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美德標兵事跡材料
根據范圍的不同,事跡材料可分為集體事跡材料和個人事跡材料;家庭美德標兵事跡材料如何擬定?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家庭美德標兵事跡材料(精選5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家庭美德標兵事跡材料【篇1】
小孫同志出生在一個典型的農民家庭,從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學會了勤儉克己,用自己的雙手來為自己服務,為他人服務。這種感情也積極影響著每一個家人,全家人愛國守法,慎諾守信,恪守著一個合格公民的準則。
參加工作以來,小孫同志本著勤勤懇懇做事,踏踏實實做人的原則,愛崗敬業,勇于吃苦。2017年調到社區工作,她深知社區工作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居民的實際情況和需要解決的困難,想居民所想,急居民所急。在日常的工作中,她入戶了解居民的困難,為他們解決問題,使他們感受到社區工作的重要性。她接待居民時微笑熱情、耐心解釋,與居民溝通直到滿意為止。
在工作中,她時時刻刻都按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持廉潔奉公的原則,嚴于律己,寬于待人,不斷提升政治思想和道德修養,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嚴格遵守國家法紀法規,堅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在社區有較高的群眾威信,崇尚科學,努力學習,愛崗敬業,高度保持了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高度。
小孫同志的丈夫是八五九農場畜牧科的科長,生活中,作為一個領導妻子,她充分扮演好賢內助的角色,她知道“家庭助廉”是促進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的好方法,她時刻提醒自己的丈夫要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做好防微杜漸的監督員、抵御誘惑的守門員。夫妻倆共同努力嚴把“權利關”,“金錢觀”,“親情關”,形成“反腐倡廉從我做起”和“看好自家門,管好自己人”的從政意識。
相濡以沫人生路,她和丈夫王軍結婚二十多年來相敬如賓,善待父母,在家中能搶挑重擔,任勞任怨。兄弟姐妹之間團結和睦,有困難互相幫助,是一個和睦的大家庭,經常受到鄰里的稱贊。
“家和萬事興”,一個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總結出一條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在她們這個家庭里,家庭成員之間有一個能相互理解、和睦相處生活氛圍;有一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有一個熱愛生活、珍惜所有的心態。她們也希望全社會齊心協力,共同營造出更多的溫馨、和諧、向上的幸福家庭。
家庭美德標兵事跡材料【篇2】
甘炳坤,男,53歲,現居住在石潭格水群升村小組,一家6口人,妻子在家務農,育有四個子女,大女兒已出嫁,大兒子外出打工,小女兒在清遠讀職校,現已外出實習。小兒子在清新一中就讀高三,現全力以赴,準備迎接高考。作為家長的他,壓力也比較大。現住一間占地面積約55平方兩層混凝土結構磚屋,因要供兩個子女讀書,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
一、互敬互愛,和諧維家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攜手走過困境的從容,是笑看人生痛苦的豁達。幸福不在別人的眼里,而在他們自己的心里。其實,他們家不過是千萬個普通家庭的縮影,但他們懂得:幸福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家庭成員之間要用心照顧對方,用情建設家園,大事面前懂得奉獻,小事面前知道珍惜,如果第一對夫婦、第一個家庭、都能樂觀向上、互敬互愛、家庭和睦、任勞任怨、是家庭幸福的源泉。那么平凡生活就會變得甜甜蜜蜜,普通家庭就會變得美美滿滿,整個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諧。他是人人贊不絕口的好黨員、好村長。他們一家相敬相愛,和睦相處,幸福美滿,妯娌之間更是互相謙讓、互相體諒。更從未與鄰居吵過一句嘴,罵過一次鄰居。在其家庭的影響下,以前村中個別家庭因"雞毛蒜皮"小事而發生爭吵的現象,現已基本消失。
