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是如何的天下的
三國中最會裝病的一個人為何最后卻得了天下?司馬懿是如何的天下的?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司馬懿是如何的天下的,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司馬懿是如何的天下的:
司馬懿出生于179年,比諸葛亮大2歲,屬于公元二世紀的“70后”,與“40后”的袁紹、“50后”的曹操、“60后”的劉備等人相比他是小字輩。董卓進洛陽時司馬懿才10歲,曹操迎天子到許縣時司馬懿才17歲,官渡之戰時他21歲。《晉書》說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面對亂世,他常常心懷感嘆,以天下為憂。
建安六年(201年),司馬懿的家鄉河內郡已經成為“曹統區”,22歲的司馬懿這時才參加工作,被推舉為本郡的上計掾,相當于郡政府駐京辦主任,處級干部,因而每年都要去首都許縣出差。這個時候曹操正四處網絡人才,他聽說司馬懿有點小名氣,于是征召他到自己的司空府任職。由地方抽調到中央,而且工作在曹操的身邊,前途自然不可限量,這是別人打著燈籠也不好找的美事,但卻被司馬處長拒絕了。
據《晉書》記載,司馬懿拒絕曹操征辟的理由是“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這種想法在當時并不是主流,即便如荀彧、孔融那樣內心里十分忠誠于漢室的人此刻也都在許縣為官,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弟弟司馬孚也都在曹營做事,且事業一帆風順,而他卻特立獨行,非要耍點酷,讓人有些不解。但司馬懿還要酷到底,據《晉書》記載,司馬懿以自己患風痹生活不能自理為由拒絕曹操的征辟。曹操有點懷疑,認為可能有詐,就派人夜里到司馬懿家看看,結果發現司馬懿果然躺在那里一動不動,于是就信以為真,不再強迫他應征了。
風痹就是風濕病,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說,風痹既包括普通的關節痛、關節炎,也包括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風濕性心臟病等嚴重的疾病。司馬懿說自己得了風痹,且嚴重到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那就不是普通的病了。大概司馬懿并不精通醫術,也不是一名老資歷的公務員,對于如何編理由請病假毫無經驗,也就那么一說,并沒有多想,可是這未加思索的借口竟然把他害慘了,因為他必須就此一直裝下去,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大麻煩。
據《晉書》記載,有一天他們家在院子里曬書,突然來了暴雨,司馬懿一著急,忘了自己在裝病人,起身跑過去收書,這件事恰巧被家里的一個婢女看到了,司馬懿的老婆叫張春華,她很厲害,不僅親手把這個婢女殺了滅口,并且“親自執爨”。“爨”的意思是燒火做飯,表面看來似乎是說婢女被殺之后,家里沒人做飯,張春華親自做飯。這有什么好寫的呢?司馬懿那時候是個20多歲沒有工作的小青年,在外人眼里還是個重病在身不能動的殘疾人,老婆下廚房做個飯也值得寫進史書里嗎?仔細看看,這幾個字里恐怕隱藏著令人恐怖的事情。“爨”的意思還有燒和煮,張春華把人殺了,怎么藏尸滅跡呢?干脆把人弄到鍋里煮了,她親自燒火!
