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巾幗英雄的事跡
你知道哪些新時代巾幗英雄的事跡?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要用到事跡的情況還是多的;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新時代巾幗英雄的事跡五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新時代巾幗英雄的事跡(篇1)
奮斗成就事業,拼搏打造精彩。新時代的壯美天地廣闊,奮斗女性,百花齊放,拼圖祖國美景。在地處我國西部邊陲的新疆烏恰縣吉根鄉,護邊員布茹瑪汗·毛勒朵用雙腳丈量祖國的邊境線。數十年來,她親手在帕米爾高原刻下10多萬塊“中國石”,她用默默奮斗揮毫愛國畫卷。家長口中的“秒回校長”,同行眼中的“種子校長”……每一個親切的稱呼,都如同一枚閃亮勛章,映照出上海市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的育人初心,她用一線奮斗揮毫教育畫卷;秉持這樣的信念,北京姑娘路生梅,扎根陜西榆林市佳縣人民醫院,一干就是50多年,她用基層奮斗揮毫人民健康畫卷。奮斗女性,奔騰向前,活躍在天南海北,祖國各地,她們用奮斗女性的最美剪影,讓我們的時代,讓我們的事業更加美好。
時代召喚巾幗英雄,奮斗成就女性夢想。
楊寧,這個“85后”大學生村官,放棄大城市就業機會,回到家鄉帶領鄉親們拔掉窮根,她把青春力量奉獻給了脫貧攻堅事業;“發展產業關鍵要‘接地氣’。”蘭州鑫源現代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建敏,帶領企業積極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她用拼搏奮斗揮毫鄉村振興畫卷。一個個美麗名字,閃閃發光;一個個奮斗故事,釋放溫馨。新時代的巾幗力量,更加氣勢澎湃;新征程的奮斗女性,更加瑰麗多姿。
2022年“最美巾幗奮斗者”定義新時代女性之美,這是新時代中國女性的榜樣和標桿,也是新征程路上中國婦女事業的繁榮昌盛的美麗見證,她們奮勇爭先、頑強拼搏,充分展現了新時代女性風采。未來可期,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上,我國的婦女事業必將取得新的更大的發展,創造出更加靚麗的業績。
新時代巾幗英雄的事跡(篇2)
在“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中央宣傳部、全國婦聯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2022年“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時代楷模、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校長吳蓉瑾入選2022年“最美巾幗奮斗者”。
大力提倡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國率先提出“云課堂”這一教學模式的吳蓉瑾,被學生、家長親切稱為“云朵媽媽”。
給女教師“愛的休假單”
“三八”婦女節來臨,黃浦區盧灣一中心的女教師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愛的休假單”。這是校長吳蓉瑾對于彈性休假制的一項新嘗試。
本市中小學推出課后看護服務后,學生們的體驗更豐富了、家長的負擔減輕了,但老師們的任務卻也更繁重了。
小學教師以女性為主,她們除了在職場上兢兢業業,同樣也面臨著照顧家庭的壓力。比如盧灣一中心小學百余名教職員工中,就有超過九成是女性。
吳蓉瑾帶領著同事們,開始探索彈性休假制,而今年“三八”婦女節的這張半天休假單,就是她們的第一次嘗試,老師們可以在安排好課務的情況下,休假半天。
這雖然是一張小小的紙條,卻飽含了如云朵般溫柔的理解和關愛。
用智慧校園呵護學生成長
上周,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典型案例,盧灣一中心小學《基于五育并舉的學生數字畫像》榜上有名。
吳蓉瑾被稱為“云朵媽媽”,不僅僅因為她喜愛云朵的高遠純潔,更因為她大力提倡課堂教學與信息化深度融合,在全國率先提出“云課堂”這一教學模式。
