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觀后感
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觀后感大家知道怎么寫嗎?伴隨著春天的腳步,我們即將迎來又一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觀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歡!
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觀后感精選篇1
初次認識您,您是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黨工委書記,您所在的仙林街道工委曾榮獲“全國基層黨組織”的榮譽稱號,您_,您回當地后那“一往情深”的宣講活動,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再次熟知您,是今年7月,您獲得了“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光榮稱號,您治理基層的優秀事跡可歌可泣、可圈可點,您是我們基層黨務工作者學習的典范。
您教會我們,要把初心使命牢記心里。您說,“黨組織把您放到那個崗位,干的是基層黨務,打的是黨的根基。您們扎根越深,黨的事業就越興旺。您一定會牢記初心使命,深耕細作責任田,努力當好常青樹。”您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您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自覺扛起仙林街道的基層治理,面對大是大非、面對矛盾敢于亮劍,敢于迎難而上,以鐵一般擔當的自覺謀事創業做人,時刻銘記自己在黨旗下的誓言,不忘入黨初心,堅定矢志不渝的信念,永葆公仆本色,讓信仰成為自己永遠的“精神鈣質”。
您啟迪我們,要將黨的聲音真情傳遞。孫金娣同志,您曾經擔_表,您對記者說過:“一往情深”是您宣講活動的宗旨,您還闡釋了“一往情深”的深刻含義:“黨的聲音一傳到底,黨的領導一呼百應,黨的工作一網攬盡,黨群干群關系一往情深。”您帶領大家,利用多種形式,比如把黨的政策和方針編成快板、詩歌,做成短視頻、微動漫等,放到廣場上演、大屏里滾動播放,組織黨員群眾都來學習,把一些好的舉措都浸潤到千家萬戶,對老百姓都有立竿見影的好處,大家在仙林街道黨工委的帶領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群眾們由“拍手點贊”變成了“動手一起干”,從而增強了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您激勵我們,要以拼搏勁頭攻堅克難。您知道,要想做好仙林街道的管理,黨工委肯定得出“大招”。您是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您始終把群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群眾的滿意作為目標,做到從群眾的角度看問題、想辦法。因為您知道,在城市基層工作中,街道社區工作是比較艱難的,只有敢啃“硬骨頭”,敢“滾釘板”,才能在打硬仗中鼓足精神,把千斤重擔扛起來。仙林街道一直堅持黨建引領,按照“網格連心、服務為先、多元聯動、協同發展”等思路,堅持“六化融合”治理創新,實行網格化管理后,深受群眾的歡迎。您對基層各種難解問題都進行地毯式、拉網式的排查和整治,從根子上抓起,做到查找問題“底朝天”,整改問題“見到底”。就連一個拆遷安置小區,1056個地下室被老百姓私自占用18年,安全隱患大、亂搭亂建等,在您連軸干10個月后,終于拔掉了這顆“硬釘子”,許多居民從上訪戶變成了為群眾服務的志愿者。
孫金娣表示,仙林街道將盡最大努力更好地服務好駐街高校、服務好駐街單位、服務好每家每戶、服務好每個黨員居民群眾。街道網格人員必須繼續發揚“硬著頭皮、磨破嘴皮、餓著肚皮、踏破腳皮”的精神,常態化開展“進萬家門、訪萬家情、送萬家暖、結萬家親”走訪活動,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難在網中解,情在網中結,傾情用心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
“我們在中央、省市區委和仙林大學城管委會的堅強領導下,在各駐街高校、駐街單位和廣大黨員居民群眾的共同參與下,一定把偉大建黨精神傳承好、發揚好,一定堅定舍我其誰的信念、勇當尖兵的決心,一定保持爬坡過坎的壓力感、奮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創業的責任感,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棲霞新仙林努力奮斗!”孫金娣說。
