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感人事跡
你是否在尋找“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感人事跡”?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感人事跡體現了什么精神?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感人事跡(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感人事跡(篇1)
央視網消息:與同齡人相比,“80后”張玉滾顯得滄桑許多,風華正茂的年紀皺紋卻早已爬上眼角。他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大山深處,只為做好一件事:改變山里娃的命運,托起大山的希望。
偶然的鼻子一酸,成了村里離不開的先生
張玉滾工作的黑虎廟小學位于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北部深山區的黑虎廟村,屬于高丘鎮。從地圖上看,這里距離縣城70多公里,并不算太遠。然而,一座座大山卻像鐵桶一般,把黑虎廟圍困其中。
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過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夢想、心心念念的追求。
2001年8月,師范專業畢業的張玉滾,跟著老校長來到學校,走進自己當年上課的教室,映入眼簾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臺子,里面坐著十來個土孩子”。最困難的還在于,沒有老師教這些“土孩子”。看著孩子們清澈無邪、渴望知識的眼神,張玉滾鼻子陡地一酸。
從那以后,21歲的張玉滾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教后,由于山里交通不便,張玉滾一扁擔一扁擔將學生的課本挑進大山。這一挑就是5年。
張玉滾清楚地記得,有一年冬天特別冷,山里潮氣大,滴水成冰,本來就難走的八里坡,更加濕滑難行。眼看就要開學了,孩子們的書本還在高丘鎮上。正月初十凌晨三點多,張玉滾和另一名老師路喜安就扛上扁擔出發了,一步一滑直到中午才趕到鎮上。向路邊人家討碗熱水,吃了從家里揣來的幾個涼饃,他倆又趕緊挑著幾十公斤重的教材、作業本往回走。
晚上十點多,兩人才走到尖頂山頂。此時,肩膀早已磨腫,腳上水泡連水泡,每走一步都疼得鉆心。他們實在走不動了,只好找了個山洞,把書本用油氈包起來,小心翼翼地放好,兩人在一旁坐了大半夜。
第二天一早繼續趕路,到了學校,兩人幾乎成了“泥人”,可書本卻被裹得嚴嚴實實的,打開一看,干干凈凈,連一點褶皺都沒有。
一根窄窄的扁擔,挑起山里娃的“上學夢”。家長們常說:“有了玉滾,我們的孩子有希望了。”
有他在,一個孩子都不會失學
黑虎廟小學一共有75名學生,其中40多人在校住宿。這些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還有些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
哪個孩子爺爺奶奶年紀大了需要格外操心,孩子們都在哪兒住,誰上學需要接送……張玉滾一清二楚。
2014年6月,晚上10點多,張玉滾正在批改作業,接到張朋爺爺打來的電話,說孩子還沒到家。6歲的張朋是學前班的學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學校6點就放學了,孩子咋還沒回去呢?張玉滾立刻和妻子打著手電筒去找。走了七八里地,在路邊兒發現張朋靠著大石頭睡得正香。
“孩子是走得太累了。”張玉滾看著心疼,舍不得叫醒張朋,就俯下身子,讓妻子把孩子抱到他背上。那天,夫妻倆輪流背著張朋走了足足一個小時,把孩子安全送回家。
在張玉滾和其他老師的努力下,黑虎廟小學頑強地“生存”著。一年又一年,孩子們從這里走出大山,有的考上重點大學,有的還讀了研究生,留在大都市。在張玉滾任教前,黑虎廟村只有一名大學生,到現在已有16名大學生。
山里缺師少教,他把自己練就成全科教師
由于學校條件艱苦,師資力量不足,張玉滾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是張玉滾給自己定下的“鐵律”。
數學課上,張玉滾運用直觀教學法,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鐘表表盤、正方體、長方體等教具;科學課上,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自己動手做實驗,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學校缺少體育設施,大課間時,他就和孩子們圍成一圈玩抵羊斗雞,活動課還經常領孩子們去爬山。
為讓山里的孩子也能說一口純正的英語,張玉滾自己掏腰包買來錄音機和磁帶,先跟著一遍一遍學。在課堂上,他一邊播一邊教,有時候一個發音,就讓孩子們反復練上十幾遍。張玉滾打趣地說:“發音要練好,可不能讓孩子們將來出去了說一口黑虎廟英語,讓人笑話!”