甘炳坤同志有一個崇高文明,積極進取的家庭,夫妻敬業愛崗,子女勤奮刻苦,熱情禮貌,他們的孝心、愛心、責任心、那是大家一至認同的,他的家庭事跡,贏得了周圍人的稱贊,甘炳坤一家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以德治家,譜寫一曲文明,和諧、健康的動人樂章,成為創建"文明家庭"的先進典范。健康的家庭,需要一個健康的環境,才能得以健康發展和延續,尊老愛幼,夫妻和睦,勤儉待家。以前他父親是一個故事迷,每次村中有人放牛回來,都圍在他父親要求他講故事,講人生,這種鄰里之間的關系是多么的融合。
他們平時注重對孩子的道德情操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做到言傳身教,加強自身思想道德的修養。教育孩子誠實守信,學會辦事,學會做人,是鄰里和社會公認的好家庭。
二、愛國守法,崇尚科學
全家人團結和睦,遵紀守法,相信科學,樂于助人,深受社會和鄰居的好評。平時能擁護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支持改革開放。積極支持村中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建言獻策。從不違犯村規民約,能夠幫助和教育村違法人員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全家人的思想較為開朗,對一些不文明的陋習非常反感,遇到婚嫁喪事基本能做到移風易俗,從不迷信。一家人誠信待人,從未發生欺騙他人,做有損害形象的事情。每天準時收看電視新聞,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開拓自己的視野。了解一定的社會自然、科技知識。
三、愛崗敬業、廉潔奉公
甘炳坤2013年5月通過村民投票選舉,多票勝出,至今一直擔任該村村長,自上任以來,他心中一直致力于怎樣改善村中環境,怎樣"搞好條村",怎樣將一條被別人起名為"爛隊"的村莊改變成一條文明、和諧、團結的自然村。在他的倡導同上級指導下,建立起村管理架構同各種規章制度,成立村支部,理事會,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職能作用,宣傳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推動村中工作開展。
2015年,在村中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甘炳坤同志經常組織黨員,理事會成員以及村民代表開研討會,商討村務事宜,圍繞怎樣發展好村中經濟、環境衛生等為目標去努力,克服種種困難。在上級大力支持下,終于在2015年10月建起在一座占地175平方的村級文化活動中心,標準型籃球場,同年年尾又進行村道硬底化建設,污水整治等一系列工程改造,得到了上級及村民的一致好評。
在大家的努力下,格水群升村小組2017年已建成美麗鄉村整潔村,目前正全面升級改造為美麗鄉村示范村,預計在近期內完成相關工作。目前,格水群升村正在創建"美麗家庭示范戶",擬于5月底前創建"美麗家庭"示范戶10戶,并已完成2戶黨員之家掛牌工作。通過示范戶的創建、宣傳、帶動,一定能讓群升村更加整潔、文明、美麗。
甘炳坤同志在工作同生活中,從不講排場,工作任勞任怨,以身作則,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廉潔奉公,公開透明。
四、誠實守信、言傳身教
有一天,他村里有人承包三十畝農田來種菜。通過一段時間的交流,甘炳坤的誠信和作風打動了他,他把承包的農田都全交給甘炳坤打理和管理。通過種菜的收入來源,改善了他們一家的生活。但要打理好這三十畝的農田著實是件困難事。他夫妻倆人一面要照顧家中,一面又辛苦地打理耕種的菜地。三十畝的土地,經他們夫妻倆的辛苦努力,產量節節攀升、經濟收入穩步增長。承包方也對甘炳坤夫妻倆人贊不絕口,即使又累又苦,他們都毫無怨言,而且把家中的一切都整理得井井有條。
甘炳坤一家還定出規矩,每年喜慶節日叫齊全家回來,開家庭會議,教育子女一定要團結同事,嚴守法律法規,他還經常強調,雖然家庭比較貧窮,但窮也窮得出色,窮得有骨氣,從不給上級添麻煩。
甘炳坤一家的確是個好家庭,好榜樣。我們相信,在他家庭的影響下,在不久的將來,會帶出更多好家庭,好村民,讓每個家庭、更加和諧、更加美滿、更加幸福。
