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
那么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跡吧;關于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你知道哪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最新五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1)
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跡廣泛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和部隊官兵普遍認為,張連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摯堅守者、“兩山論”的生動實踐者、革命傳統(tǒng)的模范傳承者,是心系人民、造福家鄉(xiāng)的“綠化將軍”;很多老同志認為,張連印同志老驥伏櫪、老有所為,發(fā)光發(fā)熱、綠化祖國,是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的生動踐行者,是廣大老年人學習踐行的榜樣。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為榜樣,學習英雄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和崇高品格,從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汲取奮進力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____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___,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心懷“國之大者”,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創(chuàng)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光輝業(yè)績。
“時代楷模”發(fā)布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授予張連印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先進事跡的短片。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為張連印同志頒發(fā)了“時代楷模”獎章和證書。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和河北省委、山西省委有關負責同志以及部分干部群眾、部隊官兵和青年學生代表參加了發(fā)布儀式。
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2)
“首飛”神六,度過難忘“太空生日”
經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艱苦訓練,2003年,聶海勝入選神舟五號的首飛梯隊,和楊利偉、翟志剛一起等待最后的選拔結果。雖然那一次聶海勝遺憾落選,但他打心里替楊利偉高興和自豪。聶海勝目送戰(zhàn)友飛上太空,心中充滿了對自己事業(yè)的崇敬和自豪。他說:“九天攬月,我們盼望那一天!”
“神六”任務開始后,能不能入選,成為聶海勝千百次問自己的問題,而他的答案只有一個:繼續(xù)努力,刻苦訓練,絕不放棄!后來,他成功入選“神六”乘組。
神舟六號發(fā)射當天,一場大雪突如其來。后來聶海勝回憶道,“出征那天,我們平靜得如同一次普通的‘出差’,心率保持在每分鐘70次左右。火箭拔地而起時,我和俊龍的手不約而同地握在了一起。”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出征
飛上太空第2天,恰逢聶海勝41歲生日。由于工作計劃安排十分緊張,前一天晚上,任務指揮部特地安排妻子、女兒和他進行天地通話,妻子送上祝福,女兒為他唱了生日歌,讓他度過了一個永生難忘的太空生日。
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3)
首位以將軍身份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
2011年7月,聶海勝晉升少將軍銜,這個湖北棗陽鄉(xiāng)村走出的農家子弟成為共和國將軍。費俊龍、聶海勝晉升少將儀式
兩年后,2013年4月,聶海勝入選神十飛行乘組。在擔任指令長的同時,還承擔手控交會對接的操作任務。在我國載人航天飛行史上,這兩項艱巨任務首次由同一人承擔。執(zhí)行任務前,聶海勝的地面模擬訓練超過2000次。
2013年6月11日下午,3位航天員踏上了飛天之路。從火箭起飛到太空遨游,從進駐天宮到太空授課,從交會對接到安全著陸,各項工作按計劃順利進行。經15天太空飛行,在圓滿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后,聶海勝和戰(zhàn)友們安全回到了祖國懷抱。聶海勝曾在一次講座中回憶起飛船返回的情景,“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速度極快,和空氣劇烈摩擦,變成一個火球,透過舷窗往只見熊熊大火,自己仿佛孫悟空在煉丹爐里。”2013年6月26日,歷經15天太空飛行、圓滿完成任務的3位航天員張曉光、聶海勝、王亞平(從左至右)自主出艙后向人們致意
