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保衛戰歷史真相
電視劇《長沙保衛戰》,反映了長沙軍民奮起保衛長沙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一部抗戰史詩,是一曲英雄贊歌。那么你知道多少關于長沙保衛戰的歷史真相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長沙保衛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再次部分調整了對華戰略。其總體構想是:確保和穩定占領區,使之成為“大東亞戰爭”的總兵站基地,對國民政府繼續施加軍事壓力,削弱其抗戰力量,并以政略和謀略相結合,摧毀其繼續抗戰的企圖,然后利用“大東亞戰爭”的成果,促使國民政府屈服,實現侵略意圖。
在其他城市相繼淪喪后,長沙乃國民政府控制下的西南唯一屏障,一旦長沙被攻陷,中國在戰爭處于被動情況下。
為保住長沙這一戰略屏障,第9戰區先后與日軍第11軍進行了第一、第二和第三次長沙會戰,并最終引發第四次長沙會戰,也稱“長衡會戰”。
國內背景
長沙會戰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投降,并在南京成立偽政府。
1938年10月,日軍侵占廣州、武漢后,由于戰線過長,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財政經濟陷入困境 ;日本國內反戰厭戰情緒開始滋長,統治階級內部因“速戰速決”戰略的破產和對外政策的分歧而爭吵不休;更由于中國人民堅持抗戰,使其稱霸世界的戰略受到極大影響,處處呈現被動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侵略者被迫調整其侵華方針。
在政治上,放棄過去“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的立場,轉而對國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在軍事上,停止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重點鞏固已有占領區。在經濟上,加緊經濟掠奪,力圖“以戰養戰”。
1938年11月初,日軍攻陷湖南北部,長沙岌岌可危。國民黨采用焦土政策,制定焚燒長沙計劃。但一系列偶然因素讓大火完全失控,致30000多人喪生,全城90%房屋被毀,長沙亦成為二戰中毀壞最嚴重的城市之一。 因12日所發的電報代碼是“文”,大火發生在夜里(即夕)故稱為“文夕大火”。
1938年,大火發生幾天后,酆悌、文重孚、徐昆被槍決。1939年薛岳代理第9戰區司令長官,指揮長沙會戰。
國際背景
日本分別于1939年和1940年發動了掃蕩重隨棗會戰外圍的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希望國民政府能盡速投降。在這場危及戰時陪都重慶的戰役中,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司令張自忠殉國。1940年夏,蒙古族也展開了自發的抗日斗爭。在歐洲,1939年9月,納粹德國軍隊向波蘭不宣而戰,引發法國、英國向納粹德國宣戰,標志著綏靖政策的破產,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正式爆發。歐美列強放棄了將歐亞兩洲的法西斯國家力量引向蘇聯的企圖,一反早先要求中日和談的態度,支持中國國民政府進行抗戰。
在日本改變了侵華方針后,其軍事戰略也做了相應調整。
第一,放棄速戰速決戰略,準備長期作戰。
第二,明確規定軍事行動要服務于政略和謀略工作。
第三,為減少消耗而限制戰爭規模和強度。在作戰范圍上,“如無重大必要不企圖擴大占領地區”,“力戒擴大缺乏準備的戰線”;在兵力上“為準備今后國際形勢的轉變,要在各方面減少駐屯兵力及兵力的消耗”;在作戰形式上“進行小接觸”,只是在“敵人集中兵力來攻擊時,及時予以反擊,消耗其戰斗力”。
第四,把軍事打擊的重心移向對付其后方的抗日游擊戰?!楸M早結束戰爭,日軍于1939年9月至1940年夏在正面戰場上相繼發動了對長沙、桂南和宜昌的作戰,但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歷史意義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奇襲美國珍珠港,同一天,日陸軍23軍開始進攻香港,為使攻占香港順利進行,日軍大本營命令駐湖南地區的11軍向湘南進攻,以牽制中國軍隊南援行動。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接受命令后,于12月13日發布了第三次進攻長沙的命令。
蔣介石十分重視第三次長沙會戰,親臨南岳督促部隊作戰。薛岳當時指揮的軍隊共13個軍約17萬人。
鑒于日軍11軍調動頻繁、大規模集中的情況,薛岳就針對日軍的進攻行動制定名為“天爐戰法”的后退戰戰略:將第九戰區的兵力集中在湘北地區,在日軍進攻的地點逐次抵抗,將中國主力部隊置于兩翼,引誘日軍主力于瀏陽河、撈刀河間地區,然后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包抄,形成一個南堵北追、東西夾擊、四面合圍的戰備態勢,將日軍予以殲滅。并將整個戰役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逐次抵抗、誘敵深入,消耗日軍、爭取集中兵力的時間;第二階段是長沙保衛戰,以一個軍的兵力死守長沙,贏取其余部隊包圍進攻日軍的時間;第三階段為反攻追擊階段,即對包圍的日軍進行殲滅追擊。這一戰略取得了空前成功。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傷亡56000余人,俘虜139人,中國軍隊傷亡28000余人,中國軍隊取得輝煌勝利!這是珍珠港事變以來,盟國在亞洲戰區中唯一的勝利,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盟軍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這時候日本的南方軍,在百日之內,就橫掃盟國在亞洲所有的據點與要塞。
西方國家的軍隊,在被日軍擊敗之后,真正知道了落后的中國能夠單獨地對抗日本如此之久,實在是有著過人的能耐。美國記者福爾門氏在報道中說:“中國第三次長沙大捷,證明了兩個原則,那就是中國軍隊的配備,若能與日軍相等,他們即可很輕易地擊敗日軍。”英國《泰晤士報》說:“12月7日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
就歷次中日戰爭中的戰場成果與記錄而論,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戰績應是最為輝煌的,就兵力動員的規模以及日軍死傷來看,中國軍隊在長沙大捷的表現,比在臺兒莊、萬家嶺、昆侖關、上高會戰所得的勝利,還更為出色。而薛岳更是因此得到日軍的“長沙之虎”的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