孫金娣同志,您作為仙林街道的黨工委書記,一直誓做群眾的貼心人。無數的基層的黨務工作者,一定會以您為榜樣,多換位思考問題,把群眾的諸多實事從“紙面”落到“地面”,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把“我為群眾辦實事”落地生根,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
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觀后感精選篇2
“作為一名基層工作者,能夠在天安門廣場現場聆聽__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我心潮澎湃,無比振奮!”雖然“七一”已經過去了好幾天,但談起在現場的感受,孫金娣仍然無比激動。
孫金娣是仙林大學城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二級巡視員兼棲霞區仙林街道黨工委書記、仙林農牧場黨委書記。在全國“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她被授予“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光榮稱號。她說,這不僅是給予她個人的殊榮,更是對仙林街道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認可。
在孫金娣的帶領下,仙林街道黨工委從抓黨建責任制入手,創新網格化機制、優化黨組織設置,把轄區科學劃分為若干個一二三級網格,建立與網格劃分相一致的“1+3+n”黨組織架構,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街道社區黨員干部全部下到網格,實行網格“十聯”工作法,做到“人到格中去、事在網中辦、難在網中解、情在網中結”。這一“以網格化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創新舉措,多次獲得中央、省、市表彰,街道也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黨建引領“六化融合”社會治理創新的“仙林經驗”,連續11年實_為新時期城市版“楓橋經驗”,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等19個國家級榮譽稱號。
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觀后感精選篇3
攻堅克難,在于不拋棄、不放棄。風雨彩虹,又見鏗鏘玫瑰。
4月,在東京奧運會亞洲區預選賽附加賽中國女足對陣韓國女足第二回合的比賽中,中國女足落后兩球,身披7號球衣的王霜挺身而出,憑借加時賽中的進球奮力將中國女足帶入東京奧運賽場。“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即使是跑,也能把她們沖垮。”賽后,王霜擲地有聲的話語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王霜作為中國女足核心球員征戰女足亞洲杯。決賽中,她帶傷首發,與隊友一起展現出敢打敢拼、永不言棄的精神,最終以3比2逆轉韓國女足,時隔16年再次站上亞洲之巔。
每一份榮譽、每一個高光瞬間背后,是女足7號王霜二十年如一日的堅持,是她傾其所有付出的血和汗。因家庭原因,她從小與姨媽一家生活在一起,這教會她獨立。7歲接觸足球,因當時武漢沒有少兒女足球隊,她便與一幫同齡甚至大一點的男孩子一起訓練。訓練場上,王霜沒有因自己是女孩而示弱,反而比一幫男孩跑得更快,拼得更兇,即便是受傷也絕不會喊疼、哭泣。
漸漸地,獨立和堅持的王霜展現出超越同齡人的足球天賦。12歲入選國少隊,15歲進入國青隊,17歲進入國家隊,20歲初次征戰世界杯,23歲榮膺亞洲足球小姐,25歲幫助武漢女足登頂女超聯賽冠軍,27歲幫助中國女足奪得亞洲杯冠軍并第四次獲得中國女子金球獎……回首過往每一個精彩瞬間,王霜都記憶猶新,“小時候養成獨立和堅持的性格,幫助我在足球生涯至今的二十年里,勇往直前,不曾退縮。”
責任與擔當 成就“小王”
閃光燈下的中國女足7號,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一位致力于公益事業的“小王”。
從孤單童年走出來的王霜,比任何人都懂得,唯有愛才能驅散心中陰霾,所以她時刻懷著一顆滾燙的心,給予他人力所能及的支持與關愛。
,新冠疫情襲擊武漢,王霜捐出其在法甲巴黎圣日耳曼俱樂部留洋所得的60萬元全部收入,用于支持家鄉抗疫。在此期間,王霜與其表哥曹國棟在樓頂天臺練球的視頻刷爆網絡,激勵著所有人積極勇敢面對眼前的一切。
