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祿時代楷模精神和事跡
他是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是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你是否在尋找“彭士祿時代楷模精神和事跡”?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彭士祿時代楷模精神和事跡篇1
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于3月22日中午在京逝世,享年96歲。彭士祿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他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曾在自述中寫道 “如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大國重器,心血鑄之。彭士祿院士始終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為國鑄造核盾牌。他用自己的堅挺的脊梁,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一系列自主重大跨越。自主研制成功了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建設了秦山、福清等一批先進核電站,自主研發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技術。從國之光榮到國家名片,再到中國方案,我國已構筑完整的核工業體系。深切悼念彭士祿院士,讓我輩在科技自立自強的道路上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巨星永不隕落,我們一起來看“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中國核電站創建人”——彭士祿與核結緣的傳奇人生。
與核結下一輩子的緣
在延安中學,彭士祿的同班同學都愛稱呼他“老班長”。彭士祿常常對同學們說:“我們的父母經過殘酷的斗爭,有的流血犧牲了,要不好好學習,怎么對得起自己的父母親,怎么對得起黨?”
1951年,品學兼優的彭士祿被選派留學蘇聯。就在彭士祿刻苦學習的時候,美國發生了一件大事:1952年,人類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在美國東海岸成功下水。
1956年,國防部副部長陳賡到蘇聯訪問,密召彭士祿,陳賡問他:“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愿意改行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從那時起,彭士祿與核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艱苦奮斗 報效祖國
20世紀五十年代末,彭士祿學成回國,被安排在原子能所工作,主攻核動力。1959年,蘇聯以技術復雜、中國不具備條件為由,拒絕為研制核潛艇提供援助。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成為彭士祿和同事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當時國家經濟困難,人才奇缺,但彭士祿和同事們士氣高昂。“困難時期,我們都是吃著窩窩頭搞核潛艇,有時甚至連窩窩頭都吃不飽。糧食不夠,挖野菜、白菜根吃……那時沒有電腦,就拉計算尺、敲算盤。那么多的數據,就是這樣沒日沒夜算出來的。”彭士祿回憶說。
“一聲令下,打起背包就走”,彭士祿告別妻子兒女只身入川,主持建造中國第一座1:1核動力裝置陸上模擬堆試驗基地。
1965年6月,核動力裝置陸上模擬堆和裝配潛艇的藍圖設計完畢,彭士祿又攜全家與戰友們一起,秘密來到四川一個長滿荊棘、野花遍地的偏僻山溝。這里, 生活區離工作區數十里地,沒有燃料、沒有蔬菜,子女入學、入托無門,只能被鎖在家中與小人書做伴……
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種種困難,1971年7月1 日,中國核潛艇首次核能發電成功;1974年8月1日,藍色的北海上,雄壯的軍樂聲回蕩,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人民海軍的戰斗序列。
只用了6年時間,中國就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奇跡”的背后,離不開以彭士祿為首的科研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核潛艇之父 核電先鋒
將核能服務于社會、實現和平運用核能的理想,是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核動力專家的畢生心愿。核潛艇研制成功后,彭士祿從軍工轉入民用領域,投入到核電站的研究和創建工作,為大亞灣核電站以及秦山核電站二期工程做出了突出貢獻。
1991年4月,根據張愛萍將軍的提議,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組織力量,撰寫中國導彈核潛艇的誕生歷程,直到這時,彭士祿的事跡才為人們所知曉。“我不過是與同事合作,為中國的核事業做了該做的事。”這是彭士祿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故事沒有講完,拼搏還在繼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千千萬萬像彭士祿院士一樣的國企科研工作者,為祖國發展拼搏奉獻,負重前行。站在巨人的肩上,承接前輩的使命,“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我們一起來看彭士祿院士對青年人的寄語。
歷史應被銘記,我們回顧歷史,也創造新歷史。大國底氣從“核”而來,中國核工業發展中,凝聚著一代代核工業人前仆后繼的奮斗。今天,我們用核工業發展中那些光榮與夢想,來緬懷彭士祿院士和他的同行者們,來致敬承載使命的接力者們,我們共同見證“國之榮光”
彭士祿時代楷模精神和事跡篇2
追憶彭士祿同志的一生,是真真切切為祖國和人民奉獻的一生。作為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為實現核潛艇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核動力技術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國核電站自主設計與建設,核電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彭老卻說,“這些成績與榮譽不僅屬于我個人,它更屬于核潛艇人,屬于核電人,屬于核事業人。”致敬這位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墾荒牛”,人民不會忘記。在我國核工業發展中,凝聚著一代代核工業人前仆后繼的奮斗,新一代中國核工業人也必將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續寫新的輝煌!
