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老人事跡
老人的事沒有小事,再細微的事也要把它做好,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推薦幫助老人事跡的范文,歡迎閱讀。
幫助老人事跡篇1
李**是新三礦開掘區的一名青年職工,今年22歲的他,在日常工作中,勤于學習,不怕苦累,不象有的青年職工一樣,初到井下一線工作不是喊累就是想辦法休息。在參加工作不到一年,已經是掘進頭上的一名稱職的生產工。在生活上,他也是樂于助人,不計個人得失。自從在區貼心人服務隊登記后,他更是爭做一名優秀的貼心人,幫助他人,服務鄰里。他家住在濱河小區的二樓,在他的樓下,有一對年齡在七十上下的老人,時常得到他的幫助。一次晚上七點多,他回家上樓,發現老人家里的燈不亮了,里面傳來老人的嘆息聲。他敲開老人家門,一問才知道,是家里的保險絲斷了,老人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又怕麻煩別人,想等到明天天亮了再找物業公司來修理。黑就黑會兒吧,反正我們睡得早。”看著老人家為難的樣子,**說:“讓我來修吧大爺!你們歲數大了,不能黑著燈睡覺呀,萬一摔著怎么辦?”他回到家中,找來手電、工具、保險絲,一會兒便把保險絲換好。電送上了,屋里的燈亮了,兩位老人的臉上也露出了笑容。后來,他還主動包攬了老人家里的電費、煤氣費、電話費,定期為他們交費,方便了老人的生活。老人逢人便夸,“我樓上真是住了一個好鄰居啊1今年3月初的一天下午4點多,在下早班回家的路上,**發現有位六七十歲的老奶奶在市區一賓館大門口附近焦急地來回走動著,一趟又一趟,嘴里嘟嚕著,不知道在說些什么。他主動上前詢問。老奶奶說:“我迷路了,我家在北固義,想搭車回去,可找不到方向在哪搭車?”他二話沒說,騎著摩托車把老人帶到公交站,把她送上去磁縣的公交車,扶她在車上做好后,掏出3元錢給售票員,并叮囑售票員,到地點后就近讓老人下車,因為時間不早了,好讓老人早點回家。售票員還以為是老人的孫子送站,說“看這晚輩當的,真是細心呀1這樣的小事在他身上還有許多,他在幫助別人時不會怕麻煩而不去做,不圖名不圖利,總是盡自己所能熱心地去幫助別人。我們的社會也需要更多的熱心人,才能人人互助更加和諧。
幫助老人事跡篇2
老人的事沒有小事,再細微的事也要把它做好,豹xx就是這么做的。
豹xx從進入敬老院起,十七年如一日無微不至地照顧老人,把敬老院變成了“老人樂園”、“幸福院”。她每天清晨起床,打掃庭院,給老人煮早餐,送早餐到各位老人碗中,洗刷衣服;然后到鎮上買米、油、鹽、菜,料理老人們一日三餐;晚上,為有病的老人煎藥、服藥,伺候老人入睡。一年365天,天天都是工作日。
十月田鎮是個少數民族貧困鄉鎮,鎮政府為敬老院提供的生活費每人每月只有30元,老人們的生活經常捉襟見肘,有時遇上老人患病需送鎮上醫院,不得不從中墊付一些,老人們的生活就顯得更緊張。于是,豹xx總是不動聲色地從自己微薄的工資里擠出20元、30元、50元,補貼給老人們應付日常開銷。
老人們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安祥地過著自己的晚年。老人們都把她當作自己的親生女兒。不是親人,勝似親人,豹xx如今已經如愿地為三位老人送了終、盡了孝。這三位臨終前,最想看到的、最牽掛的人就是豹xx,拉著她的手,喊著她的名字,直到離開人世。
為了給老人創造一個安靜、整潔、舒適的生活空間,17年來,豹xx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在房前屋后種上花草,培植綠地,開墾荒地,種上蔬菜,既美化了敬老院的環境,又改善了老人們的生活。她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敬老院了。常常有人不解地問她:“敬老院又不是你的家,那些老人跟你非親非故,工作能過得去就行了,何必那么拼命呢?”她說:“敬老院就是我的家,老人們就是我的家里人,我不照顧誰照顧。”
