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吳湘案的趣聞
震動朝野的吳湘大案,起始不過是打秋風而不著?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唐朝吳湘案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唐朝吳湘案的趣聞:
公元845年,大唐王朝出了一件通天大案——吳湘案。說它通天,倒不是因為牽連人數多,事實上這案子牽連人數極少,最為核心的人物只有一個,那就是當時出任揚州江都縣尉的吳湘。案情也不算特別嚴重,吳湘被人舉報貪污公款,強娶民女。既然案子不大,為什么就說它通天?
原來,這案子一出來時,是淮南節度使李紳給審理的。李紳本年已經74歲了,也早是名動天下的大人物。現在的小學生都會背的那首《憫農》就是他老人家寫的。字字關情,句句愛民,是首高大上的好詩。只可惜,成名前的李紳心中裝著百姓,發達了之后,心里裝的可就是上司了。
這案子,一到他手上,他立馬開始審理,一刻不耽誤。他派人抓住吳湘,打入大牢,判處死刑。因為是死刑,必須得經朝廷批準,程序還是得走的。這案子一到中樞,官員們慎之又慎,這可是朝廷命官的案子!稍有政治經驗的人都明白一件案子固然重要,重要的是背后千絲萬縷的背景,誰知道哪一天出來的就是大佬們的人?經過抽絲剝繭地細致分析,諫官們集休發聲,認為這里有冤情。御史崔元藻奉武宗之命前往揚州復查,發現吳湘貪污屬實,但款項極少。這罪,按《唐律》第一條第五十條,都只是打板子,重一點就要判刑,但最大的罪不過就是流放二千里,吳湘連流放的等級都不到,更不用說死了。至于強娶民女,根本就是沒有的事。
吳湘不該死,但是李紳最終卻把吳湘給送上了斷頭臺。
看李紳年輕時的詩作,人人都能感覺到里面透露出的愛國愛民之情,何以到了將死之年,還會如此心狠手辣?這里面自然不是一句嫉惡如仇能說得清的。原來在當朝政黨團體中,李紳屬于李德裕的李黨。一句話,李紳能有今天,全是托李德裕的福,而判吳湘死刑,就是在報他的大恩。
吳湘是牛黨人?不是,其實他本人和李德裕沒有什么關系,但是倒霉催的是因為吳湘是吳武陵的侄子,吳武陵得罪了李德裕!單純來講,也不是吳武陵得罪了李德裕,而是得罪了李德裕他爹和他爺爺。
吳武陵本人性格極端不好,暴躁,輕浮,跟很多達官貴人都有過沖突。說個事證明一下這人的品行。當年李渤出任桂管觀察使,吳武陵當他的副使。按朝廷慣例,副職上任,要舉行一個酒會,由副使拿著箭袋上前。李渤是個不拘小節的人,他在球場設宴,酒喝高了,身邊的婦女們就全都來了。吳武陵本來還想多表演一番,看著看著,不對勁,發現有女人聚在棚上看他,這等侮辱怎么受得了?于是,他走上高臺,盤起腿來,提起裙子就尿了尿。李渤覺得這是對他本人的侮辱,下令要砍了他,幸好校官們認為是酒后氣話,當不得真,押起來就好。真把人給砍了,萬一李大人酒后醒來,朝他們要人,怎么辦?
