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愛情故事范文
愛情讓人們找到生活的溫暖;愛情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愛情讓人們明白生活的真諦。古代也有很多令人感動的愛情故事。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李隆基和楊玉環
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愛情,經過白居易《長恨歌》的詩詞,成為千古傳唱。在此之后,歷代撰寫這段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的文學作品,如雨后春筍,不絕于書。
楊玉環是薄州永樂(今山西芮城)人,她是隋梁郡汪氏的四世孫,父親楊玄琰。長大以后,她被聘為古宗的兒子壽王李瑁的王妃。
公元736年,唐玄宗寵愛的妃子武惠妃病死,玄宗日夜寢食不安。聽人說他和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氏美貌絕倫,艷麗無雙,于是不顧什么禮節,就將她招進宮里。楊玉環擅長歌舞,通曉音律,智算警悟,善解人意。玄宗極為喜歡,漸漸迷戀,不能自拔;不久,楊玉環專寵后宮,宮中稱她為娘子,儀體規制等同皇后。天寶初年,楊玉環被冊封為貴妃。
白居易《長恨歌》中寫到:“后宮佳麗三個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那么人們不禁要問,楊玉環如何使玄宗如此迷戀于她呢?
有觀點認為:玄宗熟悉音律,在唐朝諸位皇帝中算是佼佼者。不少弟子曾在梨園都受過他的訓練。《舊唐書》寫道,玄宗就曾選拔子弟300人,宮女數百人,招呼他們作指導。而楊玉環身材好,體態美,又擅長旋律快速的西域舞蹈,加之楊玉環是個琵琶名手,古書記載:有一次,玄宗倡議用內地的樂器配合西域傳來的5種樂器開一場演奏會,當時玄宗興致勃勃,手持羯鼓,楊玉環彈奏琵琶,輕歌曼舞,晝夜不息。對于玄宗而言,當然精于音律的楊玉環就顯得格外有魅力,難怪白居易詩也寫道:“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勤政殿、木蘭殿尋歡,玄宗離不了貴妃。貪杯、賞花,更是玄宗和貴妃的一大開心樂事。嗜酒貪杯當然不是淑女的做法,可是當時的唐代,風尚飲酒,崇尚豪侈,酒便和一切連在一起。貴妃醉酒嬌癡, 自然天成,其美妙動人便成了當時和后世的人們欣賞陶醉的一幅美景。不過貴妃的身體肥胖,夜晚縱酒,早晨起來往往肺部難受,她就常在清晨起到后苑,攀花樹之枝,吸吮花露,用露水潤肺。
貴妃的地位僅次于皇后,但這時候沒有皇后,所以楊貴妃實際上就是唐玄宗的皇后了。玄宗對她恩寵備至,還稱贊她是自己的“解語之花”。愛屋及烏,有了楊貴妃的關系,楊氏一族開始飛黃騰達。所以,當時民間竟有了生小孩希望生女孩,將來入宮做妃子榮耀家族的觀念。
我們也可以通過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的詩句,對楊玉環和李隆基的愛情故事了解一二。
《清平調》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失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倉皇逃離京師長安,其寵妃楊玉環死于馬嵬驛。這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幕,不知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詠嘆。然而,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不盡相同的,對于楊貴妃的最后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團,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項羽和虞姬
在古代,弄權的女人都美麗,而一些美麗的女人卻不都弄權。她們默默無聞,堅守婦道,無私奉獻,光彩照人。虞美人就屬后一種。虞美人即虞姬,是項羽畢生鐘愛的一個女人。
有人說項羽和虞姬的愛情是天生一對,地配一雙。這項家和虞家原都是楚國貴族,秦始皇滅楚后,遷移到今江蘇省宿遷縣過隱居生活。項羽和虞薇從小一起長大,兩小無猜、青梅竹馬,這兩家于是結為秦晉之好。
虞姬嫁給項羽之后不久,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開始了。項羽和叔叔項梁帶著八千子弟兵也樹起了義旗,項羽從此戎馬倥傯,開始了緊張的軍旅生活,南征北戰,晝夜廝殺。作為妻子的虞姬,隨軍行動,項羽戰到哪里,她就跟到那里。
每當項羽在外苦戰,虞姬就守在帳中等項羽回來,時刻掛念著前線的戰事,心里七上八下。有一天項羽回來,虞姬連忙把他迎入帳內,但見項羽形容疲憊,神色倉皇,精神狼狽,不像從前得勝回來雄赳赳、氣昂昂的大英雄氣概,便知道有些不好。等到項羽坐定,喘息略平,便帶著笑臉,輕聲細語,小心翼翼地問起前方的戰事。當她聽到項梁戰死的消息時也不禁失色,悲傷萬分,可臉上又不敢現出驚慌的神色,怕惹起項羽的煩惱。她連忙命人擺上早已準備的酒肴,借著美酒,替項羽解悶消愁。這種時候她只能把悲傷的淚水偷偷咽下去。
就這樣,在項羽領兵出戰時,她給他鼓勵,寄予深情厚望,保佑平安歸來;在項羽凱旋歸營時,她以翩躚舞姿,千般柔情,萬般嫵媚,歡歌娛曲給他祝賀;在項羽遇到挫折的時候,她便以“勝敗乃兵家之常事”的話給他撫慰;甚至她還會穿了戰靴,披上繡甲,騎馬跟著項羽在陣上沖鋒,作他堅強的后盾。有了這一強大的精神支柱,項羽越戰越勇,所向披靡。
秦滅亡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他分封各路有功的人,或為王,或為侯,虞姬也被封為美人。當時皇帝的內宮分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八等,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名位上自然是低于皇帝,以“美人”封虞薇已經是比較高的名號了。自此虞美人的名字傳揚開來.
