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堅持不懈的故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需要具備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古今名人堅持不懈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今名人堅持不懈的故事(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古今名人堅持不懈的故事(精選篇1)
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并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于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仆役”生涯的開始。
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后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贊!”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后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19歲那年,法國大路程爆發,貝多芬滿懷激情地寫了《誰是自由人》的合唱曲來表達他對自由與民主的渴望。后來,貝多芬通過人介紹,認識了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賞貝多芬的才華,收他為音樂仆役。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興鋼琴奏迷住了維也納人,其音樂旋律時而如細水潺流,時而如驚濤駭浪,時而如鳥語雞鳴,時而如暴風驟雨。有人曾評論貝多芬的即興曲“充滿了生命和美妙”。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要是干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里,這是最可怕的遭遇!”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于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鐘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從事音樂創作。從此,維也那的官廷樂會少了一位出色的鋼琴彈奏家,但世界樂壇卻誕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后,他終于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侖的,但他聽到拿破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稱帝的消息時,怒不可遏,憤而涂去原來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 1810月,法軍占領維也那,趨炎附勢的奧地利貴族們爭向占領者們獻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諾夫斯基公爵,他強迫貝多芬為法軍軍官彈奏鋼琴聽,這使貝多芬忍無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當晚離開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張紙條,上書:“公爵,您所以成為一個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為貝多芬,卻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另一次,當貝多芬與歌德一同散步時,迎面撞見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貴族們。面對他們,歌德立刻讓路,而貝多芬則坦然地說:“讓路的應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但歌德還是摘下禮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貝多芬則背著雙手,闊步向前。結果太子認出是貝多芬,連忙脫下禮帽向他致意,其侍從們也畢恭畢敬地分列兩邊,目送貝多芬挺胸而過。那次,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嚴。
貝多芬54歲時,創造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前后用了六年時間來創作、修改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響曲》首次在維也那卡德劇院演奏。貝多芬親自指揮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樂譜,也聽不見絲毫的琴聲。他全憑自己的記憶來指揮這場演奏。結果聽眾們興奮若狂,不時爆發出熱烈的喝采聲,鼓掌次數多達五次!而皇族成員出場也不過鼓掌三次。
從心理學上講,貝多芬之所以會在極度困苦的狀況下,一再創作出輝煌無比的音樂 篇章,這與他的自勵人格有極大關系。自勵人格的突出特點是能很快將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為自我勵志的動力,并在不斷的奮斗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自勵人格的人還很善于升華個人的精神痛苦,他們會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當成個人成長的契機,從而磨練個人的意志。
貝多芬的可貴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時,都會在音樂創作中尋求內心的平衡。例如,貝多芬因失戀而譜寫出《致愛麗絲》,因向往自由而譜寫出《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因失聰而譜寫出《第九交響曲》(《歡樂頌》),他的音樂創作都飽含對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滿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證明他有這個能力!
貝多芬的可貴還在于他永遠傲視達官顯貴,不因自己出身卑賤就去刻意巴結他們。他在音樂創作當中也突出體現出他的傲骨,他譜寫的旋律可比驚濤駭浪,可如氣壯山河,充滿了個性特征。
一個失聰之人,卻能寫出人類最動聽,最振奮的音樂 篇章,這是貝多芬自勵人格的不朽傳奇。
古今名人堅持不懈的故事(精選篇2)
拉斯頓斷臂求生
有一個年輕人自小父母離異,在母親含辛茹苦的撫養下長大。
小學時,年輕人對音樂情有獨鐘,表現出了驚人的天賦。望子成龍的母親日積月累,湊前為他買了一架鋼琴。“玩”者琴,年輕人挖掘著潛力,慢慢積聚著自己的音樂“資本”。
高中畢業后,年輕人沒有考上大學,只能到餐館當服務生,被老板暴罵過,克扣過薪水。
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年輕人被臺灣樂壇老大吳宗憲看上,進入吳的公司做音樂制片助理。期間,他不停的寫歌,結果都被吳宗憲擱置一旁,有的甚至當面扔進垃圾桶。
年輕人沒有泄氣,吳被其努力感動了,答應找歌手唱他的歌。但是,許多著名歌手都不愿意一展歌喉,因為他寫的歌太稀奇古怪。年輕人只得一如既往、默默地進行著自己的創作。
有一天,吳宗憲拋給年輕人一個機會:10天,寫50首歌,然后自己挑選10首,自己唱,出專輯。這樣,年輕人廢寢忘食,沒日沒夜,絞盡腦汁,拼命寫歌。終于,他的第一張專輯問世了,立即轟動歌壇。接著第二張專輯《范特西》又流行音樂界。
大家都知道這就是我們的生命:周杰倫——兩岸三地最受歡迎的歌手。
冰心有首小詩:
成功的花/
人們只敬慕它顯時的明艷/
然而當初它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周杰倫的成名之旅,不正是這首詩滋生懂得詮譯嗎?
