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廖立的歷史趣談
要說諸葛亮眼中能和龐統是并列的一位蜀漢名將是誰,那肯定就是廖立了,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于廖立的歷史趣談,希望您能夠感興趣哦。
關于廖立的歷史趣談:
廖立,是荊州人,在蜀漢政權中屬于顯赫的荊襄派。諸葛亮有言,曰:“龐統、廖立,楚之良才。”在諸葛亮的眼中,廖立和龐統是并列的。可見其能了,雖然孔明的識人本領很一般。廖立歷任長沙太守、巴郡太守、侍中、長水校尉。可由于自認為蜀漢中只有孔明比他強,而自己的官階卻比一向都瞧不起的李嚴還低,于是,向李邵、蔣琬發了一通牢騷。說道:“昔,先帝……后,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不過,他忽然覺得太露骨了,馬上又說:“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接著,大罵向朗、文恭、郭演長(疑即郭攸之)、王連是sb,卻得到重用。李邵、蔣琬聽罷,立即向諸葛亮稟報,孔明立即上表,給廖立安了個“誹謗先帝、疵毀眾臣”的罪名。貶為庶人(這是格外開恩,因為屬于荊襄派內部矛盾)。
廖立對于荊州之失的說法看來是對的,否則,就不會得罪。大凡這種罪,往往是因為說出了“時諱”。而且,根據史料,呂蒙襲三郡時,身為長沙太守的廖立望風而逃,可見是親身經歷這場大戰的,不過,劉備對他卻絲毫沒有責怪之意,長沙你不是丟了嗎,好,給你做巴郡太守……雖然劉備經常會用這種計量,比如,黃權降魏,劉備也沒有計較。不過,請注意,劉備對于黃權降魏,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所以,有理由相信,劉備之所以對廖立毫不責怪,也是因為“孤負廖立,立不負孤也”。負在何處?很顯然,在關羽與呂蒙的交戰期間,劉備未發一兵一卒。
呂蒙之所以出兵荊州,在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中記載得很清楚,當時呂蒙向孫權密陳時,其中就有這么一句話,“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最后的結果,呂蒙的判斷是正確的,劉備的確未發一兵一卒,因為,這時,劉、關的關系,非但不是早年的義同兄弟、恩若父子,連普通朋友也遠談不上,甚至可以說,是勢如水火!
早年,劉備和關羽的友誼的確是非同尋常的,這從關羽和張遼的對話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然吾受劉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可是,關羽的驕傲的性格最終導致他和劉備越走越遠(的確,有些人只能同苦而不能同甘,只能說他們賤了)。對于劉備的不滿,史書上記載的第一件事,就是,劉備重用馬超的事(雖然只是表面上的重用)。關羽給孔明寄信,問馬超,實際上,就是不滿的表示。諸葛亮深知關羽的性格和來信的用意,回信中大夸關羽,終于,平息了這場風波。
廖立簡介:
廖立(生卒年不詳),字公淵,三國時期蜀漢重要謀臣,被諸葛亮評價為荊楚一帶的奇才。劉備的荊州南部三郡(長沙、桂陽、零陵)被呂蒙偷襲后,廖立脫身奔歸劉備,劉備不責備廖立,任他為巴郡太守。但是廖立自恃奇才,公然批評先帝(昭烈帝劉備)一再失策、導致荊州覆滅、關羽身死、夷陵之敗損兵折將等等,他還誹謗眾臣,最終廖立被廢為民,最后在得知諸葛亮的死訊時,廖立郁郁而終。
史書記載:
廖立字公淵,武陵臨沅人。先主領荊州牧,辟為從事,年未三十,擢為長沙太守。先主入蜀,諸葛亮鎮荊土,孫權遣使通好于亮,因問士人皆誰相經緯者,亮答曰:“龐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建安二十年,權遣呂蒙奄襲南三郡,立脫身走,自歸先主。先主素識待之,不深責也,以為巴郡太守。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征立為侍中。后主襲位,徒長水校尉。
立本意,自謂才名宜為諸葛亮之貳,而更游散在李嚴等下,常懷怏怏。后丞相掾(李邰)[李邵]、蔣琬至,立計曰:“軍當遠出,卿諸人好諦其事。昔先(主)[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更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邰深入于巴,幾喪一州。后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數喪師眾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無綱紀;朗昔奉馬良兄弟,謂為圣人,今作長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長,從人者耳,不足與經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為不然也。王連流俗,茍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邰)[邵]、琬具白其言于諸葛亮。亮表立曰:“長水校尉廖立,坐自貴大,臧否群士,公言國家不任賢達而任俗吏,又言萬人率者皆小子也;誹謗先帝,疵毀眾臣。人有言國家兵眾簡練,部伍分明者,立舉頭視屋,憤咤作色曰:‘何足言!’凡如是者不可勝數。羊之亂群,猶能為害,況立托在大位,中人以下識真偽邪?”于是廢立為民,徒汶山郡。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聞諸葛亮卒,垂泣嘆曰:“吾終為左衽矣!”后監軍姜維率偏軍經汶山,詣立,稱立意氣不衰,言論自若。立遂終徒所。妻子還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