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建成的歷史
公元1292年,元大都建成,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元大都建成的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元大都的簡介:
元大都,簡稱大都,突厥語稱為"汗八里"(Khanbaliq),意為"大汗之居處"。
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丁卯年))至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為元朝國都。
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區,北至元大都土城遺址,南至長安街,東西至二環路。
元大都建成的歷史:
元代國都大都城,是唐以來中國規模最大的一座新建城市,明清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改建和擴建而成的。1214年,蒙古軍逼迫金朝將都城從中都(今北京市)南遷到開封。次年,成吉思汗恢復中都舊名——燕京。忽必烈稱帝后,又將燕京改為中都,并于1267年開始在中都東北部修建新都,稱做大都。大都城平面呈長方形,周長28600米,南城墻在今北京產市的東西長安街稍南,北城墻即現在的城北“土城”,東西城墻與明清北京城東西城墻重合。全城11門,其中的和義門、平則門即后來的西直門、阜成門;崇仁門、齊化門即后來的東直門、朝陽門;其他如安貞門、光熙門等名沿用至今。皇城在大都城內南部的中央,包括宮城及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和南海)、萬歲山(北海瓊島)。皇城正南門叫麗正門,在今天安門的位置。大都城的布局是依《周禮·考工記》所定原則設計的,城門及宮殿名稱也多出自《周禮》。大都城街道布局規整,皆正東西南北走向,若干小巷名曰“胡同”,這種名稱流傳至今。元大都的建成,是中國城市建設史上的里程碑。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座按照預先整體規劃平地興建的都城,也是13世紀~14世紀世界上最宏偉壯麗的城市之一。
【設計特點】
元大都的街道,規劃整齊,經緯分明,相對的城門之間一般都有大道相通。《馬可·波羅游記》述云:“全城的設計都用直線規劃。大體上,所有街道全是筆直走向,直達城根。一個人若登城站在城門上,朝正前方遠望,便可看見對面城墻的城門。城內公共街道兩側,有各種各樣的商店和貨攤……整個城市按四方形布置,如同一塊棋盤。”雖然大都城南面三門、北面二門,但從麗正門北穿皇城正中的崇天門及大明門、大明殿、延春門、延春閣、清寧宮、厚載門,直抵中心閣的中軸線上,亦有一條寬闊的御道。經勘查,近年在今北京景山公園(延春閣、厚載門遺址)之北發現的御道遺跡,寬達28米。
《析津志》載: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闊,小街十二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其著名街道有“千步廊街、丁字街、十字街、鐘樓街、半邊街、棋盤街”。經勘查發現,“元大都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在南北向的主干大道的東西兩側,等距離地平列著許多東西向的胡同。大街寬約25米,胡同寬約6~7米”。元大都內的胡同,其規劃是以相鄰兩城門區間為一區域。近年在元大都光熙門(東北門)至大都城東北隅進行勘查,計發現東西向胡同22條。值得注意的是,今北京東直門(元崇仁門)至朝陽門(元齊化門)之間現仍保存的東西向胡同也是平列的22條。可見,相鄰兩城門區間內平列22條胡同,當是元大都城規劃的統一格式。今北京東西長安街以北的街道,因同在元大都和明北平(北京)城內,所以改動不大,至今仍多保留元大都時期的格局。
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元大都城有中心臺,是城市東西南北的中心,這在中國城市建筑史上尚屬首創。實際情況是,中心臺距元大都南北城垣相等,但距城東垣比西垣略近些。中心臺占地一畝,其旁有中心閣。《析津志》載:“中心臺在中心閣西十五步。”在中心臺正南有石碑,刻“中心之臺”四字。中心閣在中心臺之東,正位于大都城的中軸線上。《析津志》又載“齊政樓,都城之麗譙也。東中心閣。”齊政樓即元大都城的鼓樓,其在中心閣西,亦即大都中軸線西,位于今北京舊鼓樓大街。明代,始將鼓樓和其北的鐘樓向東移至今北京鼓樓、鐘樓位置,亦即城市中軸線上。元大都鼓樓上置有壺漏、鼓角等計時、報時工具;鐘樓上有閣樓,飛檐三重,內置大鐘,聲響洪亮,全城遍聞。鐘、鼓樓是元朝統治者控制大都的工具之一。《馬可·波羅游記》述云:“新都的中央,聳立著一座高樓,上面懸著一口大鐘,每夜鳴鐘報時。第三次鐘響后,任何人都不得在街上行走。除非遇有緊急事務,如孕婦分娩或有人生病,非出外請醫生不可者可以例外。但是,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外出的人必須提燈。”“夜間,有三四十人一隊的巡邏兵,在街頭不斷巡邏,隨時查看有沒有人在宵禁時間——即第三次鐘響后——離家外出。被查獲者立即逮捕監禁。”
元朝統治疆域十分廣闊,作為京師的元大都城,因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所以人煙茂盛,商業經濟十分繁榮。僅《析津志》所載,元大都城內外的商業行市即達30余種。其中,米市、面市、緞子市、皮帽市、帽子市、窮漢市、鵝鴨市、珠子市、沙剌市(即珍寶市)、柴炭市、鐵器市,皆在今北京積水潭北的鐘、鼓樓一帶,這是因為南方來的漕運船只皆停泊在積水潭上的緣故。
《析津志》描述其地盛況云:“鐘樓之東南轉角街市俱是針鋪。西斜街(今北京積水潭東北)臨海子,率多歌臺酒館,有望湖亭,昔日皆貴官游賞之地。樓之左右俱有果木餅面柴炭器用之屬。”又云:“鐘樓……本朝富庶殷實莫盛于此。”大都鐘、鼓樓一帶是元大都最繁華的商業區,因這里沿積水潭北岸是一條斜街(今北京鼓樓西大街),所以又稱斜街市。順承門內羊角市也是大都城內繁華之地,有羊市、馬市、牛市、駱駝市、驢騾市、窮漢市,買賣奴隸的人市也在此處,其址大約在今北京西城區甘石橋至西四一帶。此外,和義門、順承門、安貞門外各有果市,中書省前(今北京南河沿大街以東)有文籍市、紙札市,翰林院東(今北京舊鼓樓大街東北)有靴市,麗正門外三橋、文明門丁字街、和義門外各有菜市,等等。市場上出售的商品,除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為當地產品外,很多商品來自全國各地。當時,海運大開,河運通暢,“川陜豪商,吳楚大賈,飛帆一葦,徑抵輦下”,為大都城提供了豐富商品。當然,這些商品中,更多的是供達官顯貴享用的氀毷貂豽等珍貴皮毛,珠瑁香犀等奇珍異寶,錦紈羅氎等高貴紡織品。據《馬可·波羅游記》記述:在大都市場上做生意的不但有中國境內南北的豪商巨賈,而且還有遠自中亞、南亞的商人,“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特別是印度的商品,如寶石、珍珠、藥材和香料”。“根據登記表明,用馬車和馱馬載運生絲到京城的,每日不下一千輛次。”元大都城和境內外其他地區的這種經濟關系,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其作為封建社會都城的經濟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