這事吧,很能說明問題。吳武陵這事做的有失恰當。長官的確是有失厚道,但當眾尿尿,未免有點過頭。這還是碰上個好心的校官,否則因一泡尿就丟了老命,真的成天大笑話了。
老了老了還這樣做事,年輕時得罪李德裕就不奇怪了。
原來當初吳武陵還是個舉人,他到州長李吉甫(李德裕的父親)那兒去打秋風,不過是想著自己以后飛黃騰達,這會兒向州長要點物質資助。但是李州長對這個毛頭小伙子不以為意,態度上自然就不怎么的。平心而論,要人家堂堂州長對你一個前途未卜的小子點頭哈腰,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事。稍有自知之明的人也不會去自討苦吃。可吳武陵膽子奇大,不但去了,還張嘴了。一般人,得不到也就算了,將來再好好努力壓過他的風頭就行了。但是吳武陵,到處搜羅李州長的丑事,搜索不到,就去找上一輩的事。在他細心尋找之下,竟然發現當年李州長的爹非常落魄時也曾干過類似的事,那就是晉見名人宋甄,吟詩拍馬,討得一點薄禮。這事對于李州長來說,是有點丑。在知道吳武陵寫成文章后,他找了個人,趁著天黑把吳武陵叫到府衙,送了一大筆錢,希望這事就給抹過去。
這是威脅啊,赤果果的。吳武陵也不怕人后招,還大咧咧地接受了人家的東西。李州長后來官至宰相,在過問最高級別考試時,得知吳武陵也在其中,就想起當年的羞辱。可惜主考官會錯了意,以為領導提的人名就一定是恩人,把吳武陵給錄了進去,等到皇帝派來宦官抄錄名額時,才發現于事無補,李宰相深恨吳武陵這個粗漢上榜,可又無力回天。
堂堂宰相,竟然有把柄捏在人手里,還白白損失財物,被人給羞辱,這事怎么能翻過去?所以,吳武陵官運蹭蹬,在所難免。他自己本身還是很有才能的,可是如此輕浮,怎么會沒有敵人?他自己的官途坎坷,連帶著吳家其他人也跟著倒霉,個個上了李德裕的黑名單。吳家人不犯事還好,一犯事就往死里整,這不,吳湘就被人拉上前臺,往重了判,往死里揍。
吳武陵打秋風不成,竟然把人家的隱私挖出來進行勒索。固然可惡,但也罪不致死。吳湘有罪,貪污受賄,的確該。但是罪不致死,只可惜,他的叔叔生生壞了他的命。當然,這事也要是看對手的,如果不是李德裕這個下流宰相,他們最多也就是一輩子不順,不至于人頭落地。
或許這也是人情留一線,日后好見面的注解吧?
戲劇性的是,兩年后即公元847年,永寧縣尉吳汝納提出上訴,要求為弟弟洗雪冤屈。新任唐皇帝宣宗的大力參與,最終真相大白,因為李紳已死,只好削奪爵位,判處子孫不得入仕,而罪魁李德裕,直接從太子少保的位置降到潮州司馬,這一鬧劇才得以結束。
吳武陵的簡介:
吳武陵,(約784一835),初名侃。今江西省鷹潭市貴溪市人(注:唐時貴溪建縣,屬信州,明清時屬廣信府,府治在今上饒,但1983年后貴溪市劃歸鷹潭市管轄,故說是信州人沒錯,但如今仍說是上饒人則不妥當)
唐元和二年(807)進士,拜翰林學士。元和三年,因得罪權貴李吉甫流放永州,與貶為永州司馬的柳宗元相遇,"兩人意氣相投,同游永州山水"(《新唐書·吳武陵傳》)。元和七年,吳武陵遇赦北還,柳宗元不在赦歸之列。他們在永相聚時間長達四年之久,來往甚密。 吳武陵北歸長安后,曾主持北邊鹽務,太和初(828)入為太學博士。太和中出任韶州刺史,后遭權貴構陷,貶為潘州司戶參軍。
一生坎坷,無異于柳宗元。他復歸長安后,曾向宰相斐度陳述柳宗元的不幸,"西原蠻未平,柳州與賊犬牙,宜用武人以代宗元"(《舊唐書·吳武陵傳》)。在給工部侍郎孟簡的信中說:"古稱一世三十年,子厚之斥十二年,殆半世矣。霆砰電射,天怒也,不能終朝。圣人在上,安有畢世而怒人臣邪?且程、劉二韓皆已拔拭,或處大州劇職,獨子厚與猿鳥為伍,誠恐霧露所嬰,則柳氏無后矣。"希望將柳宗元從邊地調回,改變境遇。誰知正當事情稍有眉目時,宗元已病逝柳州,成為武陵終生遺憾。《新唐書.藝文志》載:吳武陵有書一卷,詩一卷,《十三代史駁議》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