17年來,最讓張玉滾牽掛的,永遠只有他的那群孩子。
2013年10月,天還沒亮,張玉滾騎摩托車到高丘鎮中心校開會。當時山上起了大霧,在一個急轉彎處,摩托車剎車失靈,撞上一塊大石頭,張玉滾摔暈過去,差點掉下懸崖。在醫院住了沒幾天,他就急著回學校,在妻子的攙扶下站上講臺。
“上課!”
望著講臺上頭裹紗布的張老師,憨厚樸實的山里娃喊出“老師好”后,禁不住哭成一片……
大山外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但張玉滾卻始終難以挪開他的腳步。問及將來的打算,張玉滾的回答詩意而簡單:“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大山里的孩子,而我更愿意做一輪明月,守望這片希望之花,照亮山村孩子走出大山的路。”
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感人事跡(篇2)
張玉滾,男,漢族,1980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他自師范院校畢業后,扎根深山17年,先后教了500多名孩子,培養出16名大學生。他任教的小學曾因交通困難,學生每學期的課本都由他用一根扁擔挑進大山,一挑就是5年。多年的鄉村教學工作,練就了他過硬的技能:手執教鞭能上課,拿起勺子能做飯,握起剪刀能裁縫,打開藥箱能治病。他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了山區農村孩子們的求學之路,也照亮了孩子們的心靈之路。他用高尚的品格詮釋了師德的內涵,展現了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張玉滾同志曾榮獲“時代楷模”“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2001年中師畢業后,他就扎根深山,奉獻教育;17年來,他_____,堅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與夢想,為鄉村教育無怨無悔地付出青春和血汗。他,就是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教師張玉滾。
情灑山鄉無怨悔
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村位于伏牛大山深處,群山環繞,有鎮平的“西藏”之稱,山高路陡,至今還沒有通往縣城的客車,黑虎廟小學輻射半徑達20多公里,許多教師不愿到這里任教。張玉滾中師畢業后,毅然選擇了黑虎廟小學。他拿著微薄的工資,默默無聞地支撐著貧困山村教育事業,一干就是十多年。
堅守著這份淳樸與清貧,張玉滾用無私的愛澆灌鄉村的教育之花。盡管嘗盡了山村教學的酸甜苦辣,但學生的成績和進步讓他覺得一切都值得。家長們常說:“有了玉滾,我們的孩子就有希望了。”聽聞此言,張玉滾立志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堅守放飛孩子們的夢想。
“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是張玉滾給自己定下的鐵的紀律!由于學校條件艱苦,師資條件不足,僅有6名教師,4人都面臨退休。張玉滾不得不把自己磨練成“萬金油”、“全能型”教師,勝任各個學科的教學。數學課上,運用直觀教學法,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鐘表表盤、正方體等教具;語文教學中,認真鉆研課標,優化教學環節,力爭把每節課的講授時間控制在15分鐘內;美術課上,帶領孩子們到校外寫生,畫山畫水畫動物。他說:“三尺講臺,給了我詮釋為人師表的小舞臺,也給了我傳授知識和施展才能的機會。孩子們讓我懂得了做個教師的偉大,也讓我的人生豐富多彩。”
崎嶇艱險的山路,阻擋不住那一顆獻身山區教育的青春之心。學生每年的書本都是張玉滾用摩托車帶回來的,少則幾十斤,多則百余斤,幾年來他騎壞了3輛摩托車,輪胎更換次數數不清。2009年的一天早上,天還沒亮,張玉滾騎摩托車去高丘鎮中心校開會,半路上起了大霧,走到二道嘴上邊拐彎時,突然剎車失靈,他被重重地摔在路邊。幸好路邊有一塊石頭,不然他會連人帶車掉進懸崖!