但是司馬懿并沒有酷到底,他還是出來做事了。據《晉書》記載,曹操當了丞相后又想起了司馬懿,征他到丞相府任職,當文學掾,相當于文教處處長。這一次曹操不客氣了,命令說:“若復盤桓,便收之。”意思是,這小子要再敢得瑟就抓起來!司馬懿害怕了,乖乖出來就職。
上面講的這些事大部分記載在《晉書》里,《晉書》是唐代名臣同時也是著名史學家的房玄齡所主編,這部書以司馬氏為寫作主體,中間有不少對司馬氏的歌頌和吹捧,對于上述描寫不能說其全無,但也不能信其全有。如果司馬懿真的在曹操面前裝過病,倒不一定說明他與曹操“道不同不與為謀”,而只能解釋為在做秀,通過“拒曹”抬高身價,增加知名度,目的是更好地“事曹”。從后面的事情看,司馬懿的目的也基本上達到了,同時這些故事還起到了一個作用,就是說明司馬懿早就有“反曹”情結,可以用來解釋司馬氏最后取代了曹魏的合理與合法。
司馬懿簡介:
司馬懿,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四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
司馬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周朝,以夏官為司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以為家。自昂八世,至東漢安帝時,生征西鈞,字叔平。司馬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潁川太守司馬雋,字元異。俊生京兆尹司馬防,字建公。司馬防就是司馬懿的父親(《晉書·宣帝紀》)。晉武帝司馬炎在他的一個詔書稱:“本諸生家,傳禮來久”(《晉書·禮志》)。
司馬懿為司馬防次子,史書稱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司馬懿生在亂世中,“常慨然有憂天下心”(《晉書·宣帝紀》)。
除軍事方面外,司馬懿在經濟上也為魏國作出了重大貢獻。使曹魏政權為了恢復北方經濟,解決軍糧問題,曾經推行包括民屯、軍屯兩類的屯田制度。司馬懿在推廣軍屯事業上有很大的建樹。約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馬懿由轉為丞相軍司馬后,向曹操建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余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行之。結果魏國一時“務農積谷,國用豐贍。”(《晉書·宣帝紀》)
曹操采納這個建議僅兩年就駕崩了,在這樣短的時間內要使軍屯走向正規,大規模的鋪開推行當然是困難的。管理軍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將、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員,都是在曹丕稱帝后的黃初年間(220—226年)設置的。這說明軍屯走上正規是在曹丕時期。
曹魏軍屯推行很廣泛,但主要基地是設置在邊境駐軍地區,特別是在和吳、蜀的軍事對立地帶。曹魏和吳、蜀對立地帶的兩大軍屯基地的開創,都和司馬懿有關系。
曹魏和蜀漢的鄰近地區,如長安、槐里、陳倉、上邽等地,都設置有民屯和軍屯組織。其中,上邦的軍屯最著名。這個軍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由司馬懿上表倡議建立的,《晉書·食貨志》稱:“宣帝表徙冀州農夫五千人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以益軍實。”主持具體事宜的是那時的度支尚書、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晉書·安平獻王孚傳》稱:“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余,待賊有備矣。”由此可見,上邦軍屯是在司馬懿、司馬孚兄弟的共同籌劃下開創的。
太和五年,諸葛亮進攻天水。這時上邽軍屯上的小麥已經生長出來,有人主張“自芟上邽生麥以奪賊食”,魏明帝不從,“前后遣兵增宣王軍,又敕使護麥”。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持,多虧以上邽軍屯的小麥作軍糧,才取得勝利。直至正元二年(255),安西鄧艾又在上邽“為區種之法,手執耒耜,率先將士”(《晉書·段灼傳》),進行屯墾。這都說明上邽軍屯的重要。
司馬懿在太和五年屯長安,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開始主持對蜀的戰爭。為了增強實力,他很重視對關中屯田基地的建設。青龍元年(233),司馬懿組織興修水利,“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里筑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余頃,”(《晉書·宣帝紀》)收到了“國以充實”(《晉書·食貨志》)的效果。青龍三年,關東饑饉,司馬懿調運五百萬斛粟輸京師洛陽,以資救濟。可見他在關中儲積有大量糧食。
曹魏和東吳鄰近地帶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曹操時曾“開募屯田于淮南”(《三國志·魏書·倉慈傳》),但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馬懿主持對吳作戰時,始與曾為屯田掌犢人、典農綱紀的尚書郎鄧艾籌劃在淮南淮北創建軍屯。第二年,司馬懿“奏穿廣漕渠,引河入汴,溉東南諸陂,始大佃于淮北”(《晉書·宣帝紀》)。第三年,司馬懿又在這一地區“大興屯守,廣開淮陽、百尺二渠,又修諸陂于潁之南北,萬余頃。自是淮北倉庾相望,壽陽至于京師,農官屯兵連屬焉。”(《晉書·宣帝紀》)
《晉書·食貨志》記載司馬懿、鄧艾創建的淮南淮北屯田說:“今淮北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分休,且佃且守。水豐,常收三倍于西,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于淮土,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逆北臨淮水,自鍾離而南、橫石以西,盡泚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營,營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于潁南潁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相連接。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司馬懿和鄧艾所進行的大規模的屯墾,對促進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對增加曹魏的財力,支持與東吳的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