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彭士祿事跡簡介
事跡是描述先進對象具體做了什么內容的紀實性文體;你是否在尋找“勞模彭士祿事跡簡介”?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資料,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勞模彭士祿事跡簡介精選篇1
2021年3月22日,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彭士祿,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彭士祿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總設計師,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第一座核電站的主要技術負責人,是祖國掀起核“巨浪”的幕后功臣。除此之外,彭士祿還有另一個身份。他是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先導者、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創始人彭湃之子。父母雙親都是嚴守國家秘密的中國共產黨員,1928年9月19日,彭士祿的母親蔡素屏遭叛徒告密被捕,3天后英勇就義,年僅31歲,然而,不到一年,悲劇再次上演。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白鑫出賣,正在上海參加中共中央軍委會議的彭湃被捕,關押于上海龍華監獄,在獄中,彭湃堅貞不屈,視死如歸,于8月30日壯烈犧牲,年僅33歲。彭士祿和同志們響應____“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號召,攜全家秘密來到祖國西南一個荊棘遍布,荒無人煙的偏僻山溝。 在沒有技術資料、沒有援助專家、生活條件艱苦的情況下,他們住“干打壘”、喝池塘水,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種種困難。1970年,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艘核潛艇下水,中國成為世界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1988年9月27日,中國導彈核潛艇發射運載火箭成功,彭士祿作為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才開始走進人們視野。誰能想到,在這之前,他已隱姓埋名30年之久!
“我不過是與同事合作,為中國的核事業做了該做的事。”這是彭士祿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彭士祿的一生,不求名、不逐利,孜孜不倦地奮斗只為報效國家和人民。彭士祿的奮斗歷程展現了建黨____年來,中國共產黨人謀求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初心使命。他們的精神和事跡,將永遠銘刻在人民的心中。
勞模彭士祿事跡簡介精選篇2
今天,老師帶我們了解認識了一位英雄——第一任核潛艇的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革命英烈彭湃之子。
彭士祿爺爺為了從事的核潛艇事業數十年來一直隱姓埋名,國家對他的身份一直隱藏著,所以有很多人不認識他。
彭士祿的母親在他3歲時被國民黨抓去了,不久后便英勇犧牲,而彭士祿的父親在他4歲時也壯烈犧牲了,從此,彭士祿便成了孤兒。
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奶奶抱著彭士祿住進了一家老百姓家里,前前后后住過20多戶人家。不久后,彭士祿被國民黨捕去,而他的兩個媽媽也先后被捕去,兩個媽媽也獻身了,那年彭士祿10歲,在奶奶的打聽下和獄友的幫助下,他逃了出來,但很快又被抓了回去,直到15歲,周恩來才找到他。
之后,他憑借優異的成績爭取到了留學的名額,回國之后,他負責起了核潛艇的設計工作,并隱姓埋名多年。
1970年,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誕生了,并取名為“長征一號”。1974年,核潛艇正式加入了我國海軍。
今年,彭士祿出現在醫院,他坐著輪椅,鼻子里塞著鼻飼管,手里抱著一個維你小熊,因此被護士們親切地稱之為“維尼爺爺”。
勞模彭士祿事跡簡介精選篇3
彭士祿,1925 年 11 月 18 日出生于廣東省海豐縣,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2021 年 3 月 22 日,彭士祿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96 歲。彭士祿常說,他如今取得的成就,與他的成長經歷是分不開的。作為革命烈士、農民運動領袖彭湃的兒子,他很小就失去了雙親,他只能姓百家姓、穿百家衣,還被抓進過監獄,直到 12 歲,才開始接受正式的教育。幸運的是,彭士祿沒有被苦難的童年打倒,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煉了他不屈的性格,甘于奉獻不辭辛苦的意志,更堅定了他的革命信仰。
核潛艇是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出現的最為先進的水下武器,是國家展示海洋軍事力量的秘密 " 殺手锏 "。彭士祿從 20 世紀 50 年代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制事業,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裝備、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秦山一期核電站到大亞灣核電站,無不傾注了彭士祿院士的汗水和心血。如今我國的核電技術,特別是第四代核電技術,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這一偉大成就,是彭士祿等一大批領導干部、科學家、工人以及廣大工程技術人員默默耕耘奮斗的結果。