無私奉獻不圖報
大山深處的小學基本都是半寄宿制,學生中午要在學校吃飯。學校辦不起集體食堂,50多個寄宿生都是自己做飯,年齡小的學生往往會做出夾生飯。張玉滾見狀,說服在外打工的妻子回來和他一起給學生做飯。妻子在一次軋面條時,中指、無名指被軋面機壓碎,造成了終身殘疾。但妻子一直毫無怨言,直到現在還在為學生忙碌著。
在偏遠深山區,人口居住分散,再加上近年來山區林子較大,時常面臨野獸、洪水、山體滑坡的威脅。家長接送不及時,還有的孩子根本無人接送。2012年的一天,學前班有位留守兒童張朋,晚上10點多了還沒到家。正在改作業的張玉滾掛掉家長的電話,立刻和妻子—起打著手電筒去找。最后發現張朋在回家的路上靠在大石頭旁睡著了,臉上還爬著許多小螞蟻。他們連忙蹲下身子,抖掉孩子身上的螞蟻,背起張朋就走,經過一個多小時才把張朋送到家。張朋的爺爺感激地說:“多虧你們了,要不是你們把張朋送回來,我孫子就讓野獸給吃了,我可怎么向他爸媽交代啊!"
人間大愛換真情
人的精力有限,對工作的投入過多必然會對家庭投入太少。2009年,張玉滾的母親患腦血管畸形壓迫神經、帕金森綜合征,術后一直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哥哥在外打工,姐姐早逝,照料母親的重擔再次壓在張玉滾的肩上。學校領導提出給張玉滾放假,可他母親卻說:“媽媽沒事,工作要緊,幾十個孩子等著你呢。只要你教好書,我的病就好了。”張玉滾只好含著淚回到了講臺堅持上課,沒有耽誤學生—節課。
張玉滾用辛勤的汗水和不倦的探索換來的是孩子們的優異成績,所教學科的成績在全鎮一直名列前茅,榮譽也紛至沓來——他多次獲得縣鎮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2013年8月,榮獲“河南省師德標兵”、“省五一勞動獎章”;2014年5月,被評為“南陽市第三屆道德模范”;2014年9月,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2015年8月,榮獲“全國師德標兵”稱號;2018年3月,被評為“第四屆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今年8月,又被推選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
17年的艱苦磨練,練就了張玉滾過硬的技能:手執教鞭能上課,拿起勺子能做飯,握起剪刀能裁縫,打開藥箱能治病。他用17年如一日的堅守,照亮了山區農村孩子的求學之路,也照亮了每一個人的心靈之路。他用高尚的品格詮釋了新時期師德的內涵,展現了新時期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他就像一輪明月,靜靜地守望著大山深處的孩子!
