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步炎同志時代楷模精神事跡
縱觀“時代楷模”,他們身上都有著一生為人民做好一件事的釘子精神;你是否在尋找“萬步炎同志時代楷模精神事跡”?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分享。
萬步炎同志時代楷模精神事跡【篇1】
萬步炎,湖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海洋資源勘探技術研究,帶領團隊全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為我國海洋礦產勘探技術和裝備研發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中央宣傳部授予萬步炎同志‘時代楷模’稱號,這是他的光榮,更是湘潭科技工作者奮勇前進的動力。湘潭科技工作者一定以萬步炎為榜樣,立足崗位、腳踏實地、苦干實干、開拓創新,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寫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做一名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科技工作者。”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易波說。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萬步炎教授注重言傳身教,培養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剛帶領科研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湘潭華進重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德平,是萬步炎指導和培養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人才。“萬教授身上的家國情懷和科學家精神,一直激勵著我不畏困難、堅定前行,為科技強國努力奮斗。”
“面對困難和挑戰,萬步炎同志不輕易屈服。在他身上,我們學到了如何用堅定的信仰、決心和毅力去攻克科研難關,如何將自己與國家緊密相連。作為一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我將認真學習萬步炎同志的精神,為推動湘電科技創新不懈奮斗,為企業高質量發展和社會進步貢獻更多力量。”湘電研究院電氣設計與開發工程師張瑋說。
湘潭縣楊嘉橋鎮九江村黨總支書記楊志,當晚守在電視機前收看“時代楷模”萬步炎同志先進事跡發布儀式。楊志對萬步炎講的那句“外國人有的東面,中國人肯定也能做出來,外國人沒有的東西,中國人同樣可以做出來”,印象深刻。他說,憑借著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精神,萬步炎研制出了“國之重器”——“海牛家族”,他的精神同樣是鄉村振興的動力之源。
“創造新陸地的,不是那滾滾的波浪,卻是它底下細小的泥沙。”科技創新,基礎在基層,活力在基層。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岳塘區岳塘街道岳塘嶺社區黨總支書記郭燦表示,將以“時代楷模”為鏡,把榜樣的力量轉化為一心為民、苦干實干的動力,盡心盡責做好本職工作,用心用情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萬步炎同志時代楷模精神事跡【篇2】
萬步炎,男,漢族,1964年1月生,湖南華容人,中共黨員,現為湖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他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秉持科技報國理念,自覺踐行科學家精神,把祖國的需要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模范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職責使命。他瞄準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海洋資源勘探技術研究,帶領團隊全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為我國海洋礦產勘探技術和裝備研發作出了開創性貢獻。他潛心立德樹人,注重言傳身教,大力獎掖后學,打造了一支高水平創新團隊,培養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他曾主持完成國家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長遠發展項目及省部級科研項目40余項,獲“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稱號,2021年被評為“最美教師”。2022年,所在深海礦產資源開發技術裝備教師團隊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萬步炎同志的先進事跡經媒體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大家一致認為,他是科學家精神的模范踐行者,是潛心教書育人的教師楷模,是矢志科技自立自強的深海勘探先鋒。他的先進事跡鮮明體現了共產黨員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使命擔當,體現了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矢志創新、敢為人先的拼搏精神,體現了新時代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執著追求。
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特別是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紛紛表示,要以____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____,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牢記“國之大者”,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____周圍,傳承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心系人民的光榮傳統,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大力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添磚加瓦、增光添彩。
“時代楷模”發布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于授予萬步炎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先進事跡的短片,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為萬步炎同志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章和證書。中組部、教育部、科技部、自然資源部、湖南省委有關負責同志,以及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代表等參加發布儀式。
萬步炎同志時代楷模精神事跡【篇3】
從2014年中宣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時代楷模”以來,包括萬步炎在內,湖南已有5位典型人物或群體榮獲這一項榮譽稱號。
2014年,長沙市望城區公安消防大隊獲得湖南首個“時代楷模”稱號。這個來自雷鋒家鄉的集體,用滿腔的熱情服務群眾,叫響了“雷鋒家鄉消防兵”這一品牌。
2015年,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段江華,因一次跳水救人行動進入大眾視野。25年教書育人,先教做人,再教畫畫,熱心公益,他被稱為三湘大地上的“最美畫家”,成為湖南首個入選“時代楷模”的先進個人。
2019年,湖南省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總工程師余元君,在東洞庭錢糧湖垸分洪閘工程的工地上,突發心絞痛,倒在家鄉的土地上,生命永遠定格在了46歲。這位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優秀水利工作者,獲得了當年的“時代楷模”稱號。
2020年,株洲市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入選“時代楷模”。他在工作期間突發心臟病,不幸殉職,年僅56歲。他在擔任縣委書記8年多期間,帶領當地干部,以燕子銜泥的韌勁,在革命老區炎陵譜寫了一曲全面脫貧的壯麗詩篇。
縱觀這些“時代楷模”,他們身上都有著一生為人民做好一件事的釘子精神。
無論何時,他們始終堅守不變的初心,在平凡的崗位上,攻堅克難,他們既像天空的星辰,又像夜里的燈塔,熠熠生輝。他們用信仰之光,照亮了人們前行的路。
萬步炎同志時代楷模精神事跡【篇4】
1998年,34歲的萬步炎,第一次登上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協助開展設備海試。整整一周,他吐得昏天黑地。
但比暈船更難受的是,他看到船上小到塑料取樣管,大到絞車,都是“洋品牌”。中國大洋協會花重金從俄羅斯租了一臺海底鉆機,試驗鉆探了幾個月,顆粒無收。
1999年,中國大洋協會面向全國招標研發海底鉆機,萬步炎和他的團隊如愿中標,誓要在5年之內造出中國的第一臺深海鉆機。
當時,我國深海資源勘探開發技術研究非常落后,連鉆機最基本的動力系統設計都要從零開始。許多專家都認為,能一步步跟著國外做出來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萬步炎卻提出,他要把陸地上用的液壓動力系統搬進深海。
“要做就做最好的”,這是萬步炎心中的中國方案。其實,在湘伴君以前的采訪中,萬步炎也多次表示,只要努力干,我們并不差,不需要迷信外國的技術。
他自學機械設計、電子技術和自動控制、計算機軟件等知識,邊學邊干,試驗、失敗、再試驗……2001年,萬步炎領銜研發的第一臺樣機出爐。
樣機上了科考船,但卻下不了海。因為船是從俄羅斯買的,實際承載重量與說明書差了足足2.5噸。萬步炎又花了2年時間,幾乎是從頭做了一個,讓樣機成功“瘦身”。
2003年夏天,我國首臺深海淺層巖芯取樣鉆機在海底下鉆0.7米,打下第一個“中國孔”,取回了礦石樣本,海試成功!
