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偉人的故事10篇
中華文化歷史久遠,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2000年以上。華夏民族更是出現一個個叱咤風云的名人;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國偉人的故事合集10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偉人的故事(篇1)
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許多苦頭,飽嘗過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謝氏以孟母自勵,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顏回自律,發憤成才。舉凡古代刻苦攻讀學有所成的故事,母親和繼父都對范仲淹一一講過。
范仲淹心里明白:要想干一番大事業,就得自律嚴刻,自覺吃苦,自強不息。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制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里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里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么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蔥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臺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中國偉人的故事(篇2)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 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中國偉人的故事(篇3)
陳蕃愿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中國偉人的故事(篇4)
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中國偉人的故事(篇5)
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符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斗,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原文】
宗愨字符干,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中國偉人的故事(篇6)
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原文】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咨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中國偉人的故事(篇7)
美麗富饒的寶島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圣領土。明朝末年,荷蘭侵略者強占了臺灣。臺灣人民恨透了這伙強盜,不斷進行反抗斗爭。
少年時代的鄭成功,曾親眼目睹荷蘭侵略者在家鄉福建沿海地區燒殺搶掠、殘害鄉親。他從小就對荷蘭侵略者十分憎(zēnɡ)恨。后來,鄭成功成為統率千軍萬馬的將領,便移師金門、廈(xià)門一帶,決心進軍臺灣,趕走荷蘭侵略者。
1661年4月21日,鄭成功率領兩萬五千將士,分乘數幾百艘戰船,浩浩蕩蕩渡海東征,開始進行驅逐荷蘭侵略者的正義之戰。鄭成功在眾將士的簇擁下,站在指揮艦(jiàn)船的樓上舉目四望,這支前進中的龐大艦隊,前后綿延十幾里,風帆蔽日,戰旗招展。鄭成功看到自己親手訓練的軍隊紀律嚴明,軍容雄壯,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荷蘭侵略者獲悉我軍進軍臺灣的消息,十分恐慌。他們把軍隊集結在赤嵌城和臺南城,還在港口沉下許多破船,企圖阻擋我軍船隊登陸。鄭成功利用海水漲潮之機,繞過了敵軍設置的炮臺和重兵把守的港口,從鹿耳門登陸。荷蘭侵略軍不甘心失敗,又調動“赫克托”號等戰艦,張牙舞爪地開了過來,猖狂進行反撲。他們妄圖憑借高大堅固的鐵甲戰艦和大炮,阻止我軍繼續登陸。
鄭成功沉著鎮定,指揮我軍戰船和戰艦展開激戰。英勇的我軍將士冒著敵軍密集的炮火,駕駛戰船向敵艦沖去。他們在近處團團圍住敵艦,使敵艦的大炮失去了威力。突然轟隆一聲巨響,所有艦船都震動起來,海面上掀起十幾丈高的巨浪。原來,我軍的炮火擊中了敵艦的彈藥庫。敵軍驚恐萬狀,亂作一團。我軍將士乘勢用鐵鉤鉤住戰艦,爭先恐后跳了上去。敵艦官兵無法逃脫,只好舉手投降。至此,我軍取得了登陸戰斗的重大勝利。
荷蘭侵略軍遭到慘敗,便龜縮在赤嵌、臺灣兩座城里不敢應戰。他們派出使者向鄭成功求和,說只要我軍退出臺灣,他們愿意貢送十萬兩白銀慰勞。鄭成功義正辭嚴道:“臺灣本來是我國神圣領土。我們收回臺灣,是天經地義之舉。如果你們賴著不走,我就用大炮把你們轟走!”