家庭美德標兵事跡材料【篇3】
張廷達是小溪市鄉光家村下13組的一名普通村民,一直在家務農,用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始終堅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是村干部和村民普遍認可的好同志。其妻子劉素娥平時為人低調,待人和善、有禮,自結婚以來恪守妻子本分,尊老愛幼,互相幫助、互相照顧,同甘共苦,夫妻倆培養了深厚的感情,建立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一、辛勤勞動,帶動致富。
種植雙季稻、花生10多畝面積,在村里起帶頭致富作用,鄉、村干部吩咐的事均能按時完成,是村里、隊里的好榜樣。
二、真心待人。
真心待人是他們全家的處事態度,與鄰居都能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幫忙,他們都熱心幫助,他們一家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那些需要幫助的村民解決一些燃眉之急,他們用實際行動為和諧社會的創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勤儉持家,弘揚家庭美德。
積極倡導男女平等,在村民代表會議中積極提議,并始終維護廣大婦女同志的權益,為廣大婦女同志爭取在村里的各種應有的權利。在家夫妻二人相敬如賓,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有困難共同面對,出了問題共同協商解決,成為人人羨慕的模范夫婦
四、孝敬老人、教子有方。
家里有一位80多歲的老父親,是50年代開始在村中擔任村干部的老同志,現已退休在家,平時的生活都是張廷達夫婦照顧。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環境,對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養成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師,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具有獨立人格,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每一位家長的迫切要求和希望。張廷達夫婦用他們的實際行動教育和感化自己的子女,雖然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們竭盡全力為孩子創造條件,讓孩子全面發展。他們有兩子一女,從小要求嚴格,并教他們待人處事的道理。子女均待人有禮貌,性格溫和,從不在村里和人吵架鬧事,成年后,在外學習開車技術等,掙錢貼補家用。去年上半年全家買了輛代步車。
五、妻子生病照顧細致周到。
張廷達妻子劉素娥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被查出有嚴重風濕病,一直在邵陽進行治療,但效果不是和理想,手腳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張廷達不離不棄,一直細致照顧,在醫院時陪床照顧,在家也伺候的很周到。今年年初,張廷達一家轉院去長沙治療劉素娥的風濕病,目前情況得到了一些控制,但仍然是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需要堅持。從去年到今年,治療費用已經超過5萬元,今后還需要更多。張廷達一句話沒說,取出全部積蓄,另外,子女均拿出錢補貼母親的住院費和治療費。女兒雖已嫁出,但經常回娘家伺候母親,幫助照顧年邁的爺爺,并經常開導母親劉素娥,增強她戰勝病魔的信心。
綜上所述,張廷達家庭事跡典型,各方面表現突出,特評他們家庭為“最美家庭”,同時也愿天下所有家庭都能成為最美家庭,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更加美麗。
家庭美德標兵事跡材料【篇4】
小鄒和小劉是唐家峪子村出了名的夫唱婦隨的好夫妻,女兒是軍嫂,兒子是研究生,全家人團結友愛,積極向上,是村民認可的最美家庭。作為美麗庭院示范戶,他們美了自己家不忘大家,把嫁接培育的花草送給鄰居們,幫助鄰居們搞好家庭環境美化。鄰居鄒學成殘疾不能自理,他們就上門送飯菜,幫著打掃院內院外衛生。