豹xx這位孤寡老人世界里的年輕人,由于無暇顧及其他,至今依然單身。2001年,她的事跡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以后,求愛的信件雪片般從全國各地飛來,她還是那句老話:“要娶我,就搬到敬老院來住。”她把自己的花季年華獻給平凡的敬老事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實現了青春的價值。獲全國民政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海南省勞動模范,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幫助老人事跡篇3
趙xx,男,xx縣方各莊鎮初級中學教師。在師范讀書時曾是xx師青年志愿者當中的一員,參加過多次志愿者活動;后來加入雷鋒崗,因工作認真負責,從一名普通的志愿者迅速成長為xx師雷鋒崗的負責人。參加工作后仍然積極參加各項愛心志愿服務活動:義務家教,幫助那些家庭貧困小朋友輔導功課;關愛社區兒童,幫助患有自閉癥的初中男孩走出陰影;幫助老人提重物,攙扶老人過馬路;走訪學校周邊社區,幫助孤寡老人打掃衛生、搬東西,陪老人聊天解悶,重陽中秋節日送去溫暖等。經常帶領同學組成的志愿者隊伍為鎮內的清潔做貢獻;并且利用節假日到一些街道、社區、敬老院,倡導志愿者服務精神,組織志愿活動,尊老敬老、關愛空巢老人……通過這些活動增強了同學們的志愿工作熱情,提高服務社會的意識。幫助學生形成了“我奉獻,我快樂”的良好氛圍,為倡導校園文明,構建和諧校園的做出了很大貢獻。不僅如此,他帶領雷鋒班的志愿者們不斷擴展服務對象,特別是在關愛社區孤寡老人,他不僅自己參與,還積極組織本班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參與到志愿者活動中來,深入社區走訪每家每戶,詳細了解孤寡老人的情況,記錄成冊,進行“點對點,心連心”定期上門服務,為他們排憂解難。現如今固定服務對象多達24家,志愿者近70多人,每學期累計幫助孤寡老人30多次,平均每次活動長達2小時,得到了社區許多空巢老人的喜愛和好評;無論數九嚴寒還是三伏酷暑,只要老人有需求,他欣然前往,老人的幸福便是他最大的心愿……
他在愛心志愿者經歷過程中總結出關愛孤寡老人的“土辦法”:一是平時多關心;二是生病多關照。
2004年初春的早晨,春雨歷歷。他在那天去學校的路上,發現村里五保戶谷守蓮老婆婆跌倒在路旁水溝里。背老人回家時,看到重病纏身的谷婆婆竟長期用木桶在屋檐下接雨水飲用,此情此景,他心如刀絞,眼睛濕潤了,老婆婆與自己母親年齡相仿呀。從此,他包下了溫婆婆家挑水、劈柴、送菜這些體力活。從谷婆婆想到村里的其他老人,于是,他接連幾個星期天,走村串戶上門,把情況寫在本子上,記在心窩里,暗暗下定決心,要讓這些孤寡老人有“孝順兒子”。
當時村里急需要照顧的老人有3人,柴米油鹽、幫耕幫種,常常自己一個人忙不過來。他想,我們平時教育學生要助人為樂,何不帶著學生們一起做?這年3月5日,他組織的學雷鋒小組成立了,從此他帶領學雷鋒小組的同學們,為孤寡老人挑水、砍柴、洗衣、澆菜,每年的春節前夕,他組織學雷鋒慰問團挨家挨戶給軍烈屬老人送年貨貼年畫……
學雷鋒小組成員,回顧自己成長的歷程深有感觸:“趙老師組織我們學雷鋒做好事,看起來事小,但讓我們從小就懂得怎么樣做人,做怎么樣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里飽含著他太多的心血和無限的追求。
總之,志愿服務工作已經逐漸成為他生活中的一股動力,一種習慣,乃至一種信仰。他時刻準備著,用實際行動詮釋這個時代的雷鋒精神,讓更多的人積極參與到,幫助他人,升華自我的志愿者活動中來,為更多需要幫的人帶去一份關愛與溫暖,更為社會增添一份和諧與溫馨。
看過“幫助老人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