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的歷史真相
“青梅煮酒”竟是曹操向天下人撒的一個大謊?這是怎么回事?趕緊一起來看看學習啦小編為您推薦的青梅煮酒的歷史真相,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青梅煮酒的歷史真相:
“青梅煮酒”論英雄,大家都知道曹操把英雄的稱號硬塞給劉備,一句“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讓劉備差點掉了腦袋。但事實是不是真的這樣呢?如果在曹操的心中劉備真的是英雄,能得天下的英雄,那劉備還有機會活嗎?
劉備是不是英雄,這是一個人們爭論不休的話題。劉備的前期,不象是英雄——《三國志》寫赤壁戰(zhàn)前的劉備無非是四個字“先主敗績”。這其實就是劉備前半生經歷的高度概括。而且劉備看起來既無明確的志向,又沒有一個具體的戰(zhàn)略計劃,總是隨遇而安,好象在思進取卻沒有進取。我想這一點當時的諸侯都贊同。人們總是認為曹操、袁紹等諸侯都以為劉備是英雄,我卻有自己的看法。首先,袁紹應認為劉備是像崔琰、王粲一類的人物,中看不中用,袁紹是喜歡這類人物來裝點門面的,所以會敬如上賓。如果袁紹把劉備看作英雄,而劉備在袁紹帳下干活應不賣力,那么就憑袁紹疾賢妒能的本事,能讓劉備舒服嗎?我認為曹操是不知道劉備是什么人物故而處處試探:先是授權皇帝給個“皇叔”的稱號(如果沒有曹操的授權皇帝私自拉攏臣子曹操會怎么想),然后再“青梅煮酒”,結果讓曹操確信:劉備雖得民心卻胸無大志,不是英雄,于是讓他去打袁術。但曹操手下的謀士們卻不這么想,他們認為劉備是英雄,之所以沒有成器是因為沒有根據地,但他有民心,所以很容易就能得到根據地。至于劉表和孫權認不認為劉備是英雄?我不知道。
劉備到底是不是英雄?我認為是,不光在得了諸葛亮以后,而是一生都是。劉備處處敗績,性命卻沒有令人擔憂的時候,為什么?跑地快?不如說跑地早。在董承事發(fā)之前,跑了,在曹操攻下徐州之前,跑了,在袁紹敗走之前,跑了……總是在災難降臨之前跑了。這足以說明劉備有足夠的政治遠見,知道接下來將發(fā)生什么事情。他為什么跑了之后總能找到不錯的安身之處,暫時沒有性命之虞,這是因為劉備有兩張最好的政治牌:承天意——皇室后裔;順民心——“廣施仁德于海內”。這兩張牌使諸侯不敢輕易與其為敵。這兩張牌就是他與別的諸侯最大的不同之處,也是他作為英雄最好的證據。劉備大器得以晚成,除了以上的條件外,還有對人才的渴望與尊重,這便有點象曹操了。
曹操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曹操在中國的影視劇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現,但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帝王,毛澤東曾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2013年11月,復旦大學通過研究發(fā)現曹操既非一些史學家認為的夏侯氏后人,也非漢代丞相曹參的后代。
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tǒng)治的地區(qū)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贰ⅰ洱旊m壽》等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亦是不凡的。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積極作用。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于爆發(fā)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zhàn)。在混戰(zhàn)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zhèn)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于禍害根子在中央,曹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于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曹所敗。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強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曹“化亂為治”,并非無據。而且曹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曹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jié)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總的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tǒng)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在選拔人才方面: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曹操為維護和發(fā)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yè)服務,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漢末三國的軍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鉆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zhàn)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chuàng)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fā)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zhàn)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zhàn)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可曹操的戰(zhàn)馬因受驚嚇踏了麥田。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發(fā),以示處罰,足見執(zhí)法認真?!锻ǖ?middot;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zhàn)令》、《魏武步戰(zhàn)令》等,也反映了他嚴明的軍令。
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余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jié)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zhàn)斗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zhàn)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他確實是一個極為杰出的軍事家。李靖的《李衛(wèi)公問對》 、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著作都贊譽曹操的行軍用兵。
在御將方面,曹操拔于禁、樂進于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于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 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zhàn)則為軍鋒,息則統(tǒng)親兵;臧霸有恩信于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托付于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