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8唐山大地震及抗震精神
1976年7月28日3時42分53.8秒,中國河北省唐山市豐南一帶(東經118.2°,北緯39.6°)發生了強度里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續約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傷, 位列20世紀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數第二,僅次于海原地震。
抗震精神
它屬于唐山,屬于中國,屬于全人類。一座城市的毀滅是可怕的,而人的精神崩潰更是可怕。無數事例證明,每遇重大天災人禍,家園被毀或痛失親人,有的人會消極沉淪,陷入強烈的悲痛無法自拔。中外歷史上多次大地震之后都發生過嚴重次生災害,其主要原因就是災民精神世界的崩潰,引起社會動亂的發生。
然而,唐山人在災難面前所凝結出來的“公而忘私,患難與共,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是震時及震后建設中支撐、激勵、鼓舞和引導唐山人民最終戰勝地震災害、重建家園的精神力量。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軍民的無私援助下,唐山依靠這種精神支撐,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了災區生產生活,震后不到一周,數十萬群眾衣食、飲水得到解決;震后不到一個月,災區供電、供水、交通、電信等生命線工程初步恢復;震后第一個冬天,災民全部住進了簡易房;震后一年多,工農業生產得到全面恢復;震后頭10年,唐山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奪取了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巨大勝利;又一個10年,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全面振興;第三個10年,跨入了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新階段。
唐山地震30年紀念日前夕,唐山人對抗震精神進行了理論上的升華。市委黨校副研究員康繼祥說:“地震災難的慘痛可以遺忘,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傳下去。”在唐山街頭采訪,人們對“唐山精神”耳熟能詳。因為“公而忘私”是群體與個人之間的道德準則;“患難與共”是人與人之間的人本主義原則;“百折不撓”要解決的是戰勝地震災害過程中目標和現實的矛盾;“勇往直前”則體現著唐山人在艱難困苦面前的一種勇敢進取的精神狀態。
這種精神綜合體現了唐山人的氣概、氣勢、膽略、魄力和道德風貌。正是在這種精神指引和鼓勵下,唐山人醫治了地震造成的創傷,重新建造了新唐山,唐山也當之無愧成為中國第一個被聯合國授予“人居榮譽獎”和“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以及全國軍民在抗震斗爭中用鮮血、生命和艱苦卓絕的斗爭,共同鑄造的民族之魂。正如唐山人民所經受的痛苦與磨難,不僅屬于唐山屬于中國,更屬于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