1月20日,女足亞洲杯小組賽賽場上,王霜進球后的一個“比心”動作,倍受外界關注。次日,王霜向外界透露了背后的暖心故事:“昨天進球后的‘比心’,我是送給一群‘追風女孩’!上個月,我去了云南石林縣的一所‘追風小學’,和她們一起踢球聊天,那天我們約定,如果我在亞洲杯上進球,就要為她們‘比心’!我可是信守承諾的小王!”王霜作為女足代表參與“追風計劃”,她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可以號召更多人關注鄉村校園女足,讓“追風女孩”在球場上享受足球帶來的快樂。
此外,王霜個人還發起了“七號球場”——鄉村校園女足支持公益項目,截至目前已經通過中國婦女基金會支持了12所鄉村校園女足。
同樣是,王霜又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授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體育與發展使者”。5月,王霜在湖北,首次以個人名義設立“薪火少年”獎金,用于獎勵我省基層優秀的足球運動員、教練和運動隊,開始“霜計劃”在湖北起步的第一個動作。
用堅定信仰詮釋初心,用實際行動擔當使命,“最美巾幗奮斗者”們譜寫了“巾幗心向黨 奮進新征程”的壯麗華章。“我期待著在今年的世界杯、亞運會、奧運會預選賽賽場上,展現自我風采,讓更多人看到中國女足,看到中國力量,見證中國崛起。”王霜說。
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觀后感精選篇4
她常說:街道的工作是“骨頭頂著皮”,來不得半點虛假、半點拖沓!作為一名街道干部,唯有真抓實干,才能贏得老百姓的信任!話是這么說,她也是這樣帶頭做的。她把學習教育融入基層治理,服務群眾中心工作中,大力推動街道科室優化重組,成立10個“功能型”服務辦公室,與1個社區捆綁,負責1個一級網格。
在她帶領下,所有街道社區黨員干部全部身穿“黃馬甲”、佩戴黨員標識,每天巡查網格,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連續7年常態化開展“進萬家門、訪萬家情,送萬家暖、連萬家心”的“四萬走訪”活動,今年結合大走訪大落實,走遍轄區所有駐街單位和居民家庭,建立“一戶一檔”,動態掌握需求,跟蹤提供服務,差別化幫助解決為老為小、助殘助困、招工就業等方面7300多個難題。堅持打開大門,把每一名黨員干部的姓名、照片、聯系方式、服務承諾等,統一制作成公示牌,在所在網格內的駐街單位、小區樓棟上墻,接受監督。選聘退休黨員居民志愿者組建“盯得緊”督導考核隊,每天到網格逐個“找茬”,每周參加社區工作周小結會議,經常性列席街道工委會議,提出問題,督促整改。評選表彰網格“最美十大員”、仙林“最美的人”、網格“特別貢獻單位”,已獎勵3750名黨員群眾、310個駐街單位。現在,每年的1月3號和7月1號,街道都召開上千人規模的黨員群眾大會,街道報告工作、作出承諾,黨員群眾自編自演紅色節目,現場洋溢著“其樂融融一家親”的氛圍。
最美巾幗奮斗者事跡觀后感精選篇5
陳雨佳辭去寧安市高中體育教師職務,回到家鄉扎根農村,成為一名“新農人”。憑著一份專注農業發展的執著,一片熱愛家鄉的赤誠,她扎根鄉村深耕黑土地,以讓國人吃上一碗營養健康的好米飯為初心,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代“新農人”的責任與使命。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官地村農民,陳雨佳一直覺得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石板米產業一樣也能做成一番事業,龍江農人這個選擇和使命值得為之奮斗終身。“石板田就是黑土地中的大熊貓,我們得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好它。”陳雨佳從研究水稻種植的第一課開始補起,幾年的時間成為當地大米專業合作社的領頭雁。
為了打出品牌,陳雨佳拿著質檢報告到處給人講,甚至背著電飯鍋參加展會現場煮飯請專家品鑒。如今,她們的合作社遠近聞名,已經吸引本村及周邊村民157人自愿入社,石板田有機水稻種植規模從最初50畝擴大到1800畝,吸納附近村屯6000多畝石板田加入綠色水稻訂單種植,畝產由原來500斤提高到800斤左右,畝收入從5000元左右提高到近10000元,拉動本村及周邊農民就業300余人。
近年來,陳雨佳帶領合作社大力推動當地土地流轉集約經營,依托東北農業大學水稻有機肥科研中心和國家粳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以建設國家級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為載體,整村推進石板大米綠色有機種植模式,引進優質晚熟品種,實施兩段式育秧,實施綠色食品水稻測土配方施肥,治地治水,嚴控污染。
“我的逐夢路恰是鄉村振興路,在我熱愛的黑土地,深耕稻海田間,于我而言是一件幸事,我愿乘風破浪,一路歡歌,一路精彩。”陳雨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