鄭成功喝退敵軍使者,派兵猛攻赤嵌城。城里敵軍負隅(yú)頑抗,垂死掙扎。有一臺灣同胞向鄭成功獻計道:“赤嵌城飲用之水都是從城外高地流下來的。只要切斷水源,敵人就會不戰自亂。”鄭成功依計照辦,果然不出三日,赤嵌城的敵軍便乖乖投降了。
盤踞(jù)在臺灣城的敵軍妄圖長期頑抗,等待救援。鄭成功決定采取長期圍困的辦法逼敵軍投降。在圍困八個月之后,鄭成功下令向臺灣城發起強攻。荷蘭侵略軍糧盡水絕,走投無路,只好舉起白旗投降。1662年初,敵軍頭目被迫來到我軍大營,簽字投降。在我軍將士潮水般的歡呼聲中,荷蘭侵略者垂頭喪氣地離開侵占三十八年之久的臺灣。
臺灣寶島重新回到祖國懷抱,臺灣同胞男女老幼個個喜氣洋洋。他們成群結隊,簞(dān)食壺漿,慰勞祖國將士。臺灣各地街頭巷尾,鞭炮之聲不絕于耳,人們載歌載舞,歡慶回到祖國懷抱。
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后,鼓勵墾荒種田,大力發展生產,倡導教育,興辦學校,幫助臺灣同胞改善生活,提高文化水平,有力地促進了臺灣的發展。
這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雖中年英逝,但他收復寶島臺灣的豐功偉績,永遠銘(mínɡ)記在中華兒女的心中。著名文學家、史學家郭沫若曾撰(zhuàn)寫一副對聯,贊頌鄭成功的歷史功績:“開辟荊(jīnɡ)榛(zhēn)千秋功業,驅除荷虜(lǔ)一代英雄。”
中國偉人的故事(篇8)
李嘉誠母親以誠信教子
李嘉誠白幼喪父。他的母親出身于書香門第,從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她和所有善良的潮汕婦女一樣,始終相信“善惡必有報應。”
有一次,小嘉誠犯了個小錯,不想讓母親知道,擔心會遭責罵,于是在母親面前撒了謊。因為心里有愧,小嘉誠顯得神色驚慌,一下子就被母親看了出來,立即詢問他是怎么回事。他只好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犯的錯誤講了出來。一向和顏悅色的母親突然便得非常嚴厲,小嘉誠嚇得哭泣起來。母親氣憤地對他說:“你犯了錯,只要如實說出來,我都可以原諒你。可你小小年紀竟然學會了撒謊,這還了得,將來長大了,還不知要做出什么樣的壞事呢?這一點我是絕不能原諒你的。”母親一邊說一邊伸出手,將小嘉誠拉到身旁,在他的屁股上重重地打了幾巴掌。小嘉誠哭得更大聲了。母親的眼神中含著不忍,卻還是嚴厲地問道:“你以后還敢不敢撒謊騙人了?如果再犯,就打得更重。”小嘉誠連連點頭,抽泣著回答說:“我再也不敢撒謊了。”
這是幼小的小嘉誠印象中最為深刻的一次挨打的經歷。慈愛和藹的母親因為自己撒謊而大為生氣,這一幕使得李嘉誠一生深記誠實,并以誠實作為自己的立世之根本。
1957年歲尾,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李嘉誠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當時廠房分為兩處,一處仍生產塑膠玩具,另一處生產塑膠花。李嘉誠把塑膠花作為重點產品,他利用從意大利偷師學來的生產技術,提高了塑膠花的品質,一時間生意火爆。由于產品供不應求,出現了降低產品質量來應付訂單的情況。結果許多客戶對低質量的產品要求退貨。銀行追債,客戶追款,塑膠廠頓時陷入困境,瀕臨破產。
這天,母親叫來李嘉誠:“兒啊,給媽媽泡一道功夫茶。”李嘉誠依言泡好了茶。母親吩咐他坐下來,品了幾口茶后,問:“你認識老家丌元寺法號叫元寂的那個住持嗎?”未等他回答,母親繼續說道:“元寂年事已高,希望找個合適的接班人。候選人是他的兩個徒弟,一個法號一寂,另一個法號二寂。”李嘉誠靜靜地聽著母親說,并不捅話,只是給母親滿上一杯功夫茶。
母親呷了一口茶,義接著說:“元寂把這兩個徒弟都叫到跟前,說:‘我現在給你倆每人一袋稻谷,明年秋天以谷為答卷,誰收獲的谷子多,誰就是我的接班人。’第二年秋天到了,一寂挑來慢慢的一擔谷子,二寂則兩手空空。元寂卻當眾宣布二寂擔當接班人。”李嘉誠打斷母親的話:“不是說好誰收獲的谷子多,就選誰當接班人嗎?”母親笑了笑,說:“是的。所以一寂聽了,不服氣地說:‘分明是我收獲了一擔谷子,二寂顆粒元收,怎么能讓他擔任住持啊!’元寂微微一笑,高聲對眾人說:‘我給一寂和二寂的谷子都是用滾水煮熟的。顯然,二寂是誠實的,理應由他來當住持。’于是,眾人悅服。”她忽然話鋒一轉:“經商如同做人。誠信當頭,則無危而不克。”
李嘉誠聽罷母親的話,深有感悟。不久,他的誠信打動了銀行、供貨商和員工,形勢因之好轉,危機成就了商機。李嘉誠從此在商界站穩了腳跟。
中國偉人的故事(篇9)
鴉片戰爭那會兒,英國商人把鴉片賣到中國,不僅賺取了大船大船的白銀,還使很多中國人染上毒癮。
因為吸鴉片煙,中國人體質日漸衰弱,被洋人稱為“東亞病夫”。