與聶海勝一起執(zhí)行“神十”任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曾評價說:“聶師兄在我眼里穩(wěn)重、踏實,是一個非常值得信賴的人。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非常得嚴格,他要求我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肯定是一定會做到。給我的感覺,聶師兄就是我們乘組的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我們心里就很踏實。”
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4)
在我們國家,在我們國家山西省左云縣也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他的事跡值得被我們頌揚,值得被全社會學習,這是一束光,一束引領的光,一束覺醒的光,一束照亮大地的光。
張連印4歲時父親病故,6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吃著百家飯、穿著百家衣長大成人的。這樣的成長經歷磨礪了他堅強的意志和敢于與困難做斗爭的精神氣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餓其體膚,面對命運的安排,張連印從不低頭,并且以昂揚的姿態(tài)面對生活。人類最偉大的力量莫過于感受到愛,而愿意再付出愛。
1964年3月張連印入伍的那天,鄉(xiāng)親們把他扶上高頭大馬,一遍遍地叮嚀,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雞蛋塞滿了他的口袋。就這樣,張連印帶著鄉(xiāng)親們的期望期望走向新的征程,開啟人生新的篇章。
當兵幾十年來,張連印在每一個崗位上都成績斐然。他38歲就擔任了副師長,后來又當上師長、副軍長、省軍區(qū)副司令員,被授予少將軍銜。
“沒有當年鄉(xiāng)親們的關照,就沒有我張連印的今天。當年在部隊報效國家,如今退休了總算有機會報答家鄉(xiāng)父老了。”
2003年10月,張連印帶著妻子離開石家莊,義無反顧地回到老家,開始了他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新戰(zhàn)斗。
他先后20多次到縣、市、省林業(yè)部門,咨詢專家,學習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有關知識和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的辦法,并請省林業(yè)勘測設計院的有關專家,現地勘查設計,制定出了《張家場生態(tài)園林村建設總體規(guī)劃》。
從2004年春季開始,他就著手修路、通電、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為大規(guī)模植樹做準備。啟動資金,很快就花光了張連印多年來的30多萬元積蓄。他只好向兒女們求援:大女兒一家將剛買的一套新房作抵押,貸款20萬元送到父親手中;兒子一家拿出10萬元支持爸爸;小女兒將3萬元轉業(yè)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一起拿給了父母。張連印又不辭辛勞,走訪部隊的老戰(zhàn)友,跑有關單位和金融部門,多方面尋求支持幫助,總算解決了資金問題。
4年多的風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茹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永吹沖鋒號的張連印終于獲得了碩果,荒山綠化面積達到3000余畝。黃鸝鳥來了,杜鵑來了,狼和黃羊也出現在山里。
2011年,張連印被檢查出患有肺癌,卻仍在第二年開春堅持從治療地回到荒山造林的一線。“我得讓大家都看到我,這樣才能發(fā)動集體的力量”。
“一個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眾人拾柴火焰高。”張連印當初回鄉(xiāng)造林,就是為了帶動大家共同來綠化荒山。
中國的楷模人物主要事跡(精選篇5)
雁門關外,長城腳下。在山西省左云縣張家場村,一位黑紅臉龐、肩扛鐵鍬的老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山上不停地栽樹。
他并不是一位農民伯伯,而是河北省軍區(qū)原副司令、共和國少將張連印。退休后,他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左云縣張家場村植樹,至今已經18年了。回鄉(xiāng)18年,張連印共植樹205萬株,被人們譽為“當代愚公”“綠化將軍”。
把植樹造林作為最后一個戰(zhàn)場
2003年5月,服役38年的張連印從領導崗位上退休,這一年他58歲。
將軍是山西省左云縣張家場鄉(xiāng)張家場村人。張家場村位于全國林業(yè)六大工程之一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區(qū),是我國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區(qū)。全村共有土地17754畝,耕地只有6346畝,其余11000多畝都是荒山荒坡,風起沙揚。
站在家鄉(xiāng)的荒山上,張連印心里很不是滋味。
望著一片片光禿禿的荒山,張連印下定決心:“植樹造林、治理風沙,給鄉(xiāng)親們作個示范,以回報家鄉(xiāng)、報答部隊。”
張連印4歲時父親病故,6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吃著百家飯、穿著百家衣長大成人的。
“沒有當年鄉(xiāng)親們的關照,就沒有我張連印的今天。當年在部隊報效國家,如今退休了總算有機會報答家鄉(xiāng)父老了。”
2003年10月,張連印帶著妻子離開石家莊,義無反顧地回到老家,開始了他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新戰(zhàn)斗。