項羽是一個性格暴躁的男子,卻也是個用情專一的人。他始終愛著虞美人,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劉邦進入咸陽后,項羽跟著進來,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收集秦朝宮殿中的金銀財寶,全部運到他的根據地彭城,卻將阿房宮內成百上千的美女盡數遣散,純粹就是為了討好虞美人。
在楚漢相爭的第4年,項羽和劉邦的大將韓信在垓下展開激戰,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垓下之戰”。虞美人在帳篷中心驚肉跳,惴惴不安,苦苦地等著項羽的歸來。
項羽回來了,這一回他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計,他雖然逃了出來,但自己的人馬,已丟了八成。他自起兵以來,像這樣的失敗,尚是第一回。漢軍把項羽的營地圍得水泄不通,楚霸王夜不能寐,心情煩悶地坐在軍帳中飲酒。當時,面對他寵幸的美人虞姬,面對多年伴他馳騁戰場的駿馬, 知道自己的滅亡已經無法避免,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沒有嘆息。惟一憂慮的是他所摯愛的、經常陪伴他東征西討的虞美人的命運和前途。毫無疑問,在他死后,虞美人的命運將會十分悲慘,他禁不住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美人在旁聽了,泣不成聲,若斷若續地吟道: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這時,營中更鼓敲了五下,項羽回頭對虞美人說:“天將明了,我當冒死沖出重圍,你將怎么樣!”這時的項羽,竟然說不出讓虞美人一起突圍的話。虞姬雖然得到項羽寵愛,與項羽難舍難分,但她也是最理解項羽的。為了不使項羽為難,便對項羽說:“賤妾生隨大王,死亦隨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轉身,突然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自己項上一橫,就這樣香消玉殞。項羽撫尸大哭一聲,命人就地掘坑掩埋了虞姬,跨上戰馬,殺出重圍。但終究沒有逃出漢兵的追擊,到了烏江邊無處可逃,自刎于江邊,這年項羽才31歲。
劉邦后來以禮埋葬了虞美人。后來,在虞姬血染的地方就長出了一種罕見的艷美花草,人們為了紀念這位美麗多情又柔骨俠腸的虞姬,就把這種不知名的花叫做“虞美人”。這名稱就一直流傳到今天。
大禹愛上涂山女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泛濫,民不聊生。當時出了一個大禹,舜帝命他率領臣民治水,他東奔西走,日夜不已。后來到了淮河一帶,大禹娶妻涂山氏。大禹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平息了洪水之災。舜帝見大禹一心為民,便把國家交給大禹治理,并建議召集天下諸侯開一個慶功會。
再說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三年一開,這一年又是邀請各路神仙聚會的時刻。太白金星稟報說人間新出一個帝王叫大禹,他帶領百姓治理了天下的洪水。王母娘娘一聽大喜,立即邀請大禹到瑤池聚會。
蟠桃會上,酒過三巡,宴過五味。王母娘娘請大禹介紹治水辦法,并詳細詢問了大禹的家在哪里?妻子是何方人氏?兒女幾人?大禹一一做了回答。王母娘娘興致大增,想看看大禹娶妻的地方,便帶領眾神仙來到南天門外,請大禹指點家住何方。無奈,南天門外白云翻滾、霧氣騰騰,眾神仙伸著頭,踮著腳尖,左看右看,看不清楚。王母娘娘也急了,伸出玉手一撥,一道電光,劃開了萬層迷霧。不想這一撥,天上一條白云落在地上,竟成了一條河,這就是位于淮河東岸、涂山南端的一條長30里、寬3里的天河。陽光之下,綠蔥蔥涂山聳立,碧濤濤天河長流。大禹說那涂山之下,天河岸邊就是我的家鄉。各路大仙,無不鼓掌叫絕,高聲稱贊:“好!真是個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啊!”
王母娘娘心情舒暢,滿面笑容的問大禹:“你還有什么愿望提出來,我一定滿足你。”大禹低頭想了想說:“治水大功告成,我準備按照舜王的意思召開一個慶功大會,需要建一個高臺。現在洪水初平,臣不想勞民傷財,請王母娘娘多多幫助。”王母娘娘笑道:“這個容易。”遂叫仙女挎一籃小石子來,伸手抓起一把碎石往河邊上一撒,霎時堆成一座高一丈、長寬各三十丈的高臺。大禹見狀稱奇不已,連忙道謝。大禹告別王母娘娘回到人間,便召集天下諸侯開了慶功大會。后來這個高臺幾經演變,就是現在天河西邊一座黃土堆,被稱為禹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