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先進個人事跡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事跡材料吧,根據范圍的不同,事跡材料可分為集體事跡材料和個人事跡材料。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抗擊疫情先進個人事跡,希望大家喜歡!
抗擊疫情先進個人事跡精選篇1
“我身后都是老百姓,我要守護我必須要守護的人。”這是江西省安義縣新民鄉向家坪社區黨支部書記何致忠在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中經常掛在嘴邊、愿意跟人分享的話。這句簡單而樸素的話道出了他作為黨員的初心和使命,顯現了他在危難時刻和急難險重面前的責任和擔當。何致忠作為千千萬萬抗擊疫情黨員干部當中的一員,他在抗疫路上的點點滴滴,可以從“一日三餐”中窺探出奧秘。
一個饅頭,一碗稀飯,是他抗疫路上的“必需品”。疫情發生以來,他一直選擇了吃住在社區,他一天的早餐就是一個饅頭加一碗稀飯,十分簡單。快速吃完早餐后,他就前往社區內為居民張貼宣傳單,仔細核對湖北入贛返鄉人員的信息、收集返鄉人員的體溫記錄。由于他只有一只手臂,當鄉里領導考慮到他身體情況,想把他安排到二線去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時,何致忠堅定地說道:“如今疫情形勢如此嚴峻,盡管我身體殘疾,但作為一名黨員干部,我必須義不容辭地奮戰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這是我的責任和義務。”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雖然疫情防控工作很累很苦,但他從未因這點累而抱怨,因為他的心里已經扎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信仰、對社區居民愛大于天的感情。他的奉獻付出只是廣大黨員干部在疫情一線的一個縮影,正是這些黨員干部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讓黨員本色在戰役火線越擦越亮,讓黨徽底色在疫情防控一線熠熠生輝!
一碗蛋炒飯,一勺豆腐湯,是抗疫路上的“營養品”。上午排查工作忙完后,他就匆匆忙忙到家給自己做了個蛋炒飯,又做了豆腐湯。他常說,這個搭配是最有營養,最養生的。吃完午飯,他又做起了“配送員”。“何書記,給我帶點幾斤肉,回來給你錢”“何老板,給我帶條魚回來”……“收到,晚上我就給你買過來,明天給你們送過去”,他答應道。每天下午4點去買菜,5點左右去送菜,晚上還要守夜班,有時候睡眠不足4—5個小時,可他依然樂此不彼。他說,“以前服務大家總覺得累、覺得苦,但現在覺得很快樂、很開心、很光榮。”社區居民都說:“我們書記雖然是獨臂,但是他是我們的主心骨,有他沖在前面,我們就有信心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干部在疫情一線詮釋了入黨時的錚錚誓言,用行動撐起了戰勝病魔的全民信心。
一碗泡面,一根火腿腸,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忙到晚上8點,才把社區群眾需要的東西給準備好。又想起了要對返漢人員進行測量體溫,又急忙跑去了給他們測量體溫并記錄。雖然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戴口罩、測體溫、勸返群眾”,要經過無數次的反復的核查,但他從不馬虎,堅持做到一絲不茍。忙碌完,在晚上一碗泡面加一根火腿腸就是“美味”,就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對他來說最幸福的就是在帳篷里和親人視頻對話,在街道社區為居民采購就是日常……親人朋友常叫他多休息,他卻說道:“疫情當前,我必須沖在一線,報答國家一直以來對我的關懷。”人們常說,這世界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在這場只許勝利的戰役中,哪里有疫情、險情,哪里最困難、最艱苦,哪里就有黨員干部的身影。他們默默堅守最前線,用實際行動踐行“守初心、擔使命、戰疫情、保平安”的神圣職責!