“植樹造林、防風治沙,是咱們國家的一項戰(zhàn)略工程,作為一個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個戰(zhàn)場。我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
張連印立下“義務植樹、綠化荒山”的軍令狀。
18年205萬株 他從外行變成種樹專家
改變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幾棵樹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學指導,整體規(guī)劃。張連印帶兵是內行,干這活兒卻是外行。
不懂就學,他拜專家為師。經過現地調查后,他先后20多次到縣、市、省林業(yè)部門,咨詢專家,學習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有關知識和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的辦法,并請省林業(yè)勘測設計院的有關專家,現地勘查設計,制定出了《張家場生態(tài)園林村建設總體規(guī)劃》。
規(guī)劃的難題解決后,張連印又遇到了資金不足的難題。
從2004年春季開始,他著手修路、通電、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為大規(guī)模植樹做準備。啟動資金,很快就花光了張連印多年來的30多萬元積蓄。他只好向兒女們求援:大女兒一家將剛買的一套新房作抵押,貸款20萬元送到父親手中;兒子一家拿出10萬元支持爸爸;小女兒將3萬元轉業(yè)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一起拿給了父母。張連印又不辭辛勞,走訪部隊的老戰(zhàn)友,跑有關單位和金融部門,多方面尋求支持幫助,總算解決了資金問題。
接下來,就是上山植樹了。張連印在荒山上蓋起了平房小院,安了家。他和妻子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這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張連印身先士卒,帶頭苦干,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由于經驗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樹苗成活率還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樹苗前,張連印一坐就是半天。痛定思痛,張連印悉心請教當地農技專家,逐步摸索出適合家鄉(xiāng)氣候的樹種和植樹方法。
整地、挖坑、植樹、圍圈、澆水、掩埋……每一道關口科學把關,終于使樹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
4年多的風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茹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張連印終于獲得了碩果,荒山綠化面積達到3000余畝。黃鸝鳥來了,杜鵑來了,狼和黃羊也出現在山里。
如今,回鄉(xiāng)18年,張連印共植樹1.8萬畝、205萬株。“左云縣的海拔和緯度較高,4月,溫濕度正合適,栽下苗后很快就能發(fā)芽。”談起種樹,張連印早已成為行家。
眾人拾柴火焰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一個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眾人拾柴火焰高。”張連印當初回鄉(xiāng)造林,就是為了帶動大家共同來綠化荒山。
除了和鄉(xiāng)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奮戰(zhàn)在荒山造林第一線,他還干了三件有口皆碑的事:
第一件事,張連印先后籌措資金數十萬元,在家鄉(xiāng)的荒山、荒嶺上打了8眼機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長的灌溉渠,為村里綠化荒山打下了基礎。
第二件事,在荒廢的河灘上建成了300多畝的苗木繁育基地,將自己摸索出的適合家鄉(xiāng)自然環(huán)境的20多個樹種,育成樹苗近200萬株,提供給全村、全縣綠化荒山。
第三件事,將自己綠化荒山的經驗進行系統(tǒng)總結,使張家場村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種苗繁育基地、農業(yè)科技苑、村莊改造”的經驗在全縣進行了推廣。2007年7月,這個村被確定為山西省生態(tài)園林示范村。
2011年,張連印被檢查出患有肺癌,卻仍在第二年開春堅持從治療地回到荒山造林的一線。“我得讓大家都看到我,這樣才能發(fā)動集體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張連印持之以恒的開荒造林精神感染了全縣干部群眾,使荒山綠化隊伍形成了百萬之眾,縣、鄉(xiāng)、村、集體、個人綠化工程,在塞外高原星羅棋布,方興未艾。
張家場村的鄉(xiāng)親們還自發(fā)捐款,在張連印植樹的一個山包最高處,建起了涼亭,取名“將軍臺”,以感激他對家鄉(xiāng)人民的貢獻。
也似乎是命運的眷顧,癌癥確診已經過去10年了,張連印的肺癌已經鈣化,身體逐漸健康起來。
有人戲稱,卸了甲的“愚公司令”是光桿司令了。張連印卻幽默地說:“我的麾下有著百萬兵呢,你們看那滿山的樟子松、云杉,油松、胡楊、側柏、沙棘,一行行,一列列,漫山遍野,不都是我的兵嗎!”
如今,數不盡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經把荒山、荒坡變成了林地。張連印說,“我在這里多種一棵樹,就多培養(yǎng)一名環(huán)境‘衛(wèi)士’。”他也被網友親切地稱呼為麾下205萬個環(huán)境衛(wèi)士的“樹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