古今中外勵志名人經典小故事:曼德拉的人生頓悟
南非的曼德拉,因為領導反對白人種族隔離政策而入獄,白人統治者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27年。
當時盡管曼德拉已經高齡,但是白人統治者依然像對待一般的年輕犯人一樣虐待他。
但是。當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后,曼德拉在他的總統就職典禮上的一個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
總統就職儀式開始了,曼德拉起身致辭歡迎他的來賓。他先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然后他說,雖然他深感榮幸能接待這么多尊貴的客人,但他最高興的是當初他被關在羅本島監獄時,看守他的3名前獄方人員也能到場。他邀請他們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紹給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寬宏的精神。讓南非那些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顏得無地自容,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看著年邁的曼德拉緩緩站起身來,恭敬地向3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在場的所有來賓都靜下來了。
后來,曼德拉向朋友們解釋說,自己年輕時性子很急,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了控制情緒才活了下來。他的牢獄歲月給他時間與激勵,使他學會了如何面對自己遭遇苦難的痛苦。他說,感恩與寬容是源自痛苦與磨難的,必須以極大的毅力來訓練。
他說起獲釋出獄當天的心情:“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實仍在獄中。”我們之所以總是煩惱纏身,總是充滿痛苦。總是怨天尤人,總是有那么多的不滿和不如意,是不是因為我們缺少曼德拉的寬容和感恩呢?
古今名人堅持不懈的故事(精選篇3)
1、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分析:"位卑未敢忘憂國",為國分憂,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義務。
話題:"責任""愛國"
2、貧窮造就了作家
年輕時的左拉很窮。為了抵擋饑餓,他拿捕雀器在屋頂上捉麻雀,用掛窗簾的鐵絲將麻雀串起來在火上烤著吃;為了堅持寫作,他把僅有的幾件衣服也送進了當鋪,只能用被子來御寒。偶爾得到一個蠟燭頭,他竟會如過節似的高興,因為今夜可以讀書寫作了。正是貧窮磨礪了他的意志,他終于寫成了轟動一時的《盧貢·馬加爾家族》。
分析:有人面對貧窮時會一蹶不振,有人卻能以貧窮為動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左拉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話題:"貧窮是一筆財富""堅持不懈""苦難出人才"
3、磨難是財富
困難、挫折對有志者來說是一筆財富。蘇聯"宇宙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少年時患猩紅熱病而耳聾,被趕出學校。但他靠圖書館自學,顯示了驚人的數學才能。德國詩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在"被褥的墳墓"中度過的,他手足不能動彈,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滅,吟出了大量譽滿人間的優秀詩篇。
分析:也許沒有聲音的世界更能靜心思考,但"被褥的墳墓"絕難予人靈感,一顆堅強的心才是根本!
話題:"磨難是財富""生命的力量"
4、張伯苓的理想