當時有個大臣名叫林則徐,他主張禁止鴉片買賣,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見,任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派他到廣州去禁煙。
剛到廣州,英國的大使便發來請柬,請林則徐到醉仙樓吃飯。
醉仙樓是廣州當時最有名的酒樓,既有做中餐的名廚,又有煮西餐的大師。
話說林則徐剛剛坐下,英國大使就說:“林大人,難得你遠道而來,我們一定要好好招待——我們英國有一道甜點,味道甜美可口,象征甜蜜快樂的生活——請大人品嘗。”
大使一揮手,英國廚師端上來一盤冰淇淋,他在英國大使面前放一套刀叉,在林則徐面前放一雙竹筷子。
林則徐從沒吃過冰淇淋,見它在冒煙,以為這東西肯定很燙,于是他把嘴巴湊近冰淇淋,使勁吹使勁吹,等冰淇淋不冒煙,就融化了。他用竹筷子挑了一點放進嘴里嘗,發現它跟冰雪一樣涼。
在場的洋人齊聲大笑,嘲笑他說:“林大人,你不免太謹慎了。”
吃過冰淇淋,林則徐說:“我們中國人重視禮儀,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我也要請你們吃一道甜點。”
林則徐把中餐廚師叫過來,吩咐他做一道福建甜點“芋泥”。
過了一會兒,中餐名廚端上來一盤“芋泥”,那“芋泥”看上去跟雪糕倒有幾分相似,聞起來香噴噴的,只是不冒煙。
英國人一見芋泥,食欲大開,馬上大口吃起來,沒想到,那“芋泥”外冷內熱,里面原來是滾燙的,洋大使被芋泥燙傷了舌頭,呲牙裂嘴,忙不迭把芋泥吐了出來。
林則徐微笑說:“大使大人,你不免太心急了。”
吃過甜點,便要上正菜,林則徐讓廚師做了一盆發菜,他向洋人介紹說:“這道菜是有名的海味,它的名字叫發菜,諧音‘發財’,意頭很好,是廣東人愛吃的名菜。”
發菜細細的,軟軟的,用筷子夾十分方便。
林則徐一夾一小把,吃起來津津有味。
洋人用刀子和叉子,無論怎么切、怎么叉,都不能把發菜弄到碗里,洋人手忙腳亂,忙得滿頭大汗,連一丁點發菜也吃不著。
“一道好菜講究色、香、味三美,這發菜黑不溜秋,賣相不佳,即使味道鮮美,也說不上名菜。”英國大使說著,把洋廚師叫上來,吩咐他做一道大青魚頭。
不一會兒,大青魚頭燒好了,每人面前都擺上來一份,每一份都是一個圓骨碌的大魚頭,洋人用刀子切開魚頭,用叉子一塊接一塊吃,吃得得意洋洋。他們一邊吃,一邊想看林則徐出丑。
圓骨碌的大魚頭,用兩根竹筷子,怎么吃呢?
林則徐拿起竹筷子,想了想,先挑魚眼睛吃了,然后拿筷子從魚眼眶戳進去,就這樣他夾起了整個魚頭,夾得比洋人用刀叉還要穩當。
林則徐用竹筷子夾著青魚頭,慢慢地吃,穩穩當當地吃,他吃得很有風度。洋人訕訕地笑了。
中國偉人的故事(篇10)
有一天,孔子師徒從衛國返回魯國,在橋上停車觀賞河上風景。河上的瀑布高懸,水流旋轉,魚鱉不能游動。這時,他們卻看見一個男子正要從那里泅渡過河。孔子擔心,趕忙讓人去阻止。男子卻堅持泅渡,最后游了出來。孔子感到奇怪,問:“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么技巧嗎?”男子說:“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從以忠信。忠信措吾軀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復出也。”意思是說遵循水性,順從水流,沒有任何差池,這就像用“忠信”托著身軀,在急水湍流中平穩前進一樣,所以能游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
這一場景,連見多識廣的孔子都感到吃驚。于是,他告訴弟子說:“你們記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來親近水,更何況人呢?”這里的“忠信”便是掌握自然規律,順勢而為,不可不盡心竭力,不可偏離規則。這就是“忠信”的本義。
弟子謹記孔子的教誨,并在為政生涯中加以實踐。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后,孔子經過那里說:“好啊,仲由恭敬而有誠信。”進入城邑,孔子說:“好啊,仲由忠信而寬厚。”孔子到了子路的官署,說:“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斷。”子貢拉著韁繩,疑惑地問:“夫子還沒有看到仲由怎樣施政,就如此稱贊,說來聽聽?”孔子說:“進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溝渠都得到了深挖,這說明他為政恭敬而誠信,因此百姓盡力勞作。進入蒲邑,看到城墻房屋都很堅固,樹木很茂盛,這是因為他忠信寬厚,因而百姓毫不懈怠。進入蒲地,看到官署內很清閑,手下人都聽從命令,這說明他明察而果斷。”子路為政,以“忠信”治理蒲地,不僅自己恭敬誠信,而且以“忠信”教化百姓,使他們毫不懈怠,盡心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