抗擊疫情先進個人事跡精選篇2
中部戰區總醫院,從一開始就投入戰斗、始終堅守一線,同時還派出醫療隊支援地方抗疫。他們與武漢這座城市血脈相連,當新冠疫情疫情突然而至,他們挺身而出,成為護佑人民生命健康的“護衛師”。
疫情發生后,以江曉靜為代表的醫院專家組建議,馬上啟動《呼吸道傳染病防控方案》。醫院黨委高度重視,專題召開分析會,認真研判形勢,形成共識,全力抗擊疫情。
1月21日,第一批40人醫療隊,緊急馳援武漢市肺科醫院。當醫療隊到達肺科醫院時,面臨的是床位不夠、患者眾多。
卸下物資設備,全體隊員集體上陣,將普通病房用36個小時改造成ICU。醫護人員想盡辦法,能加一張床就加一張床,能多收一個病人就多收一個病人。在最緊張的時候,4個護理小組要負責5個護理單元,但在嚴峻疫情面前,沒有一個人退縮。
疫情當前,中部戰區總醫院主動向武漢市衛健委申請成為定點收治醫院,全院人員自發請戰,一頁頁摁滿紅手印的請戰書、一聲聲鏗鏘有力的誓言,成為最動人的顏色和聲音。兩天后,7個病區全部交付,可以投入使用。
一名懷孕34周的新冠疫情危重患者經多次轉院,被送到中部戰區總醫院。專家反復會診,婦產科主任王晶主動請纓,各種預案和應急措施全部準備到位,經過兩個小時的緊張手術,一聲清脆的啼哭聲緩解了外面專家們的緊張情緒。令人欣喜的是,孩子沒有被感染。
為了打贏這場特殊的戰役,醫院發動全院力量,積極投入戰斗。
全院共有6個食堂、30余名廚師,每天要準備兩萬份盒飯。做好的盒飯要區分不同點位打包分裝,病號飯要送到病房,醫護人員的飯要送到工作崗位和外住的賓館,既要有營養,又要求保溫,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送下來,有時累得自己連飯都不想吃。但是,參加服務保障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從來沒有抱怨過,他們說:“一線的醫護人員都是我們的親人和同事,我們為他們做點事,一切都值得。”
一線科室的保潔員吃住在科里,不嫌臟、不嫌累、不怕危險,一個人干著幾個人的活。保潔員朱愛紅因為公共交通全部停運,提著個人的一大包生活物品,凌晨5點從家里出發,步行3個小時,回到科室要求上班,她說:“我把被褥和生活用品都背來了,你們救病人,我照顧你們,直到疫情結束。”
抗擊疫情先進個人事跡精選篇3
“40床患者呼吸微弱……”
晚7時許,武漢火神山醫院感染七科一病區護理組長高銳正在查看患者情況準備交班,突然發現有一名患者呼吸微弱、口唇發紫,立即通過對講機呼叫值班醫生。
“緊急加推一組呼吸興奮劑!”
收到醫囑,高銳抓緊配藥準備靜脈注射。不一會兒,高銳已忙得汗流浹背,護目鏡里有霧氣,透視效果較差。戴著3層手套,看不清,能不能一針扎準?