十余年里,她帶領師生積極投身于“云課堂”的探索實踐,她探索的智慧課堂,打破了傳統“教室”概念,隨時、隨地、隨需助力因材施教,教師可以通過信息系統,了解每個學生的課堂進度、學習習慣等,用數據讀懂學生的成長規律,并以此為依據提供個性化指導。吳蓉瑾還牽頭開發了多個“云系列”產品,“云手表”“云廚房”“云劇場”“云隨行”等均申報了專利。
語文老師出身的吳蓉瑾,花大量時間學習技術的迭代更新,研究怎樣通過信息技術來提高課堂效率。盧灣一中心小學放學后的會議室經常燈火通明,吳蓉瑾帶領著IT團隊、學科教師們,對白天采集的課堂數據進行研究討論,齊心協力,通過信息技術呵護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上海市中小學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綜合評價結果顯示,在保持學業水平領先的同時,學生學習興趣指數持續上揚,學業負擔指數持續下降,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學作用顯著。目前,學校二年級以上學生都已具備簡單的編程能力,在國家級信息科技相關競賽中共獲獎30個。
三年時間打造郊區好學校
作為教育部信息化資源庫專家,吳蓉瑾擔任校長工作坊主持與培訓任務,多次到青海、貴州、陜西、四川、重慶、云南等省教育薄弱地區,積極為當地教師開展培訓,并為萬名校長提供在線學習。青海、陜西、貴州等地的250多所學校學習和借鑒了黃浦區盧灣一中心小學的教育教學模式。她牽頭承擔了上海市松江區、奉賢區2所市郊學校8年的委托管理任務,以及四川省都江堰市天馬山中心小學的重建和支援工作,受助學校教學質量進步明顯,學生學業成績均由區內、縣內末端變為名列前茅。
作為特級校長,她受組織派遣流動到嘉定區盧灣一中心實驗小學擔任校長。
家長雋瀟然爸爸回憶,學校剛開辦時,看到一群剛剛畢業的青年教師,再看看自己零基礎入學的女兒,充滿了擔憂。但經過這幾年在學校中的成長,女兒成了一個成績優異、自信樂觀的學生,身邊的朋友也都希望把孩子送到盧一實小,“學校開設棒壘球、功夫扇、木藝課、軍事歷史、電子射擊、足球、羽毛球等70多門興趣課程。我從來沒有想到過,孩子們可以享受那么多課程;而且看到新聞里不少教師都獲得了教學評比、骨干教師的獎項,特別欣慰!”
該校年輕教師譚珂更是深有感觸,吳蓉瑾將“愛的教育”滲透到學校各項工作,采用“剛柔并濟”的情感管理,致力打造一支重師德、樂學習、勤實踐、善合作的教師隊伍。吳校長不僅上示范課,把自身的經驗分享給老師們,還會為大家搭建專業成長的平臺,她邀請老校長解讀教育類文件,請來各方面專家給老師們作培訓。為了促進新教師快速成長,加強優質資源輸送,吳校長還邀請黃浦盧一各學科老教師到嘉定盧一開展“每周一研”活動,還來了“三三制備課”“教學五環節”等成熟經驗,并首創“輔導員中心組”工作,鼓勵輔導員們積極商討學校發展、班級管理中遇到的問題,不僅提升輔導員的業務能力,更是將這份愛的暖流傳遞到學校的每一個角落。
科學的管理方式打造了一批優秀教師,近3年,有區骨干教師4人,區園丁獎2人,鎮骨干教師5人,鎮優秀教師8人,教師的研究生學歷占比達到51.14%,嘉定盧一實小真正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這位扎根基礎教育27年的人民教師,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全國優秀中隊輔導員,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等榮譽。
但吳蓉瑾對榮譽其實看得很淡,她最喜歡孩子們給她取的“云朵校長”這個昵稱。她常說,云朵高高飄在天上,望得很遠,像她一直自勉的高遠志向,而云朵又是軟軟的,像溫暖而柔軟的內心,陪伴著一屆又一屆孩子們成長。
新時代巾幗英雄的事跡(篇3)
李桓英的簡單澄澈,不僅體現在超越功利計算的選擇上,還體現在她“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恒定追求上,這一件事,就是麻風病防治事業。
剛回國時,外國專家局把她分配到中央皮炎所,因此契機,她逐漸走上麻風病防治之路。1970年,她在江蘇第一次接觸到了麻風病人,病人鼻塌眼盲的慘狀深深刺痛了她,她開始產生了攻克麻風病的想法。她的這一想法,遇到了最好的機遇——在下大力度消滅和控制流行病的新中國,有一些社會性因素造成的疾病第一次真正被控制住,甚至基本消失,有這些病種的防治經驗在先,像麻風病這樣的世界性難題,在中國,不是不可以攻克的!