以彭士祿前輩為代表的老一輩核工業人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鑄就了國之重器,讓我們挺直了脊梁,鼓舞了全民族奮進的力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新時代的我們,要將前輩們用生命和誓言鑄就的紅色基因和精神血脈繼續傳承下去,大力弘揚“強核報國、創新奉獻”的新時代核工業精神,創造無愧于新時代新征程的新業績,貢獻新時代新青年的新力量!
就是這樣一位墾荒者,一生投身于核動力事業,為中國核潛艇研發和核電站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童年的悲慘經歷沒有擊垮他,科研攻關的種種困難沒有擊退他,勤懇、專注、吃苦耐勞、勇于擔當,彭士祿老前輩將一生奉獻給了祖國的核動力事業,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作為一名黨員和核電行業從業者,我將以彭士祿老前輩為榜樣,爭取做一只犟勁的“孺子牛”,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為秦山核電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彭士祿時代楷模精神和事跡篇3
今天,老師帶我們了解認識了一位英雄——第一任核潛艇的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革命英烈彭湃之子。
彭士祿爺爺為了從事的核潛艇事業數十年來一直隱姓埋名,國家對他的身份一直隱藏著,所以有很多人不認識他。
彭士祿的母親在他3歲時被國民黨抓去了,不久后便英勇犧牲,而彭士祿的父親在他4歲時也壯烈犧牲了,從此,彭士祿便成了孤兒。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奶奶抱著彭士祿住進了一家老百姓家里,前前后后住過20多戶人家。不久后,彭士祿被國民黨捕去,而他的兩個媽媽也先后被捕去,兩個媽媽也獻身了,那年彭士祿10歲,在奶奶的打聽下和獄友的幫助下,他逃了出來,但很快又被抓了回去,直到15歲,周恩來才找到他。
之后,他憑借優異的成績爭取到了留學的名額,回國之后,他負責起了核潛艇的設計工作,并隱姓埋名多年。
1970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誕生了,并取名為“長征一號”。1974年,核潛艇正式加入了我國海軍。
今年,彭士祿出現在醫院,他坐著輪椅,鼻子里塞著鼻飼管,手里抱著一個維你小熊,因此被護士們親切地稱之為“維尼爺爺”。
彭士祿時代楷模精神和事跡篇4
彭士祿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設計工作,為中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做出了開創性工作。
1925年,彭士祿出生于廣東省海豐縣。彭士祿4歲時,雙親就因革命犧牲,過起了四處流浪的生活,先后被20多戶革命群眾庇護收養。
童年時,彭士祿兩次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還當過小乞丐,最終被中共地下黨營救。他曾深情地回憶:“從成為孤兒直到來延安,我在幾十位老百姓家里住過。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我一點也沒有缺失家人的那種親情和愛。”
艱難成長的彭士祿不忘共產黨和百姓的魚水恩情,立志報國。抗戰期間,他加入東江縱隊;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祖國科技事業發展,他在核動力研究中攻堅克難,成為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
彭士祿與家人等在紅宮紅場彭湃雕像前合影。
1951年,品學兼優的彭士祿通過考試赴蘇聯留學。1956年,他畢業于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后又在莫斯科動力學院核動力專業進修,從此與共和國的核事業緊緊連在了一起。
1958年,彭士祿學成回國,在原子能所工作,主攻核動力。蘇聯撤回援華專家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成為彭士祿和同事們的必然選擇。
這一年,中國研制核潛艇工程啟動,彭士祿受命主持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該工程和研制原子彈一樣被列為國家最高機密。“研制核潛艇是我們現在最大的政治!”彭士祿在大會小會上,一次次強調。
1970年8月30日,中國第一座潛用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首次達到設計滿功率。彭士祿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裝備、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并參加指揮了第一代核潛艇的調試和試航。同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