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感人事跡(篇3)
“扁擔窄窄,挑起山鄉的未來;板凳寬寬,穩住孩子們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執鞭上課。艱難斑駁了歲月,風霜刻深了皺紋,有人看到你的滄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輕的心。”這是2019年《感動中國》組委會給張玉滾撰寫的頒獎詞。
扎根深山 點燃希望
2001年師范畢業后,張玉滾原計劃與同學一起去南方打工、闖世界,可在老校長熱切的勸說下,他來到了黑虎廟小學,在山溝里一干就是18個年頭,從最初每月拿30元錢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干起,直到2012年6月,張玉滾才轉為正式在編教師。
由于學校師資力量不足,張玉滾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數學課上,他運用直觀教學法,和孩子們一起制作鐘表表盤、正方體、長方體等教具;科學課上,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自己動手做實驗,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在張玉滾心中,孩子們上課是天大的事。2013年10月,張玉滾騎摩托車到鎮上,在一個急轉彎處摩托車剎車失靈,撞上一塊大石頭,張玉滾摔暈過去,差點掉下懸崖。在醫院住了沒幾天,他就急著回學校。望著講臺上頭裹紗布的張老師,憨厚樸實的山里娃喊出“老師好”后,禁不住哭成一片。
由于張玉滾和其他老師的執著堅守,黑虎廟小學先后有21名學生考上大學,有的還讀了研究生。
扁擔挑起山鄉未來
2001年至2006年,學校到山外不通車,要想走出大山,得沿著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越尖頂山,再穿過險峻難行的八里坡,走到最近的鎮需要10多個小時。學習教材、生活用品,樣樣都得從鎮上用扁擔挑回來。張玉滾肩不離擔,擔不離肩,風里來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5年間,張玉滾靠著一根扁擔,為孩子們挑來學習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們的希望。
有年冬天特別冷,山里潮氣大,遇冷成冰,本來就難走的八里坡,更加濕滑難行。農歷正月初十凌晨三點多,張玉滾和另一名老師就扛上扁擔出發了。揣幾個涼饃,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趕到鎮上。向路邊人家討碗熱水吃了涼饃,他倆又趕緊挑著幾十公斤重的教材、作業本往回走。晚上十點多,兩人才走到山頂。汗水在眉間結成了冰碴,肩膀早已磨腫,他倆實在走不動了,就找了個山洞,把書本用油氈包起來,小心翼翼放好。他們背靠背取暖,坐了大半夜。第二天一早往回走,等到了學校,倆人幾乎成了“泥人”。書本卻被裹得嚴嚴實實,打開來干干凈凈,連一點褶皺都沒有。
無怨無悔 大愛如山
黑虎廟小學原來沒有食堂,孩子們都是自己生火做飯,每天煙熏火燎,年齡小的孩子做的飯總是半生不熟,因此張玉滾想到了妻子張會云。架不住張玉滾的甜言蜜語和軟磨硬泡,妻子終于同意來學校給學生們做飯。
2014年5月的一天,張會云在軋面條時出了意外,右手三個手指被機器軋斷,鮮血淋漓,等趕到縣醫院,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落下了殘疾。張玉滾和相濡以沫的妻子用無私堅守和偉大奉獻精神,守護著山村里的孩子們。
為了孩子,張玉滾練就一身過硬的好本領:掂起勺子能做飯,拿起針線能縫紉,課桌椅壞了他來修,校舍破了他來補。學生們有個頭疼腦熱的,他總能第一時間發現,他辦公室的藥箱里常備著感冒發燒藥;有的孩子一時交不上餐費,他就悄悄掏腰包墊上。18年來,每逢雨雪天,他都親自負責接送學生,學生因貧困而面臨失學時,他主動拿出工資墊付學生學費,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資助了300余名兒童。
春去冬來,尖頂山上的麻櫟樹,綠了又黃、黃了又綠,就這樣,為了改變山里孩子的命運,張玉滾一干就是十八年,回顧張玉滾的一生,他就像一顆閃亮的星星,照亮了山區孩子們的求學之路,也照亮了孩子們的心靈之路。
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感人事跡(篇4)
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大山深處,只為改變山里娃的命運,托起大山的希望。他,雖然收入微薄,但17年資助學生多達300多名。從教的黑虎廟小學因交通困難,學生每學期的課本都是他靠著肩上的一根窄窄的扁擔挑進大山的。而這一挑,就是5年。面對山里學校缺師少教的現實,他不得不把自己練就成語文、數學、英語、品德、科學樣樣精通的“全能型”教師。他,就是“時代楷模”張玉滾。