1978年底,李桓英調入剛成立的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正式確立了麻風病防治的科研道路。在參加“WHO麻風治療和免疫科學工作”會議上,李桓英與世界同行們首次認識了“短程聯合化療”的概念,并得知世衛組織每年都有向申請國家提供援助的計劃。她回國后立即提醒相關部門申請該項目,并把該療法引入國內,積極著手麻防試點研究。
在頭緒繁多的工作中,她敏銳地找到了建立現場研究場所的突破性入口。于是,她選擇了云南,那里曾經是接納她學習的抗戰大后方,現在,這里正是麻風病猖獗的地方。在云南西雙版納景洪縣和勐臘縣,有數個由麻風病人匯聚而成的自然村寨,這些村寨被世人稱為“麻風村”。這些多數人不敢去的地方,正是醫務工作者的主戰場。世衛組織提供的藥物和治療方案還在探索階段,從世界范圍來講,中國的麻風防治工作,是先遣部隊打響的第一戰。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桓英帶領著工作小組,進入千山萬壑的大小村寨,一頭扎下去,一干就是十多年。剛開展工作時,這些病人因為多年被社會厭棄,自己都不再愛惜自己。沒想到突然來了一位“大摩雅”(傣語中的“醫生”),不但不穿隔離服,還跟病人拉手、擁抱,隨時脫下他們的鞋子,檢查是否有石子硌腳。這些對病人極富耐心的接觸和安撫,使他們開始信任這位醫生,并燃起了重生的渴望。在勐臘縣試點,為了實驗的規范性以及日后復查追蹤,李桓英嚴格要求實驗人員,進行細致的客觀檢測和記錄。一份47例病人的病案,嚴格記錄了每天每次的服藥情況,持續了整整27個月。每一位后期來到這里的工作人員,都被如此細致完整的病案記錄震撼和感動。這期間,因為發生過不良藥物反應,導致很多病人質疑而棄藥。李桓英就住在病人家里,一遍遍地講解、耐心勸導他們繼續服藥,終于在3個月后,病人的皮損面消減,恢復正常。經過艱苦努力,這一試點的效果,完全達到了世衛組織的試驗預期目標。李桓英又跑遍各級皮防站,把在試點成功的方案親自教授給防治人員。10年過后的監測結果表明,李桓英主持的該治療方案,麻風病復發率僅僅為0.03%,遠遠低于世衛組織訂立的1%的標準。在現場防治同時,她在國際國內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很多數據翔實的指導性論文,她的療法被世衛組織在多國推廣,醫治了世界上很多病人。
再進一步,要想弄清麻風病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必須通過基因分型研究麻風菌傳染源和傳播鏈,因此,李桓英又開始進入分子生物學領域研究麻風菌,她的夢想是實現一個沒有麻風病的世界。李桓英總結自己的一生,只用了最簡單的一句話:長期以來堅持從事麻風病的防治工作。而支撐她的,是一種樸素簡單、始終如一的恒久初心。
新時代巾幗英雄的事跡(篇4)
為深入學習貫徹_____,認真落實______關于婦女和婦女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團結動員廣大婦女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在“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中央宣傳部、全國婦聯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2022年“最美巾幗奮斗者”先進事跡。
布茹瑪汗·毛勒朵、李桓英、尹建敏、關欣、胡海嵐、盧宇彤、路生梅、楊寧、甘公榮、吳蓉瑾10位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光榮入選2022年“最美巾幗奮斗者”。她們深入踐行_____,對黨忠誠、信念堅定、求真務實,立足平凡崗位,取得了不平凡的業績。她們有的50余年如一日巡邊護邊守衛國家領土,有的長期奔波邊遠山區護佑人民健康,有的在高水平科技前沿陣地勇攀高峰,有的在鄉村振興中積極作為,有的傳承優良家風繼續紅色血脈,有的堅守三尺講臺潛心立德樹人……她們都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用“干一行愛一行”的執著,成就“鉆一行精一行”的精彩,充分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婦女在黨的領導下,開拓進取、勇毅前行的昂揚風貌。
