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里白條張順的趣聞
浪里白條張順背后是南宋對金戰爭的潰敗,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浪里白條張順的趣聞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浪里白條張順的趣聞:
正史里所記載的梁山好漢,都是怎樣的呢?我們不妨換一種角度,根據正史里對梁山好漢的記載了解南宋戰爭史,然后再回味《水滸傳》,也是一番味道。之前我們介紹了在正史里頗為正面英勇的關勝和毀譽參半的楊志,以及殘忍的黑旋風,今天我們再來講一講水上功夫了得的張順。
從上一篇我們可以知道,《水滸傳》里面那個威風凜凜、殺人如切菜(見《水滸傳》第四 十 回 《梁山泊好漢劫法場白龍廟英雄小聚義》中江州劫法場章節);吃死人肉(見《水滸傳》四十三回《假李逵剪徑劫單人,黑旋風沂嶺殺四虎》中割假李逵李鬼的大腿肉就飯吃的章節)的嗜血狂魔李逵,原來在真實的歷史中不過是一個反復無常的無恥小人,殘忍同樣,卻多了許多狡詐。
小說《水滸傳》里,李逵和張順是不打不相識,兩人在《水滸傳》第三十八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旋風斗浪里白跳》相會,上演出一場從陸地打到水里的精彩打戲,讓人看得血脈賁張。從此,一張一李、一水一陸的兩條好漢就成為了黑宋江的左膀右臂。那么,歷史上的張順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先從南宋對金的戰爭這條線索入手。
據《宋會要》第一百八十一冊:兵十八第二十九頁。“建炎四年五月二十九日,詔金房州安撫使王彥,特補正右武大夫。以宣撫使司言,‘時永興軍路部將姒逵,結連軍兵,張害本將張順,不捷,部領人兵作過。時五月二十六日,侵犯金州界。王彥于黃岡嶺活捉姒逵等三人,并叛兵四百余人’故也。”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十三也記︰“建炎四年五月庚午,武功大夫忠州防御使知金州王彥為右武大夫。初,張浚自房陵西歸,以京西盜賊坌起,而金州為蜀之后門,乃以彥知金州,兼金、均、房州安撫使。時永興軍路部將姒逵與其徒四百人謀殺將官張順不克,亡去,引眾犯金州。彥拒之于黃岡嶺,生獲之。”
這條記載的背景比較復雜。
宋高宗帶領自己的草頭班子南渡,游移于建康、杭州一帶。授中大夫、知樞密院事的張浚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中興當自關陜始。他認為,天下若常山蛇勢,秦、蜀為蛇頭,東南為蛇尾,中原為脊梁,要中興宋室,就必須從川、陜開始。通常,中國一旦出現南北對峙的局面,南方政權便倚長江為天險。但這天險有一條硬傷:北方政權取川陜入蜀,再從蜀地順江而下,南方政權就岌岌可危。
西晉初年,一代牛人王濬就是采取這一措施玩死了盤踞在南京的孫吳政權的。張浚就是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高聲向宋高宗疾呼,道:“金人一旦入陜取蜀,則東南不可保也。”于是宋高宗命他入陜任川、陜宣撫處置使。張浚擔當大任,便要集結南宋所有兵力要與金人在陜西展開決戰,希冀速戰速決,一戰定乾坤。
曾經是名將岳飛上司的八字軍(將士在臉部刺有“赤心報國,誓殺金堿”八字)統帥王彥反對張浚這種急功近利的冒險做法,結果被調離了抗金的最前線,任利州路兵馬鈐轄兼提舉,訓練屯駐軍。而張浚入陜后,發動了一場南宋初年最大規模的戰役:“富平大戰”。這場大戰,宋軍輸得很慘,基本上是血本無歸。若不是南渡中興四大名將之一的吳玠力挽狂瀾,死守大散關,緊扼由陜入川的咽喉要道——陳倉道,南宋估計得玩完了。金兵在大散關連碰了幾回釘子后,開始改變主意了。由陜西入蜀,穿越秦嶺的蜀道除了陳倉道外,還有褒斜道、攪駱道、子午道、庫谷道、武關道。陳倉古道和褒斜道等都在吳玠的控制范圍之內。