南開中學的創辦者張伯苓16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駕駛。畢業后,他參加了"甲午海戰",但軍艦一出海就被擊沉,這對他觸動很大。1899年英國強租我國威海衛軍港,張伯苓親眼看見,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國旗第二天就降下來了。強烈的愛國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軍,回到天津籌辦學校。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終于在1907年辦起了南開學校。張伯苓一生全力辦教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國的富強,個人才有尊嚴。為此,張伯苓不余遺力地創辦學校,希望能以教育培養振興中華的人才,其愛國熱情讓人感動。
話題:"教育與愛國""人生的目標"
5、面對失敗和貧困
杰克·倫敦自幼家境貧寒,但他雄心勃勃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做大作家、用筆桿子改造社會的遠大前程。為了當作家,他在中學補課一年,然后考入加利福利亞大學,但因難以支付學費,只讀了半年就輟學了。失學并沒有動搖他當作家的決心,他改變主意,以社會為學習的課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學習。達爾文、馬克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學會思考;莎士比亞、歌德、巴爾扎克等的作品使他學會寫作。他開始寫稿投稿,但卻一次次地被退回。可他并不灰心。生活困難,就靠典當過日子,擠時間寫。白天時間不夠就晚上寫;勤奮地做筆記,搞索引,抄卡片。終于在1890年發表了處女作《給獵人》,后來名著累累,成為一名大作家。
分析:艱難困難,玉汝于成!杰克·倫敦的經歷只不過把人類幾千年來的經驗和真理再實踐了一遍而已。
話題:"挫折""決心""成才的途徑"
古今名人堅持不懈的故事(精選篇4)
作為領導,最重要的不是發布命令或指示,而是傳承一種精神狀態。公司大了,你的肉身不可能到每一個現場,但你的靈魂氣息卻要到達每一個地頭。如果老板自己的付出輸于眾人,而只是忽悠員工,這種狀態絕對不長久。
稻盛和夫在日航危難之際到來,3萬名員工6萬雙眼睛盯得死死的,就看你稻盛為什么做、怎么做。稻盛硬氣的是,他以80歲高齡,還處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生命狀態中,由此才會點燃和感召一顆顆不甘平庸的靈魂。
“因為那是可能的,所以我們就去做。”這不是稻盛和夫。不是因為是可能做到的,才去做,而是因為我們的真實本性、我們的初衷要我們這樣去做。稻盛堅信,想達到高目標,就要力行正道,垂直攀登。在這個過程中,無論遭遇什么困難,都不能有瞬息迷茫,要相信自己有無限的可能。只有持續付出無止境的努力的人,才能突破困境,享受創造的喜悅。
日本經濟連續20多年低迷,政治混亂,像日航這樣的日本標志性企業又瀕臨破產,對日本民族精神是一個沉重打擊。重振日航,也就是重振日本的民族精神。日本的民族精神,從來不在口號中,而在一刻接一刻的精進之中。一種巨大的使命感,滲透進每一個日航員工的心田,化成巨大的能量。
曾經,散漫的紀律和無章可循的日常管理,讓日航拾掇不起一個團隊精神。稻盛和夫平時生活中持戒是一種自然,他對管理上的要求也分外嚴格。比如,京瓷公章管理,一條雷打不動的規矩是:公章任何時候不能出他的房間一步。蓋章經過5~20道審批程序,要蓋章需他的秘書給開門;在房間里有一個大大的保險柜,保險柜的鑰匙在一個部門的專人手里;保險柜里面,又有一個放公章的保險箱,保險箱的鑰匙放在另外一個部門的員工手里。蓋一個公章,除了走正常的審批程序,還要經過這三個人拿出公章蓋上。
起初,公司內部也有人抱怨:“老板,你這不是拿我們當賊防嗎?”稻盛和夫說:“別這么說,我通人性。一秒鐘之內人可能有1000個念頭,其中999個是正向的,就有那么一個是負向的,碰到那一個瞬間,好人就可能變成了壞人。偏偏這時有一個至交的公司需要蓋個章,你以為沒大事就蓋了。出了事這不是你不好,是我這個當家人沒有保護好你!嚴格的規章制度,是公司一道保護員工的網。我愛你們每一個人,我不愿意你們任何一個人出事。你們出了事,都是我的責任!”
這種嚴格管理被引進了日航,形成了一個維護正氣的保護網。
胡蘿卜加大棒,這是我們習慣的激勵措施。稻盛沒有太多胡蘿卜供他獎勵表現優秀的員工,他要在日航貫徹“最小的費用,最大的收益”這一經營原則。每個人物質上所得到的,跟他的付出不成正比。可是日航人還是爭先恐后付出不亞于任何人努力。為什么?這是稻盛對人性原點的深刻理解。人有兩個本性:一是動物的占有欲,占有更多自己需要的東西;二是社會人被認可的需要,被周邊的人、被社會認可。員工當期貢獻與當期收入絕對不掛鉤。但是貢獻大了,一定會給你足夠的名分認可。日本人,就追求“大義名分”,堂堂正正,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古今名人堅持不懈的故事(精選篇5)