彭士祿常說他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作為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他被贊譽為 " 中國核潛艇之父 "" 中國的里科弗 "。對于這些贊譽,他堅決不同意。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 作為共產黨員,國家交給我的任務只有盡全力把它做好,沒什么‘之父’之說。我充其量就是核潛艇上的一枚螺絲釘。"
勞模彭士祿事跡簡介精選篇4
之前彭老逝世的時候我就有看到相關報道,看到他是彭湃的兒子,因為彭湃老家海豐離我的老家也很近,所以當時就格外了解了一些關于彭老的生平事跡,看完最令我感動的是他經歷過非常艱難的童年,而且他的母親也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為革命犧牲了,他是烈士之后,但是他并沒有因為自己是烈士之后就沾沾自喜,而是在黨的培養下,非常努力、毫無保留的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去,最后也為祖國核潛艇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這種精神令人動容,我們需要永遠銘記像彭老這樣的為祖國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偉人。
彭老一生潛心做研究,從參數到決策,從反應堆到小螺絲,他都全心全意參與其中,為國家每一個難關奉獻自我,發揮了引領性的作用。反觀我們如今的基礎科學研究,應充分學習彭老的研究精神,潛心鉆研,敢于負責,努力縮小與世界頂尖技術的差距。如今作為大學生的我們,也應從掌握好專業知識開始,做好積累,做好沉淀,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發揮好先鋒模范作用。
勞模彭士祿事跡簡介精選篇5
愿將此生長報國
海豐縣,取義于“南海物豐”,位于廣東省東南沿海。1925年,彭士祿出生在這片紅色故土,他是我國早期農民運動領袖彭湃的次子。
1928年9月,海豐縣一片血雨腥風,母親被捕后英勇就義;不到一年,父親又在上海慷慨赴死。
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也成了國民黨在全國懸賞搜捕的“通緝犯”。童年時期,他曾兩次被敵人抓進監獄,受盡磨難。
1940年,周恩來派人輾轉找到15歲的彭士祿,一句“孩子啊,終于找到你了!”讓顛沛流離的彭士祿淚流滿面。
1940年年底,彭士祿抵達革命圣地延安,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1年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試,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懸梁刺股攻讀堅。彭士祿倍加珍惜這5年的學習時光,學習成績十分優異。
1955年,因國家建設的需要,中國政府把原子能工業建設列上議事日程。當時,美國和蘇聯都已研制出原子彈、氫彈,美國還造出了核潛艇。
1956年,時任國防部副部長的陳賡到蘇聯訪問期間,把彭士祿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問他:“中央已決定選派一批優秀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愿意改行嗎?”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彭士祿堅定地回答。
吃百家飯長大的彭士祿,忘不了幾十位“母親”對他的'撫養,也忘不了父母為了革命犧牲生命,他早已堅定了“愿將此生長報國”的信念。
1956年9月,彭士祿奔赴莫斯科動力學院進行核動力專業學習。從此,與核動力結下了一輩子的緣分。
自強不息去耕耘
但是,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不但缺乏圖紙資料,而且也沒有權威專家進行指導,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么樣。
而且,核潛艇技術極為復雜。據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專項總師陳炳德介紹,全艇設備、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臺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余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制更是難上加難。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研發。
彭士祿綜合團隊意見,對國外資料和國內重水堆實地考察,經過認真計算、論證,很快提出一套在陸地上建造模式堆的設想。
1965年,八千軍民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四川西南部的密林深處,這個代號叫“九〇九”的基地就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試驗基地。很快,彭士祿告別妻兒,隱姓埋名,進入基地。
當時,中國核潛艇研發團隊對“核動力”的了解幾乎為零。但就在1970年12月26日,經過以彭士祿為代表的科研團隊6年的艱辛努力,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中國自主研制。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49歲那年,彭士祿在一次核潛艇調試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之后,他仍然不顧一切地撲在我國核動力事業上。
多年來,彭士祿被譽為我國核動力領域的“墾荒牛”。他推進了我國核動力的民用發展,開創了我國核電站自主設計與建設,為我國核電持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負責了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建造了我國第一座商用大型核電站——秦山二期,其設計標準、計算程序、研制能力等成功經驗,對我國后續核動力的設計和研發作出了突出貢獻。
“我是屬牛的,許多朋友稱我為老黃牛,我覺得我一生做的工作,雖滄海一粟,但就是要為人民作貢獻,默默地自強不息去耕耘、開荒、鋪路。”彭士祿生前曾在筆記中這樣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