金兵為了避開吳玠的勁兵銳將,就把目光投向了川陜的最東面金州境內的庫谷道和武關道。而張浚先前也覺察到了“金州為蜀之后門”,把好鋼用到刀刃上,讓王彥知金州,兼金、均、房州安撫使。在金州黃岡嶺,王彥力銼叛將姒逵,并將他擒于馬下。這個姒逵乃是宋永興軍路部將,因對南宋的發展前途喪失了信心,率領黨徒四百人謀殺自己的上級,沒能如愿,一路劫掠,到了金州,成了王彥的俘虜。姒逵要謀反的上級,便是本篇所要介紹的人——張順??梢?,張順當時應該是在永興軍供職,具體是什么職位,史書沒有交代,他只是作為姒逵作亂的一個背景在史書里閃現了一下。
永興軍路治京兆府,即如今的陜西西安,管轄今陜西省大部分地區,設有帥府,以“文臣為安撫使、馬步軍都總管,總一路兵政,許便宜行事;武臣副之。”張順為永興軍路將官,所官想必不低。補一句,正史記載的李逵被吳順干掉了,是“逵”為“順”所害;而正史記載的張順也差點被姒逵干掉了,是“順”差點為“逵”所害,這,算不算一種巧合?張綱《華陽集》卷八記載表明,張順在紹興三年因“從大將、破敵有功”,轉右武大夫。南宋武臣官階分五十三階,右武大夫為第十四階,約當于“”級別。
紹興四年五月,張順已經官至“中衛大夫、和州防御使、淮東宣撫使、前軍統領。”在五十三階武臣官階中,中衛大夫為第九階,約當于“”。防御使,武臣之寄祿官,相當于今日的行政級別,從五品。宣撫使,北宋后期南宋初年為一路或數路的軍事統帥,為實際職務。隨后,又被任命為淮東兵馬都監。兵馬都監為南宋初年專門以要郡守臣帶此職,掌一地軍務。
梁山好漢張順,原型即是正史里兩宋年間的張順,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也只檢索得出這幾條關于他的材料了。
當然,《宋史》卷四百五十《忠義傳》還記載有一個發現在南宋末年的張順,這個張順,舍生冒死,直撞蒙古軍的舟師,力竭而死,“身中四槍六箭,怒氣勃勃如生”,真稱得上是世上罕見的好男兒、真豪杰。但南宋初年距南宋末年近一百五十多年,這個張順顯然不是梁山張順的原型。
南宋抗蒙將領張順簡介:
(?—1272)南宋民兵將領,農民出身,綽號“竹園張”,與張貴(號“矮張”)同為民兵領袖。元兵圍襄陽五年,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督師進援,他與張貴應募為都統,率3000人赴援,于淳熙八年(1272)五月,發舟百艘,直奔襄陽,各舟置火槍、火炮、熾炭、巨斧、勁弩。當時元軍舟師滿布江面,他突破封鎖,斬斷鐵索木樁數百處,轉戰百余里,黎明抵城下。身中四槍六箭,戰死。
張順、張貴出發前,發令說:“此行有死而已。如非本心,即可退去,別壞了大事!”人人感奮爭先。夜漏三刻,起錨出發,以紅燈為號,張貴領先,張順殿后,乘風破浪,直沖重圍。
元軍戰艦密布江面,張順等持巨斧,斷鐵索,轉戰一百二十里,所向披靡。黎明,援軍抵達襄陽城下,送來了食鹽和布匹等補給,守軍士氣大增。檢點將士,獨缺張順,數日以后,其尸溯流而上,身中四槍六箭,猶披甲執弓,怒氣郁勃一如生時。
水滸傳張順簡介:
張順,《水滸傳》中的人物,在梁山排第三十位,水寨八員頭領第三位,因為水性極好所以外號"浪里白條" ,星號為天損星。 在對抗朝廷的幾次圍剿里,張順活捉高俅,威名大振。最后隨宋江征討方臘,在涌金門被亂箭射死。之后被追封為金華。
張順渾身象雪一樣的白肉,水底可以伏七天七夜,穿梭水面快速無比,就象一根白條一閃而過,所以人稱"浪里白條",是梁山中水性最好的,和李逵并稱"黑白水陸雙煞"。曾率水鬼營鑿沉高俅海鰍大戰船并活捉高俅,威震天下。
張順的水性簡直好到可以與魚兒媲美,其實白條,就是餐條的別稱。白條魚側面及腹面銀白色,露出水面時反射陽光,就顯得白光閃閃了。有版本是"浪里白跳",可能是由于此魚性活潑,善魚躍,而起的別稱。
