海運始終是保證財賦的重要手段。官府備置海船9百余艘,船戶8千余,分綱航運。官造的海船不足則征發民船,強征水手,名義上是由宮府預付雇值,實際上是強迫征用。
大元代的水路交通:陸上驛站的設立
自窩闊臺以來,逐漸在廣闊的領域內,建立起“站”的制度。《元史·兵志·站赤》說:“元制站赤者,驛傳之譯名也。蓋以通達邊情,布宣號令。”驛站的設立,起初只是基于政治的、軍事的需要,特別是邊遠各民族地區往來的需要。但驛站的廣泛建立,卻增進了各地的水陸交通。站有陸站、水站兩種,以陸站為主。陸站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馬、牛、驢和車,東北地區又有狗站,以狗拉橇。水站主要是指內河的交通,工具用船。
元朝中書腹里各路以及河南江北、遼陽、江浙、江西、湖廣、陜西、四川、云南、甘肅等行省所轄驛站共有一千四百處(其中水站約有四百二十余處)。此外,西北乞兒吉思、西南吐善等地,也都設有驛站,以便使臣往來。1276年,朝廷設通政院,統領各地驛站事務。各站設有館舍,供使臣居住。驛站所在地,簽發蒙、漢人民為”站戶”,與民戶分立,不納賦稅,但需供應驛站需用的車馬和使臣的飲食。過往使臣憑借“鋪馬圣旨”(給驛璽書)或差使牌符,便可向當站的站戶勒索酒肉,多方敲剝。站戶承受的壓榨是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