“我要感謝大學時自費生的經歷,正是有了這段挫折,我才會不斷試圖證明自己,才沒有被淹沒在民歌的聲音里。”——譚晶
出征倫敦演唱會前,歌手譚晶在北京飯店舉行了新聞發布會。除了各界官員代表外,功勛教練員李永波、李琰以及奧運冠軍林丹、張寧、羅雪娟、程菲、張國政等人悉數到場,一起登臺為譚晶送上了祝福。
沒有出現在活動現場的成龍,親自錄制了一段視頻。鏡頭前,成龍微笑滿面:“以前我自己在國外宣傳中國文化,老是感覺力量單薄。現在好了,有譚晶姐姐來了,證明我們的文化能被更多人接受。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形象,需要一批像譚晶這樣的優秀藝術家去傳揚。”
將在倫敦與譚晶攜手合作的是瑞典國寶級鋼琴演奏家羅伯特·威爾斯。“中國的莎拉·布萊曼”,這是羅伯特眼中的譚晶。在主持人楊瀾的提議下,他與譚晶現場再次合作了北京奧運歌曲《天空》。
這是一場不算盛大但足具規格的發布會。在觀眾席左側的角落,坐著一對中年夫妻,他們是譚晶的父母。譚晶現場演唱時,媽媽的身子始終前傾,專注地盯著臺上的女兒。3周后,譚晶將成為第一位在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行個人演唱會的中國歌手。母親最清楚,從家鄉山西侯馬那個小縣城到這里,譚晶到底走了多久。
一定要去北京
“我媽老說我小時候長得特別漂亮。我百日的時候,媽媽把我抱出來,院里的人都上來看,說這是誰家的小孩,怎么這么漂亮?雪白的皮膚,紅紅的小嘴。一看就覺得這小孩與眾不同,不像是那個小城市的人。”
譚晶的家鄉侯馬是晉南的一座縣級市,侯馬文工團是這里最大的文藝團體。母親周麗萍,14歲那年,一個人從農村老家騎車走幾十里山路,來到市里報考文工團。因為“地主”的家庭成分,考官不許她報考。坐在考場門口哭了一場后,周麗萍守在門口,攔住主考老師:“您聽我唱唱再決定,行嗎?”一曲唱罷,識才的主考當即決定收下她。
“我媽說我就是人來瘋,天生屬于舞臺。她每次登臺,都需要克服一下怯場,但是我就從來不害怕。”譚晶的舞臺經驗從胎教就已經開始。周麗萍懷孕期間,一直沒有間斷登臺。四五歲時,大人在臺上演出,她就在后臺的道具箱上睡覺。翻開當年的照片,很多都是她睜著惺忪睡眼,被大人抱著在臺上跟觀眾謝幕的情景。
市文工團解散后,父親譚新明去建筑公司當起了電工,母親周麗萍就在公汽公司做起了售票員。譚晶7歲那年,周麗萍通過臨汾藝校一位老師的推薦,只身來京,在中國音樂學院完成兩年的自費進修。“那次媽媽進修的經歷,最大的收獲就是帶回了很多書,有鋼琴、樂理、聲樂,她說自己沒趕上好時候,以后決定好好教我。”
侯馬市當時只有兩架鋼琴,一架在群眾文化館,一架就在譚晶家。1900元的一架鋼琴,對于普通之家來說難以奢望,媽媽進修時的1萬元學費更是天文數字。“我們家在當地不算特別富有,但是比較殷實。”父親譚新明改行做起了建筑,承包了一個工程隊,扛起了母女二人的音樂夢。
譚晶成名后,周麗萍經常跟女兒念叨:“我這輩子有很多遺憾。但是看到你,我就不遺憾了。你就是我的影子。”媽媽一直認為,自己的實力比女兒要強。來京多年,她經常跟女兒說一句話:昨晚我又夢見自己登臺唱歌了。
譚晶第一次在校外正式登臺,是9歲那年和媽媽一起參加市里的晚會。那次母女合作了《媽媽教我一支歌》和《洪湖水,浪打浪》。14歲時,譚晶長到1米64。當時周麗萍已經是當地有名的歌手,很多合唱團都邀她做領唱。分身乏術時,譚晶就會替媽媽上陣。
從那時起,周麗萍就一直教育女兒:你一定要去北京,一定要考中國音樂學院。“印象中我媽反復在講這句話,這可能也是她自己的一個心愿。”
最不起眼的自費生
高中時的譚晶跟所有同齡人一樣,進入了青春叛逆期。“那段時間,大人越讓干什么就越不想干。”她還有一個至今沒有克服的毛病: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初三那年,因為考過一次音樂學院附中,譚晶很清楚:她跟同學們不一樣,將來考試,不需要考數理化。
后來這些課上,就很少見到譚晶了。學會逃課后,她也會在其他課上看小說,學校附近書攤上的各種小說,瓊瑤、金庸、古龍,基本全部被她租來看完了。“我媽一看,這樣肯定不行,于是就帶著我出去考試了。”那一年,譚晶才高二。
第一站是臨汾藝校。譚晶一唱完,老師們震驚了:唱這么好,考藝校干嘛?在老師們的建議下,母女坐上了去省會太原的火車,報考山西大學音樂系。一路過關斬將的譚晶最終闖進三試,拿了專業考試第二名。因為不是應屆畢業,學校只可能破格錄取。
回家后,周麗萍請來家教,全心輔導女兒的文化課。高考分數出來那天,她對女兒發火了。譚晶一氣之下沖出家門,爬上對面樓的樓頂,上了天梯。“我也不是想做什么過激的事,就是想釋放下自己。這么長時間我也在努力,考不好,能怪我嗎?我不想考好嗎?”