那一晚,很少喝酒的萬步炎喝多了,醉得豪情萬丈。
“別人做到了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別人還沒有做到的,我們也可能先別人一步做到。”
從0.7米到2米、5米、20米、60米……13年間,萬步炎帶領團隊一次次刷新著中國深海鉆機的記錄,而每一次的記錄都和國家戰略需求息息相關。
到了2015年,萬步炎把目標瞄準了可燃冰的勘探。當時,全世界只有美國、德國和澳大利亞三個國家的深海鉆機能夠完成可燃冰的勘探,可就是他們的技術,也無法做到全程保壓取芯。
要做就做顛覆性的設備,做一臺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能夠實現海底工程地質勘探、全程保壓取芯的鉆機系統!萬步炎發起了新一輪沖擊。
鉆機上有上萬個零部件,關聯的部件上百個,萬步炎對每一個零部件的要求都是必須分毫不差。他帶著團隊用了4年時間,嘗試了上百種方法,試驗過26種材質,終于把“海牛Ⅰ號”升級成了“海牛Ⅱ號”。
在實驗室的試驗已經上萬次,但海試依然并不一帆風順。因為關鍵機器配套收放絞車減速箱箱體破裂成碎片,而導致鉆機懸吊在1000米水下,上不來也下不去。
絞車是從丹麥進口的,他們緊急向丹麥廠家求助,答復是愛莫能助;聯系國內代理商上船修復,稱無能為力。
如果絞車修復不了,“海牛Ⅱ號”只能葬身海底。團隊一片愁云慘霧,萬步炎卻鎮定自若,他帶領團隊嘗試各種辦法,最后決定構建一個液壓系統替代原有電動系統損壞部件的工作。經過近30個小時奮戰,在臺風來襲前兩小時,他們成功地將鉆機救上船,踏上歸程。
這個故事湘伴君以前也聽團隊很多人講述過,再次聆聽,那30個小時依然讓人驚心動魄!再次被萬教授迎難而上永不言棄的精神折服!
2021年4月7號,萬步炎帶著“海牛Ⅱ號”再次向2000米的深海發起挑戰。231米!這一次,“海牛Ⅱ號”不僅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鉆機的鉆深紀錄,還保壓取到了可燃冰,填補了我國海底鉆深大于100米、具保壓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鉆機裝備的空白。從此,我國走在了深海勘探領域的世界前列。
這一次,很少掉眼淚的萬步炎,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我不認為我比他們差,甚至我感覺可能比他們還優秀一點。科技的進步、國家的強大要靠我們自己。”
從事科研事業30多年來,萬步炎最大的感受就是,沒有國也就沒有家。
萬步炎同志時代楷模精神事跡【篇5】
1998年,34歲的萬步炎第一次登上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協助開展設備海試。整整一周,他吐得昏天黑地。但比暈船更難受的是,他看到船上小到塑料取樣管,大到絞車,竟然都是“洋品牌”。中國大洋協會花重金從俄羅斯租了一臺海底鉆機,試驗鉆探了幾個月,結果顆粒無收。
1999年,中國大洋協會面向全國招標研發海底鉆機,當時在長沙礦山研究院工作的萬步炎和他的團隊如愿中標,他們發誓,一定要在5年之內造出中國的第一臺深海鉆機。
當時,我國深海資源勘探開發技術非常落后,連鉆機最基本的動力系統設計都要從零開始。許多專家認為,能一步步跟著國外做出來就已經非常不錯了。萬步炎卻提出,他要把陸地上用的液壓動力系統搬進深海。
“要做就做最好的。”這是萬步炎心中的中國方案。其實,在記者以前的采訪中,萬步炎也多次表示,只要努力干,我們并不差,不需要迷信外國的技術。
他自學機械設計、電子技術和自動控制、計算機軟件等知識,邊學邊干,試驗、失敗、再試驗……2001年,萬步炎領銜研發的第一臺樣機出爐。
樣機上了科考船,但卻下不了海。因為船是從俄羅斯買的,實際承載重量與說明書差了足足2.5噸。萬步炎又花了2年時間,幾乎是從頭做了一個,讓樣機成功“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