妻子小劉還是縫紉能手,鄰居們有縫縫補補的都找她。不論是村里戶戶通工程還是新冠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種,夫妻倆都能出錢出力。小劉還擴大村里廣場舞規模,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參與,她說:“業余時間搞文藝活動是上級領導的號召,咱們應該積極參加,有利于大家身體健康和村里的文明建設。歡迎廣大村民踴躍參與!”像小鄒家庭這樣夫妻和睦、教子有方、遵紀守法、助人為樂的家庭才是最美家庭。
家庭美德標兵事跡材料【篇5】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源于心,“愛”生于情。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家庭美滿幸福、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石。在岜盆鄉那坡村,有這么一個孝老愛親的故事。
小梁,女,壯族,1985年4月出生,是一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現任岜盆鄉那坡村黨總支部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她孝敬父母,精心照顧臥床不起的'公公,在婆婆身患重疾時帶其求醫問藥,悉心照顧,讓婆婆恢復健康。
2018年小梁的公公突患腦出血,經過治療留下后遺癥導致生活不能自理。那時小梁第二個孩子才7、8個月大,丈夫為了支撐起全家的開支,常年在外工作,加上婆婆身體不好,照料全家老小日常起居的工作落在她一個人的肩上。一天下來忙得腰酸背痛,有時晚上12點鐘還不能上床休息,深夜里三五次地醒來哄孩子更是常有的事。2019年婆婆檢查出直腸癌,需要手術治療,小女兒又因支氣管肺炎住院,家里還有臥床的公公,巨大的生活壓力讓婆婆產生不想接受治療的想法。小梁一邊做婆婆的思想工作,一邊讓丈夫姐妹們一起動員婆婆去治療。婆婆手術后,她每天無微不至地照顧婆婆的同時,還要帶著女兒去醫院打針,又要匆忙跑回家中照顧臥床的公公,雖然很辛苦,但她從不說半句怨言。她明白無論多累她都要堅強、挺住、絕不能倒下,面對老人、女兒也都是面帶微笑,給他們帶來更多的信心和溫暖。
婆婆出院回家后身體很虛弱,需要更加細心照顧:煎藥、喂飯、擦身體、洗衣服……丈夫的姐妹因還有家庭工作要忙,無法抽身來照顧。對此小梁不僅沒有半點怨言,且還主動安慰覺得虧欠父母的妯娌,安慰她們不要有心理負擔。她主動承擔起照顧兩個老人的重擔。婆婆每天需要按時換藥,按時吃藥,一個月需要去南寧醫科大復查一次,這些都是她親力親為,悉心安排和照料。左鄰右舍的鄰居看在眼里,大家都說她不容易。小梁對此也只是一笑而過。公公的病情就讓他變得像孩子一樣,十分挑食。為了讓老人能吃好、吃健康,小梁經常變著花樣為老人做飯做菜。等大家入睡之后,默默地在手機上查閱適合老人食用的飯菜。婆婆年紀大了,很容易忘事,小梁就把醫生交代的注意事項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講給給婆婆聽,希望她老人家能記住一些,哪怕是記住一項,她就已經很開心了。常言道:“順者為孝”,老人上了年紀,話多嘮叨是經常的。每當這時她總是勸說家人不能和老人計較小節,尊重老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雖然有些話讓人覺得不愛聽,但絕無惡意,我們要耐心聽,等聽后再做解釋,這樣就會化解某些誤會。在她的精心經營下,一家人相處一直很融洽。在小梁身上我們看到了幾千年來深印在中華兒女心頭的“孝”字。她總說:“我最怕的就是照顧不好老人,怕老人沒有一個幸福的晚年。她們雖然不是我的父母親,但尊老愛老的品德一刻也不能忘!”“今天孝順父母的人,將來也會得到子女的孝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深深地影響著子女。在小梁的言傳身教下,她的孩子們也打小知道了要孝順父母的道理,特別孝順,整天圍著奶奶轉,媽媽給她們買了什么好吃的她們都拿來給奶奶吃,讓老人總是笑得合不攏嘴。
小梁只是一名普通人家的兒媳婦,雖然沒有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她情真意切、孝老愛親的點點滴滴卻真真切切地打動著我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像小梁那樣,堅守對父母對家人的責任和義務,懂得感恩,懂得報答,學會用真心待人,以摯情愛人,并且在平凡而又平淡的生活中,去傳承孝老愛親的美德,讓孝老愛親的明燈,能照亮更多的家庭,溫暖更多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