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朝女子服飾文化
羅衫半露胸的唐朝時代女人的領口到底有多低?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揭秘唐朝女子服飾文化,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揭秘唐朝女子服飾文化:唐襦裙裝中襦的領口常有變化,襦衫領形有:圓領、方領、直領和雞心領等。隨著唐朝社會的發(fā)展,到了盛唐時代有了袒領,即領口開得很低,早期只在宮廷嬪妃、歌舞伎者間流行,后來連豪門貴婦也予以垂青,從唐墓門石刻畫和大量陶制女俑來看,袒領流行開來,或許已經(jīng)遍及黎庶。唐代女人下裳為裙。這是當時女子非常重視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為絲織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別,通常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僅著抹胸,外披紗羅衫,使上身肌膚隱隱顯露。這是那個時期女性服裝區(qū)別于其他朝代的顯著特點。
盛唐時期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張萱的《搗練圖》,以及周濆“慣束羅衫半露胸”等詩、畫即描繪了這種裝束,這是中國古代女裝中最大膽的一種。孟浩然《春情》中描寫“坐時衣帶縈纖草,行即裙裾掃落梅”,可見衣帶和裙擺之長。唐代裙的質(zhì)料、色彩和樣式均大大超過前代。如唐詩中所涉及的諸多裙式有“上仙初著翠霞裙”“荷葉羅裙一色裁”等。章懷太子李賢(公元654—684年)墓是初唐高宗和武則天乾陵的主要陪葬墓之一,此為墓壁畫,前甬道東壁,侍女圖
從中國服裝史上看,唐代服飾是最華麗、最絢麗多姿的,從審美的角度看,唐朝服飾又是最大氣,雍容華貴的,這一點從當時人們崇尚牡丹花就能體現(xiàn)出來。據(jù)其分析稱,這與當時的中國唐代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交流特別頻繁有關,當時的盛唐人們特別自信,對外來文化持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比如,當時大家穿的翻領的胡服,即女子著男裝?!昂本褪俏饔蛉说姆b。當時女性的發(fā)型、發(fā)飾和衣服的面料圖案都是在多種文化多種民族大形勢交流下,形成的一種大氣和雍容華貴的風格。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響逐漸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到了中晚唐時期,這種特點更加明顯,一般婦女服裝,袖寬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fā)上還簪有金翠花鈿,所以又稱“鈿釵禮衣”。唐朝從開國到后期女子著裝跟整個大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背景有關,在唐朝出現(xiàn)的繁榮跟前朝的漢代到隋代是分不開的,所以到了唐朝是一個綻放的朝代。唐朝盛世服裝也是盛裝時代,當時的服裝雍容華貴,后來,隨著朝代的逐漸衰敗,服裝也變得內(nèi)斂和保守了。到了宋朝、明朝和清朝服裝變得就更加內(nèi)斂、保守、謹慎的態(tài)度了。
唐朝服裝之所以華麗、雍容華貴是因為在唐朝出現(xiàn)了唯一一位女皇帝,當時女性地位非常高,女性都很自信,所以在著裝上可以張揚并展現(xiàn)當時的女性美,沒有過多的約束。雖然歷史資料并沒有太多地介紹武則天的形象,但可以想象她的衣服也會區(qū)別于皇后等人,其服裝更有權威性,并結(jié)合了當時男性帝王服飾的特點在里面。
唐朝文化簡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三元及第,都誕生于唐朝,即622年狀元孫伏伽(一說651年的顏康成),和781年三元狀元。
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算唐詩。自陳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岑參、王維,中唐時期的李賀、韓愈、白居易,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杜牧是其中的幾個代表。他們的詩作風格各異,既有對神話世界的豐富想象,又有對現(xiàn)實生活的細致描寫,既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亦有沉郁厚重的“詩史”,還有清新脫俗的田園詩。這些詩作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學成就的杰出代表。后世宋、明、清雖仍有杰出詩人出現(xiàn),但律詩和古詩的總體水平都不如唐朝詩人,使得唐詩成為了中國古詩不可逾越的巔峰?!度圃姟肥珍洈?shù)量最多的大城市為長安、越州、洛陽。
唐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幾乎全部承襲隋朝,唐朝的李家皇親和隋朝的楊家皇親更有親戚關系,唐朝在一定程度上是隋朝的伸展,故歷代史學家常把它和隋朝合并成“隋唐”。
初唐的書法有“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唐代書法藝術進入鼎盛時期的有,顏真卿和柳公權的楷書、張旭和懷素的狂草。
張萱繪《虢國夫人游春圖》由于吸收了西域特征與宗教色彩,唐朝藝術與前后朝代都迥然不同。初唐的閻立本、閻立德兄弟擅畫人物。吳道子則有“畫圣”之稱呼,他兼擅人物、山水,并吸收了西域畫派的技法,畫面富于立體感,有“吳帶當風”之說。張萱和周昉以畫侍女圖為主,他們的著名作品有《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和《簪花仕女圖》等。詩人王維擅長水墨山水畫,蘇軾稱他“畫中有詩”。
唐朝的壁畫事業(yè)特別發(fā)達。莫高窟與墓室壁畫都是傳世精品。唐朝的雕刻藝術同樣出眾。敦煌、龍門、麥積山和炳靈寺石窟都是在唐朝時期步入全盛。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和四川樂山大佛都令人贊嘆。昭陵六駿、墓葬三彩陶俑都非常精美。其中雕刻家楊惠之被稱為塑圣。
唐朝時期,書法家輩出。歐陽詢、虞世南都是初唐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楷書筆力嚴整,其名作有《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楷書字體柔圓。顏真卿和柳公權是唐朝中后期的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的楷書用筆肥厚,內(nèi)含筋骨,勁健灑脫,其代表作有《多寶塔碑》《顏氏家廟碑》;柳公權的字體勁健,代表作有《玄秘塔碑》,世人稱顏柳二人書法為“顏筋柳骨”。張旭和懷素則是草書大家。
唐朝前期的宗教政策比較寬容,中國傳統(tǒng)兩大宗教——道教和佛教都有較大發(fā)展。唐朝以道教為國教,王公貴族皆以道士為榮,并以《老子》《莊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經(jīng)典開科取士。唐朝初年,高僧玄奘遠赴天竺(現(xiàn)在的印度)取經(jīng)657部,唐朝因此興建了大雁塔來保存這些佛經(jīng)。
玄奘在翻譯佛教經(jīng)典時期為了符合當時唐朝國情,大量吸收道教術語,佛教經(jīng)典的大量翻譯以及中國僧人自身思想體系的逐漸成熟使得中國佛教在此時期得到了穩(wěn)固的發(fā)展,中國佛教的各主要宗派大多在此時期形成或成熟。其他宗教如伊斯蘭教,景教(____聶斯脫利派)和祆教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入中國。唐武宗時對佛教采取高壓政策,史稱會昌滅佛,使得除禪宗等少數(shù)宗派外,其他佛教派別從此一蹶不振。
天文學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測量了子午線的長度;藥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不可多得的醫(yī)書;868年,中國《金剛經(jīng)》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中國的造紙、紡織等技術通過阿拉伯地區(qū)遠傳到西亞、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