發布活動采用視頻展示、人物訪談、云連線等形式,從不同側面講述了她們的先進事跡和工作生活感悟。中央宣傳部、全國婦聯負責同志為她們頒發“最美巾幗奮斗者”證書。
新時代巾幗英雄的事跡(篇5)
甘公榮,1958年出生,江西蓮花縣人,1974年7月參加工作,199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工商銀行系統“十佳儲蓄員”、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江西省三八紅旗手、萍鄉市十大杰出青年等一系列稱號。現擔任江西省婦聯兼職副主席、萍鄉市蓮花縣龔全珍志愿者協會顧問等。
甘公榮是“將軍農民”甘祖昌和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老人的三女兒。作為名門之后,甘公榮繼承家門的紅色基因,秉持著父輩“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家訓,在紅色精神傳承的道路上從未停歇。
1974年,16歲的甘公榮初中畢業,因父親甘祖昌堅持要把上學的機會讓給更貧苦的孩子,于是滿腹委屈的甘公榮回家當起了農民。
在甘祖昌的言傳身教下,她很快成了干農活的一把好手。1978年,國家落實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政策,甘公榮被分配到縣電影隊做電影放映員。此后3年,她跟隨放映隊跋山涉水、走村入戶,放映電影上千場。
1981年,甘公榮調入工商銀行蓮花縣支行,在當儲蓄員的16年間,她經手的錢多達幾億元,沒有出過絲毫差錯,而且還攬儲了上千萬元,是其他儲蓄員平均水平的3倍。
甘公榮說,她的工作是屬于國家分配,所以她很珍惜國家給予的這次工作機會。工作崗位上的甘公榮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她始終把父親的箴言當作自己的工作準則:“七十二行,行行都需要人做,只要認真地去做,無論干哪一行都能出人才。”直到退休,甘公榮也沒有忘記父親的話,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的她用實際行動回應了父親的期待。
工作幾十年,甘公榮以自己的初心和父輩留下來的精神財富踐行著承諾,以自己飽滿的熱情、扎實的作風、認真的`態度,不但贏得了同事和周圍群眾的好評,更無愧于所獲的榮譽。她把平凡的崗位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不斷地為之奮斗。
退休后的甘公榮受到井岡山干部學院的邀請,定期為學員宣講甘祖昌將軍和龔老的先進事跡,弘揚他們一心為公、無私奉獻的精神。在課后,甘公榮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志愿服務工作上。
1999年,甘公榮得知湖上中學學生李建平因家境困難面臨輟學,便主動和他結成幫扶對子,每月資助李建平,一直到他考上大學。2011年11月,蓮花縣琴亭鎮建立了龔全珍工作室管理服務網絡,下設6支便民服務隊伍,甘公榮____志愿者服務隊并擔當隊長一職。
2013年,龔全珍發起建立了“愛心救助基金會”,甘公榮負責基金的管理。她聯通整合了多方社會資源,推動有關組織和社會人士通過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奉獻愛心。現在,該基金會已為眾多困難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雖已是花甲之年,甘公榮依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做著幫助別人的事情。她說:“爸爸媽媽說‘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是我家的家風家教,也是傳家寶,我這樣做,還要把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傳給我的兒子、孫子,現在他們一有空我就要帶他們到鄉下去走訪,讓他們看一看別人的生活,了解別人的困難。這樣,當我老得動不了的時候,志愿服務的事業還有人能繼續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