高銳遲疑了幾秒后,堅定了信心,完全按照“微光輸液”考核標準進行“實戰操作”,一針到位!隨著呼吸興奮劑緩緩推進靜脈血管,患者的呼吸緩慢提速。隨后,高銳又擠壓患者胸廓10多分鐘,患者才恢復了自主呼吸。
高銳在急診醫學科工作了10多年。_年她參加聯保部隊護理技能大比武,勇奪3項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救護冠軍”!“只有平時技能練得過硬,遇到特殊情況才不慌神兒!”這正是高銳請戰參加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的底氣所在。
入駐火神山醫院沒幾天,感染七科一病區39床就收治了一名危重癥患者,心率快、血壓低、血氧飽和度低,經過醫生用藥、加強鎮靜補液等措施,患者的生命體征終于有了改善。高銳剛接班,就發現患者血氧飽和度突然下降、呼吸急促、口唇發紫,心電監護儀上出現室顫波形。高銳一邊呼叫:“快拿抱球準備通氣”,一邊準備除顫。高銳熟練地開機、定位、選擇除顫模式……所有的動作一氣呵成。幾秒鐘后,監護儀上顯示出了正常心率。
病區曾收治了一名85歲高齡的女性患者。她不便自行吞食,也不愿選擇留置胃管。為了讓患者盡快服用降溫藥,高銳將藥片碾碎溶解,小心翼翼地抽入注射器管內,一邊安慰患者一邊給患者喂藥。如果病人咳嗽噴出飛沫,高銳極易被感染。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高銳成功化解了這一難題。1小時后患者的體溫降到了38.5度,心率漸漸正常了,血氧飽和度也升高了。
病區遇到重癥、危重癥患者或是情緒波動大的患者,高銳總是沖鋒在前。這名“救護冠軍”,在戰疫實戰中頻頻顯身手。
抗擊疫情先進個人事跡精選篇4
3月7日下午,山東省援助湖北護理專業醫療隊護士長唐曉培在武漢市東西湖方艙醫院揮手送別最后一批病人。隨著這家方艙醫院休艙,唐曉培和同事們開始原地休整待命。
從2月初接到支援方艙醫院的命令起,39歲的唐曉培在東西湖方艙醫院整整工作了一個月。
“每天都得繃著一根弦。”雖然唐曉培在急診科和ICU工作多年,但方艙醫院的工作環境還是第一次碰到。“我們一個護士得照顧五六十個病人,測體溫、發餐食、發藥品,還得談心,6小時的工作時間里就是不斷走,不斷說。”唐曉培說,“說實話,方艙醫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心理疏導,讓病人有安全感。”
病人剛住進來,情緒都不太穩定,她是護士長,很多病人就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找她解決。唐曉培還記得有一家人,丈夫在定點醫院治療,妻子在方艙醫院,孩子在社區隔離點,音訊不通。“我也是孩子的媽媽,一聽情況,心都軟了。”唐曉培說。她趕緊聯系了艙外的指揮部,輾轉聯系上了孩子。聽到孩子的聲音,病人心里就踏實了。
這些事情雖小,但唐曉培覺得很重要。“病人如果覺得你確實是真心幫他們解決問題,心情就會平靜,會配合治療。”她還記得一開始進艙的時候,溫度低,一些病人提出要買秋衣秋褲,唐曉培和同事們就把自己帶來的秋衣秋褲和保暖用品送給了他們。
她們的付出,病人們看在眼里,也記在心里。有一次,唐曉培忙著工作,沒意識到防護服的領子開了,露了脖子。一位病人立馬提醒她趕緊去加戴一個口罩,他還特意去拿了一個牛奶盒子上的塑料提手,讓唐曉培扣在后腦勺上,這樣可以把口罩掛在防護服外邊。
“當時他對我說,如果你們被感染了,我們會很難受的。”這句關心的話讓唐曉培特別感動。
出艙時,很多病人依依不舍。一名大媽動情地對唐曉培說:姑娘,我看不到你的臉,讓我好好看看你的眼睛。更多的病人會為醫護人員寫下祝福,醫療隊隊員們把心愿卡細心地貼在墻上,做成一株“許愿樹”。
“我們進來的時候有個心愿,就是盡快讓方艙醫院關門!”唐曉培說,“現在方艙休艙,我如愿了。”
抗擊疫情先進個人事跡精選篇5
武漢的一家酒店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這是來自于一位淳樸的農民,他帶來的是新鮮的大白菜,據悉這位師傅姓秦,在收到他的禮物時工作人員打算給他報酬時,他連連說不用,因為他聽說從上海北京等地來的醫療隊在這家酒店,想給醫療隊做一點貢獻,這些菜雖然不多,但是都是新鮮的。
感謝有你,你的“支援”,是醫護人員抗擊疫情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