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士祿的事跡簡介
彭士祿(1925年11月18日—2021年3月22日),漢族,革命英烈彭湃之子;關于彭士祿的事跡你了解多少?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彭士祿的事跡簡介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彭士祿的事跡簡介(篇1)
2022感動中國人物彭士祿先進事跡
20世紀60年代,潛艇核動力裝置研究初期,為了建立反應堆物理的計算公式,在只有手搖計算器和計算尺,彭士祿等科技人員日以繼夜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確立了自己的計算公式。為了保證反應堆的絕對安全,彭士祿帶領大家做了1:1零功率試驗,發現了誤差,修正了公式,保證了反應堆在常溫下安全可控。
1962年起,彭士祿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和主要設備的論證、設計、試驗和運行全過程的前期開發,以及核動力裝置的擴初和施工設計,親自建立了核動力裝置靜態和動態主參數簡易快速計算法。在主參數的選定、系統組成及關鍵設備的選型等方面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并可推廣應用于壓水堆核電站,解決了核燃料元件結構型式和控制棒組合型式等重大技術關鍵。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彭士祿在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期間,參加指揮了第一代核潛艇的調試和試航工作,對核潛艇研制、生產中的許多重大技術問題,如慣性導航、水聲、武備、造水裝置等拍板決定,協調解決,并指導后續艇的研制、生產,參加、組織研制成功的耐高溫高壓全密封主泵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20世紀80年代初,彭士祿從軍工轉入民用領域,在擔任大亞灣核電站總指揮期間,提出了大亞灣核電站的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的重要性及具體措施,提出了核電站建設的時間價值觀念,寫出了《關于廣東核電站經濟效益的匯報提綱》,計算了核電站的主參數及經濟計算,為大亞灣核電站的上馬打下了良好基礎。
1985年,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研究設計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彭士祿作為第一主要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證書。
1986年,彭士祿在擔任核電秦山二期聯營公司董事長期間,提出“以我為主,中外合作”,及自主設計、建造2臺6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機組的方案,親自計算主參數、進度、投資估算等,提出了同等因子概念與匯率風險的關系,為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依據,期間他還積極推行董事會制度,首次把招投標機制引入核電工程建設。
彭士祿軼事
百家姓
彭士祿院士(左)1月15日參加中國核工業創建50周年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幾十位‘母親’給我的愛撫,感染了我熱愛百姓的本能。父母親把家產無私分配給了農民,直至不惜生命,給了我要為人民、為祖國奉獻一切的熱血。延安圣地培育了我自力更生、艱苦拼搏、直率坦誠的品格。總之,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姓‘百家姓’。”
為國改行
20世紀50年代,正在蘇聯訪問的中國國防副部長陳賡問:“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愿意改行嗎?”彭士祿的回答是“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愿意!”從此,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不解之緣。1951年,彭士祿被選派留學蘇聯。他先后在莫斯科動力學院等幾個學校就讀,均取得優異成績,為報效祖國的核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吃苦與責任
彭士祿小時候為了生存他當過乞丐,發高燒導致癱瘓差點丟掉性命;當小游擊戰士時得過嚴重瘧疾;在延安當護士時得過肺炎。留學期間,彭士祿從沒在12點鐘以前睡覺。當時蘇聯教授每教一節課,中方要另付80盧布的報酬,他因此十分努力。30年后,彭士祿忘我工作的精神依然不變,他患胃病20多年,總不舍得花點時間去看病。在一次現場調試的緊要關頭終于支撐不住了,經診斷為急性胃穿孔。手術在工地現場緊急施行,他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
彭士祿開始主持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開發時,物資供應匱乏,生活極其艱苦。那時是吃著窩窩頭搞科研,有時甚至挖野菜和白菜根,反應堆研究室不到50個人,每人每月的辦公費才5元錢,這還包括出差費、辦公用品費。那時沒有電腦,數據都是靠僅有的一臺手搖計算機、計算尺、算盤這些工具沒日沒夜地算出來的。彭士祿面對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也不能馬虎。對于任何問題都要通過調查研究、收集信息、進行試驗等來搞清楚。在領導核電站建設工作時期對工程技術親自計算主要技術經濟數據;對工程進度能說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