張順可謂是水滸中最好的一個水將了,塑造此人物的方式也與別的人物有所不同。這不同表現張順在他的"損"并不只是指在水中的殺傷力極其了得,而是他完美中的缺陷。一開始,張順出場之前則是先通過張橫的口來介紹:"小弟一母所生的親弟兄兩個:長的便是小弟;我有個兄弟,卻又了得:渾身雪練也似一身白肉,沒得鈿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水里行一似一根白條,更兼一身好武藝,因此,人起他一個異名,喚做浪里白條張順。"沒得鈿五十里水面,水底下伏得七日七夜。正因為張順兼一身好武藝,所以之后的幾項任務理應讓他得此功勞。然而接下來的介紹卻讓這位英雄"沾"上了污點。
"我弟兄兩個,但賭輸了時,我便先駕一只船,渡在江邊靜處做私渡。有那一等客人,貧省貫百錢的,又要快,便來下我船。等船里都坐滿了,卻教兄弟張順,也扮做單身客人背著 一個大包,也來趁船。我把船搖到半江里,歇了櫓,拋了錨,插一把板刀,卻討船錢。本合五百足錢一個人,我便定要他三貫。卻先問兄弟討起,教他假意不肯還我。我便把他來起手,一手揪住他頭,一手提定腰胯,撲通地攛下江里,排頭兒定要三貫。一個個都驚得呆了,把出來不迭。都得足了,卻送他到僻靜處上岸。我那兄弟自從水底下走過對岸,等沒了人,卻與兄弟分錢去賭。那時我兩個只靠這道路過日。張順以前和他哥哥做的生意有違正義之士所做,但"如今我弟兄兩個都改了業;我便只在這潯陽江里做私商;兄弟張順,他卻如今自在江州做賣魚牙子。"又讓人頓生有錯悔改之心。接下來,好漢出場了。但他的出現又是那么的不完美。"李逵便一把揪住那人頭發。那人便奔他下三面,要跌李逵,怎敵得李逵的牛般氣力,直搶將開去,不能彀攏張順身。那人便望肋下擢得幾拳。李逵那里著在意里。那人又飛起腳來踢,被李逵直把頭按將下去,提起鐵般大小拳頭,去那人脊梁上擂鼓也似打。那人怎生掙扎。"
在岸上,張順根本不是李逵的對手,但是在水里,張順卻輕而一舉將這位"也識得水性,苦不甚高"的好漢打敗了。若說李逵水性不好張順才得以獲勝的話,那施耐庵卻設計了許多場景以顯示這位英雄的水下功夫。
從張順活捉黃文炳到張順夜鬧金沙渡,從張順夜伏金山寺到張順鑿漏海鰍船,或是張順魂捉方天定。不論是死了還是活著,所有有關于水上的任務和功勞,這位英雄幾乎一個不落。且像李俊一樣的善于伏水的好漢也總是有參加,不過最后緊要的功勞卻還是歸功于張順。宋江也總是樂此不倦一次再一次讓他在水戰中立功。這可不謂無道理,宋江第一次見張順時,見他"自把兩條腿踏著水浪,如行平地;那水不過他肚皮,淹著臍下;擺了一只手,直托李逵上岸來。江邊的人個個喝彩。宋江看得呆了半晌。再說浪里白跳水上報冤這集,張順找到安道全后,安道全聽了張順苦苦哀求他上山解救宋江,然而他卻說:"若論宋公明,天下義士,去醫好他最是要緊。只是拙婦亡過,家中別無親人,離遠不得:以此難出。"一聽便是做推辭的話。安道全一是不愿落草為寇,二是為了那個煙花娼妓李巧奴。然而張順百般哀求,安道全才不得以答應。話說李巧奴這婆娘也是長得滿漂亮,但她與安道全的一段搭嬋卻卻讓張順聽出了門頭,以安道全的話來看,如果李巧不與他上山的話,那即使安道全上了山也不能留在梁山。然而李巧卻說:"去了,我邊只咒得你肉飛飛"看來它是不會上梁山了。并且,若有這婆娘在的話,安道全上梁山的時日可能會延長,或許還有什么變故,但此時,宋江正處于水深火熱之中,不得耽誤了一刻,而張順則和哥哥交情甚好,聽到宋江不好的消息后更是淚如雨下。張順早就有殺了這婆娘的心,然而導火線便是張旺。表面上看來張順殺了他們全家,但事實上,張順更是為了逼迫安道全更快更老實地上山,前面講到,使安道全不愿意上山的原因有兩個,只一件事,張順便解決了兩個問題。但卻使張順變成有殺人污跡的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