張玉滾,現任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他扎根黑虎廟小學,先后教過500多名孩子,培養出16名大學生。當地人把他的事跡編成歌曲傳唱,感動了無數人。
2018年9月,中宣部授予張玉滾“時代楷模”稱號。2018年12月,入選感動中國2018候選人物。2019年2月,榮獲“感動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譽。2019年4月,榮獲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19年9月,榮獲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全國敬業奉獻模范”。 2019年9月,被授予“最美奮斗者”稱號。
河南南陽市鎮平縣黑虎廟村,坐落在伏牛山深處,村里人要走出大山,得翻越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但“80后“時代楷模”張玉滾,卻在黑虎廟小學堅守了18年。
18年前,因為老校長的一次邀請,他放棄了城里月薪千元的工作,來到黑虎廟小學當起了月薪30元的代課老師。18年的時間,他用扁擔,翻山越嶺挑回孩子們的學習用品。18年間,妻子落下殘疾,女兒因車禍奪去生命。他曾經一度想離開這個令他傷心的地方,但因為孩子們渴求的眼神,他最終選擇依然堅守在這里。
張玉滾說:“學生能夠從深山里走出去,能夠學有所成,能夠用知識改變命運,能夠走上好的工作崗位,這就是老師感覺到是自己最大的成就。只要黑虎廟小學有學生,我會依然選擇堅守。 ”
黑虎廟小學校長張玉滾感人事跡(篇5)
張玉滾同志情灑山鄉、無怨無悔,彰顯了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2001年,師范畢業的張玉滾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從一名每月拿30元錢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干起,一干就是17年。學校的教師換了一茬又一茬,他卻默默耕耘,始終堅守。“我是山里人,知道山里的苦,但不能讓孩子們一直苦下去,我要像一顆螺絲釘,釘在這里。”他扎下根來,只為干好一件事,就是讓山區孩子刨除窮根、改變命運,托起大山的希望。面對自己養家糊口的困窘和外面世界的精彩,張玉滾也曾猶豫過,“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孩子,都走了,孩子們咋辦?”“只要孩子們在,學校就在”。沒有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執著的心,質樸的情,堅毅的選擇。從張玉滾身上,我們看到了理想信念的力量,有理想信念才能在困境面前保持定力,在誘惑面前安之若素,在清貧面前精神富足;在張玉滾身上,我們看到了忠誠的力量,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為黨分憂、為國盡責。沒有理想,方向終會迷失;沒有忠誠,才干一文不值。學習張玉滾同志,就要像他那樣,把個人理想融入偉大夢想,把個人追求融入時代洪流,勇于到基層一線和艱苦地方去,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穩走實,用行動踐行對黨忠誠的錚錚誓言。
張玉滾同志吃苦耐勞、不畏艱險,彰顯了共產黨人頑強的奮斗精神。黑虎廟村是深度貧困村,山高路險,自然環境艱苦惡劣,辦學條件極其簡陋。張玉滾為了翻新校舍,上山撬石頭、下河挖沙石,起早貪黑地勞作,新校舍蓋好了,人瘦了一大圈。路沒修好時,他靠一根扁擔,把學生的課本、作業、文具挑進大山,幾十公斤的擔子、幾十里的山路,一挑就是5年。通了公路,他又用自己的摩托車運送學校物資,摩托車騎壞了4輛,輪胎更換的次數更是數不勝數。一次他騎摩托車到鎮中心校開會,山里起了大霧,他差點摔下懸崖,昏迷了半個小時,但住院沒幾天就趕回學校,在別人攙扶下站上講臺。望著頭裹紗布的老師,學生們喊出“老師好”后,禁不住哭成一片。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是共產黨人的寶貴品格,不怕吃苦、肯于吃苦是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在張玉滾身上生動體現出共產黨人的頑強革命意志和艱苦奮斗精神。學習張玉滾同志,就要喚起內心深處的革命精神、革命斗志,關鍵時刻站在前面、沖上一線,危急關頭豁得出來、頂得上去,在奮進新時代中作表率、當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