譚晶還是被山西大學音樂系破格錄取了,當時她16歲。入學后,因為比同學年紀要小得多,“我連個說話的人都找不到,人好像一下就懂事了,所以學習特別勤奮。”大一暑假回家,媽媽聽見她唱歌,特別驚喜:你的聲音怎么突然就出來了?女兒的突飛猛進讓周麗萍特別興奮。她跟丈夫商量之后,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退學,帶女兒去考中國音樂學院!
得知來意后,山西大學音樂系的系主任氣得沒讓周麗萍進門。招生的時候,學院領導也是頂著上級巨大的壓力,破格錄取了譚晶。周麗萍在系主任家門前站了整整一天,學院最終無奈放人。
譚晶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退路。如果落榜,也不可能再回山西大學。那個夏天,她又全力以赴參加了一次高考。錄取通知書終于如愿以償寄到家中,但她是“自費生”,戶口也不會進京。
報名那天,其他同學學費不過900元,她的學費卻是5900。看著媽媽數了半天都沒有數完,譚晶跑回和媽媽在學校租的地下室,大哭了一場。“那件事對我的自尊心是一個巨大的傷害。我跟自己說:我一定會比你們任何人更努力,我會證明我絕不比你們任何人差!”
系主任金鐵霖老師后來曾經這樣評價譚晶:學校里最不起眼的那個孩子,就是她。大學期間,她從來沒有在演出之外化過妝。“我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出類拔萃的。自費生這個身份,甚至讓我有些自卑。我知道你們沒有給我公平,我一定會證明自己!”
挫折讓我不被民歌淹沒
后來的日子里,名不見經傳的譚晶參加了各種比賽。她自己的專業方向是民族唱法,但是參加的比賽,全是通俗類。大三那年,她又偷偷報名參加了七星杯中外歌手大獎賽。憑借一首當時流行的《一個真實的故事》,譚晶最終獲得第一名和7000美金的獎金。在北京長虹橋附近的一個銀行里,她把獎金兌換成了五萬多人民幣。“家里這幾年為我付出的那些學費,我一次就全部掙回來了。”
畢業那年,大家都忙著找工作。為了把戶口遷到北京,譚晶當時報考的所有單位都是部隊院團。當時總政文工團因為毛阿敏的離開,領導希望再招一位唱通俗的歌手。譚晶因為大學期間一系列通俗歌曲比賽的獲獎成績,最終順利進入總政,穿上了軍裝。
第一次演出時,她在后臺看見了一張又一張熟悉的面孔:、閻維文、蔡國慶……那都是她小時候無數次在電視里聽過的聲音。“現在我居然和這些老師成為了同事!”
8月,中央電視臺演播大廳里,青歌賽進入通俗組決賽之夜。抽到最后一位的譚晶壓軸出場,當時已是晚上11點。選手和評委都很疲倦,譚晶以一曲《大地》結束了首次青歌賽之行。這是一首讓譚晶打通民族、通俗、美聲跨界唱法的特點得以盡情發揮的代表作。斬獲金獎的喜訊傳來,侯馬的親人們已經開始放鞭炮慶祝了。
“其實大家不再滿足一個人只有一種唱法,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需要,李谷一老師的時代跟老師不一樣,宋姐(宋祖英)的時代,跟我們又不一樣。”她也成為繼宋祖英之后,第二位放歌維也納金色大廳的中國歌手。
那天演出,她一直都在臺下的觀眾席里找尋媽媽的身影。這些年來,只要有大型演出,媽媽都會在臺下的一個角落里全程陪伴女兒。當演唱到電視劇《喬家大院》主題曲《遠情》時,譚晶一眼就找到了臺下的媽媽,那位最忠實的觀眾淚流滿面,卻滿是微笑……
“我從來不知道什么是一夜成名,我的每一步,都是媽媽的陪伴、自己的努力和學習的結果。入學時我十幾名,畢業時第三名。我的鋼琴,永遠是班里的第一名。”回首這些年走過的路,譚晶覺得自己的成功應該歸功于踏實,“我要感謝大學時自費生的經歷,正是有了這段挫折,我才會不斷試圖證明自己,才沒有被淹沒在民歌的聲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