彭士祿人物評價
在為祖國、為人民奉獻的一生里,彭士祿從不計較個人利益得失,從未向組織提出任何個人要求。他始終以國家的利益為先,勇挑重擔,身先士卒,忘我工作,把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的核動力事業。49歲時,彭士祿在一次核潛艇調試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可是手術后不久,他又忘我地投入工作之中。彭士祿無論身處多高的位置,管理多少工程、項目與人員,都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牢記是黨和人民將自己撫養長大,要回報人民,回報祖國。(《光明日報》評)
彭士祿的事跡簡介(篇2)
“為公明白,為私糊涂,以此自勉”。
彭士祿個性質樸無華,舉手投足真性情,但是,做起科研卻極為嚴謹。
“為公明白,為私糊涂,以此自勉。”彭士祿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
他認為,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查研究,收集信息,通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20世紀60年代,為了建立反應堆物理的計算公式,彭士祿帶領團隊夜以繼日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確立了計算公式,但仍沒有把握確保反應堆在常態下安全受控。
當時,計算主要靠手搖計算器和計算尺,因理論值與實際值還有一定的差值,他們被迫做了1:1零功率試驗,發現了誤差,修正了公式,補添了近一倍的可燃毒物棒,保證了反應堆在常溫下安全可控,把反應堆的“脾氣”摸得清清楚楚。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退休職工郭勇欽佩地說:“彭老素有‘彭拍板’的美譽,是因為他牢牢掌握著實驗數據,這是他大膽拍板的重要依據。”
彭士祿曾說,凡事有七分把握就“拍”了,余下三分通過實踐去解決。科技人員最珍惜時間,時間是生命,是效益,是財富。有些問題只有盡快定下來,通過實踐再看看,錯了就改,改得越快越好,這比無休止的爭論要高效得多。
做一個明白人談何容易?“這要有超前意識,對問題有新思路、新見解;對工程技術能親自計算主要技術經濟數據;對工程進度能說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彭士祿在回憶錄里寫道,但當一個糊涂人則更難,難得糊涂。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涂越好。
是的,當國際社會稱他為中國“核潛艇之父”時,彭士祿坦言,中國核潛艇研制成功絕不是一兩個人的作用所能及的,它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沒什么“之父”之說。我充其量就是核潛艇上的一枚螺絲釘……
是的,當彭士祿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后,他毅然將全部獎金100萬港幣捐獻給組織,并要求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經組織多次說服后才同意命名為“彭士祿核動力創新獎”,獎勵在核動力領域做出重要創新成就的年輕人。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語出戚繼光《望闕臺》,這也許是對彭士祿院士一生“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最真實的寫照。
彭士祿的事跡簡介(篇3)
有這樣一個人,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為了核潛艇而奉獻一生,它的名字叫彭士祿。
彭士祿的童年可謂是艱難坎坷,在他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因為革命而被敵人殺害,一年后自己的父親也被殺害了。他的父親原本是地主家庭的男孩兒,卻和自己的親人們一起革命,一起對抗那些剝削勞動人民權利,自由的人。父親的死使彭士祿成為了孤兒,同時也成為了一位四歲的逃犯。
父親去世后彭士祿跟著自己的奶奶東躲西藏,曾被27個家庭撫養過,而這些撫養過彭士祿的媽媽們也因為他,而被敵人一個個地殘忍殺害。直到15歲,彭士祿才被周恩來找到,結束了11年躲躲藏藏的生活。
十幾年后,彭士祿去蘇聯留學學習機械專業,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許多領域的技術都非常落后,中國急需要一批優秀的科技人員研制核潛艇,彭士祿聽到這個消息后,立馬將專業改為原子能核動力,為祖國奉獻力量。他回國后便消失了,因為研制核潛艇是國家最高的機密,所以研究人員在此期間不能與外界聯系。彭士祿和同事們沒有任何的研究基礎,只有兩張模糊不清的國外圖紙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來的一艘核潛艇模型。關于所有潛艇的書籍都是英文版,所有的研究人員都不懂英語,彭士祿便組織同事們學習英語,每天凌晨五點便可以看到研究人員在背英語單詞。經過兩年的學習,他和同事們基本了解了核電站級潛艇的原理,便開始了十三年的研究。
彭士祿回憶說當時的條件確實很艱苦,吃的只有饅頭和野菜,住的地方到處都是蟲子,如果哪天不被咬幾個大包都覺得不正常了。
經過彭士祿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1974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成功參加了海上訓練。