1982年,國家決定在廣東引進國外技術設備,建造內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項目,并成立廣東核電建設指揮部,任命彭士祿擔任總指揮。彭士祿再次披掛上陣,撲到我國首個商業核電站事業中去,為大亞灣核電站以及秦山核電站二期工程做出了突出貢獻。
彭氏家風代代相傳
彭士祿的父親彭湃,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先導者、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創始人。1810月出生于汕尾海豐縣海城鎮龍津河畔的彭湃,被___譽為“農民運動大王”。
彭湃領導成立了中國首個縣級農民協會,倡議創辦和主持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領導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他在故鄉海豐點燃了農民革命運動的星火,以燎原之勢燃遍廣東,影響全國。
如今,在海豐彭湃故居的客廳里,懸掛著六張烈士證,分別屬于彭湃,還有他的哥哥、弟弟、侄子以及先后兩任妻子。他們相繼在土地革命時期,為革命光榮犧牲。而在彭湃的私人書室“得趣書室”里,彭士祿的事跡在陳列著彭湃后人榜樣事跡的展廳中格外醒目。
彭家人在得趣書室后政府為彭湃之母周鳳興建的小樓前。
“當日本侵華的戰火燃起,我的父輩又毫不猶豫地沖上前線,他們參加了東江縱隊,拿起了槍桿子保家衛國。當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之時,我的伯父彭士祿攻堅克難數十載,成為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我的堂兄彭實戈也成為一位數學家,他們為了祖國的科技發展前赴后繼,默默奉獻……”彭湃孫女、彭士祿侄女彭伊娜動情說道。
舍“小家”,為“大家”,彭家的紅色精神代代相傳。“在我看來,發揚革命精神,傳承良好家風,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信念、一種涵養、一種實踐。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彭伊娜認為,“責任”“人民”“國家”是彭家家風的關鍵詞。
彭士祿時代楷模精神和事跡篇5
他是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主持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動力設計與調試工作,參與指揮大亞灣核電站和秦山核電站二期建設,引領我國核工業實現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歷史性跨越。
這位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彭士祿。
作為我國農民運動的先驅彭湃烈士之子,彭士祿繼承先輩遺志、傳承紅色基因,以身許國、科技報國。哪里有危險,哪里有困難,他總是沖在最前面。但在名利面前,他卻總是藏著、躲著。有人送他“核潛艇之父”的稱號,有人說他是“中國核電站創建人”,他卻謙虛地回答:“我只是核動力領域的一頭墾荒牛。”
童年經歷過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卻磨煉了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
彭士祿的童年經歷過常人難以想象的苦難:1928年,他3歲時,母親被反動派槍殺;第二年,父親彭湃也在上海犧牲。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黨組織安排他輾轉到20多戶百姓家里寄養。那段時間,彭士祿見到年紀大的就喊爸爸媽媽,年紀小的就喊哥哥姐姐。
8歲時,由于叛徒出賣,彭士祿被捕入獄。出獄后,由于生計無著,他又淪為“小乞丐”……回憶起這段經歷,彭士祿說:“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煉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父母把家產無私地分配給了農民,直至不惜犧牲生命,給了我要為人民、為祖國奉獻一切的熱血。”
1940年,周恩來找到彭士祿,并把他送到延安。彭士祿常對延安中學的同學們說:“我們的父母經過殘酷的斗爭,有的流血犧牲了,要不好好學習,怎么對得起自己的父母親,怎么對得起黨?”
1951年,品學兼優的彭士祿被選派留學蘇聯,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把彭士祿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愿意改行嗎?”陳賡問。“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彭士祿語氣堅定。從此,他便與核動力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留學那段歲月里,彭士祿從未在晚上12點前就寢。“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一頭扎進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見了湖泊。”他清楚地記得,當時蘇聯教授每教一節課,中方要另付80盧布的報酬。“80盧布啊!這是老阿媽用血汗錢供孩子上洋學堂,我們能不努力嗎?”
主持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動力設計與調試工作,引領我國核電發展歷史性跨越
1958年6月,彭士祿學成回國,被分配到北京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62年2月,他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然而,當時中國在核潛艇建造方面的知識近乎為零,一無圖紙資料、二無權威專家、三無外來援助,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么樣,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學”。
國家經濟困難,但彭士祿和同事們士氣高昂。“困難時期,我們都是吃著窩窩頭搞核潛艇,有時甚至連窩窩頭都吃不飽。糧食不夠,挖野菜、白菜根吃……那時沒有電腦,就拉計算尺、敲算盤。”彭士祿說。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后,加緊研制核潛艇的任務進一步提上了日程。1965年,中央專委批準研制核潛艇,并要求1970年建成潛艇陸上模式堆。于是,彭士祿等一大批科技人才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四川西南部大山深處的一個代號叫“909”的基地。
在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期間,彭士祿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親自建立了核動力裝置靜態和動態主參數簡易快速計算法,解決了核燃料元件結構型式和控制棒組合型式等重大技術關鍵。“每天晚上,彭士祿辦公室的燈總是最后一個熄滅。”熱功專家黃士鑒回憶。
“核潛艇項目的初期研究要演算大量數據,彭士祿的計算結果總是最精確。”黃士鑒說,等到自己當了核動力院的總工程師,已經退休的彭士祿還不忘叮囑他,“不管你現在的位置有多高,重要的數據一定要親自算一遍,這樣你心里才能踏實!”
1970年8月30日,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順利達到滿功率,發出了中國第一度核電,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而彭士祿卻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彼時他已經連續五天五夜沒有合眼了。
1970年12月26日,我國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值得一提的是,艇上零部件有4.6萬個,需要的材料多達1300多種,沒有用一顆外國螺絲釘。
和平運用核能,將核能服務于社會,是彭士祿畢生的心愿。1983年,他被任命為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貢獻;1988年,彭士祿擔任核電秦山聯營公司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從核潛艇到核電站,彭士祿從事的工作都是拓荒。他說,自己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49歲時,彭士祿在一次核潛艇調試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手術后他僅僅住院一個月,就繼續撲到了核動力事業上。
公事上一點都不馬虎、私事上一點都不計較
雖為英烈之后,但彭士祿一直很低調,“我從沒背過這個包袱,更不會以此自居。我只是一個普通黨員”。
工作中,彭士祿既嚴謹細致,又“敢于拍板”。有人問他:“為什么敢拍板?”他回答:“其實有個秘訣,一定要用數據說話。”牢牢掌握實驗數據,是他大膽決策的科學依據。他曾這樣要求自己:“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查研究、收集信息,通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在公事上,彭士祿一點都不馬虎。在私事上,他也一點都不計較。他夫人患風濕性心臟病,但為支持他的事業,也來到常年潮濕的山溝里為模式堆的啟動運行而奮斗;女兒8歲患病住進了醫院,而日夜都在核動力堆上拼搏的彭士祿夫婦卻不能守護;兒子10歲時一個人去洗澡,不慎被碎玻璃瓶扎破腳……
彭士祿這樣看“明白”與“糊涂”的關系:“做一個明白人談何容易?他要有超前意識,對問題有新思路、新見解;對工程技術能親自計算主要技術經濟數據;對工程進度能說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但當一個糊涂人則更難,難得糊涂。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受獎等,越糊涂越好。”
彭士祿的病房中,始終掛著一頂海軍軍帽,帽子上繡著中國的核潛艇。彌留之際,他已無法進食,只能靠輸液維持生命,卻仍然關心著我國核動力事業的發展。彭士祿曾在自述中這樣寫道:“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屬姓‘百家姓’。如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短評)
彭士祿曾說,自己一輩子干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這兩件事,無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業——核潛艇是大國重器,于無聲處壯國威;核電則是戰略性高科技產業,事關國計民生。彭士祿用自己堅挺的脊梁,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無窮的力量。
大國重器,心血鑄之。回顧彭士祿的一生,始終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童年時期的苦難,培養了他堅韌不拔的品質,以及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斗不息的高尚精神境界。彭士祿曾說,“如活著能熱愛祖國、忠于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____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彭士祿為代表的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越是前行,越離不開創新;越是發展,越需要一大批優秀的科研工作者;越是艱難,越是需要不斷凝聚起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記住歷史,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學習“時代楷模”彭士祿的光輝事跡,將更加激勵我們從黨的百年奮斗中感悟信仰的力量,為國家強盛、民族復興再添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