彭士祿為了研究核潛艇隱姓埋名十三年,他為祖國做出了何等的貢獻?我們也要像他一樣做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
彭士祿的事跡簡介(篇4)
彭士祿,1925年11月18日出生,廣東省海豐縣人。1956年畢業于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后在莫斯科動力學院核動力專業進修,1958年結業回國。
曾任造船工業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水電部副部長兼總工程師、廣東省委常委、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中共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顧問、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動力學會名譽理事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彭士祿長期從事核動力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在20世紀60年代,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試驗以及運行的全過程,并參加指揮了第一代核潛艇的調試和試航工作;參加、組織研制成功的耐高溫高壓全密封主泵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在80年代初,提出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要素,為大亞灣核電站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秦山二期核電站的建設中,提出“以我為主,中外合作”,自主設計、建造兩臺60萬千瓦機組的方案,并親自計算主參數、進度與投資,為秦山二期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5年,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88年獲國防科工委為表彰優秀總設計師頒發的《為國防科技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榮譽狀》;1996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彭士祿一生經歷起伏跌宕,為我國核動力領域作出重要貢獻。他常揣著“明白與糊涂”:“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涂越好”。
這是篇好參考范文內容,講的是關于核潛艇、核動力、我國,中國,技術,第一、裝置,祖國等方面的內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獲。
彭士祿的事跡簡介(篇5)
1959年10月,當時的蘇共中央的赫魯曉夫率團訪華,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為中國核潛艇研制提供技術支持的請求。赫魯曉夫傲慢地回答:“你們中國搞不出來,只要我們蘇聯有了,大家建立聯合艦隊就可以了。”他甚至提出,在中國設立長波電臺,建設供蘇聯的潛艇停靠的基地。
毛澤東同志聽后憤怒地站了起來說:“過去英國和其他外國人占領我國多年,我們再也不會讓任何人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國領土!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然而,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無外來援助,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也沒見過核潛艇長什么樣,僅有的參考資料,是從報紙上翻拍的兩張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照片,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回來的兒童核潛艇模型玩具。在這種狀況下搞核潛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學”。
“那時候,條件艱苦啊,我們都能夠干出來,不容易!”彭士祿深知,僅憑一腔熱血是不夠的,需要把自己和別人已有的經驗和技能進行轉化,同時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識。
彭士祿針對全室大多數人只會俄語不會英語、而外文資料又大多為英文的狀況,組織了集體英語學習。大家從早晨5點多鐘起床就背英語單詞,甚至上廁所時也在背,夜深了也要背上幾遍新學的單詞才去睡。這樣邊學英語,邊看與各自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室基本上過了英語閱讀關,并且摸清了國外核電站、核動力裝置的基本情況。
“那時候,交通不便,我們吃住都在工地上。那里陰暗潮濕、毒蛇蚊蟲肆虐,生活非常艱苦。我們是吃著窩窩頭搞科研的,連窩窩頭都吃不上時,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沒有電腦,僅有一臺手搖計算機,大家就拉計算尺、打算盤,那么多的數據都是靠這些工具沒日沒夜地算出來的。”彭老回憶說。
就這樣,通過邊學習邊實踐,他們逐漸扎實地掌握了核動力裝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統、各專業間的內在關系。默默攻關,這些“門外漢”悄無聲息地站到了核動力科學研究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