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先進事跡材料
科研工作者先進事跡材料怎么寫?科研工作者先進事跡材料格式是怎么樣的?科研工作者先進事跡材料擬寫時需要注意什么?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研工作者先進事跡材料(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研工作者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1)
人物介紹
楊__,中鋼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主管,高級工程師,曾獲__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入選__省“萬人計劃”候選人、南太湖特支計劃、湖州市1112人才工程培養人選。現任中國核學會核石墨及碳材料測試與應用分會常務理事、秘書長,中國新材料測試評價聯盟會員,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會員,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STM)會員。
楊__,一名85后的小伙,生活中的他是一個陽光帥氣的大男孩,工作中的他一絲不茍、沉著專注,身邊的人常用“年輕有為、謙遜有禮”來形容他。就是這位彬彬有禮的85后小伙,曾榮獲__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湖州市閃光言行之星、湖州市工人先鋒號、長興縣十佳科技工作者等榮譽。入選__省“萬人計劃”候選人、南太湖特支計劃、湖州市1112人才工程培養人選。現任中國核學會核石墨及碳材料測試與應用分會常務理事、秘書長,全國鋼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炭素材料分技術委員會委員、全國無機非金屬礦產品及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人造石墨分技術委員會委員、美國材料試驗協會(ASTM)會員、中國核能材料產業發展聯盟會員、中國新材料測試評價聯盟會員、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會員。
2010年從__大學物理系碩士畢業的他,進入中鋼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這一干就是10多個年頭。
實踐出真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楊__深知科技成果轉化是科學技術成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環節,它對提高企業競爭力,發展國民經濟和增強綜合國力有著重要的意義,要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起來,在持之以恒的知識更新、實踐鍛煉中練就過硬的真本領。
大學剛畢業的他在中鋼擔任技術員一職,在板房搭建的實驗室一干就是十年,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克服夏天酷暑、漏雨,冬天寒冷、干燥等不利實驗條件,在企業經營困難停產、限產期間,更是無私奉獻,堅守一線崗位,保障核石墨等有關研發工作得以持續。
十年間,他發表期刊/會議論文18篇,授權專利21項(其中發明專利9項),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級課題5項、國家/行業標準項目15項、國內外橫向合作項目7項,參與開發的產品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
勇擔時代使命,凝聚報國力量
“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對于楊__而言,這份精神就是科學家精神。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同時又是一名共產黨員,楊__始終秉持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后學的育人精神,積極投身核石墨及半導體用超高純石墨國產化開發工作。
他牽頭建立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核石墨及先進碳材料檢測實驗室,配備進口精密儀器80余臺套。基于該平臺的建立,中鋼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國內唯一企業代表受邀加入美國材料測試與試驗協會(ASTM)組織成員單位,并掛靠設立了中國核學會核石墨測試與應用分會(國家二級學會)。作為平臺負責人,他先后主持建設了省級院士工作站、省級博士后工作站、省級企業研究院等創新工作平臺。這些平臺的建立,是企業科技創新工作的核心載體,是開展基礎應用研究的必備條件,將為企業、地方乃至行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深度融合作出貢獻。
十年磨一劍,出鞘必鋒芒
楊__以核心成員身份參與解決國家核石墨及半導體用超高純石墨“卡脖子”關鍵技術,保障產業鏈安全可控。在核石墨國產化工作中,他先后承擔并完成國家核電重大專項“高溫氣冷堆堆內構件用核級石墨國產化輻照篩選”課題,成果先后通過中國核能行業協會鑒定、中核能源與清華大學核研院聯合評審以及國家能源局的驗收,結論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輻照測試方案為國際領先水平。作為技術負責人,他承擔__省重點研發計劃擇優委托項目“高溫氣冷堆用核石墨國產化輻照蠕變技術研究”。根據國家核電有關政策規劃,近期市場規模達數十億元。
楊__帶領團隊,積極投身第三代半導體材料SiC單晶合成原料用超高純石墨開發。開發出的產品經國際知名檢測機構檢測,技術指標水平及質量穩定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現已批量應用于該行業國內頭部企業。
正是他這種十年磨一劍的付出與堅守,才取得了核石墨國產化的豐碩成果,有效推動行業轉型升級,解決了核石墨及半導體用超高純石墨“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實現國產化替代,保障了產業鏈安全、可控。
科研工作者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2)
小劉,男,漢族,九三學社社員,湖南省漢壽縣人,1968年2月出生,1991年7月畢業于湖南農學院畜牧水產系淡水漁業專業,并獲農學學士學位,20__年6月獲湖南農業大學推廣碩士。1991年7月分配到常德市水產良種場工作,1996年10月晉升為水產工程師,1998年5月任常德市水產良種場副場長,20__年8月至20__年3月任湖南洞庭水殖公司營銷公司市場部經理。20__年5月抽調到常德市畜牧水產局負責水產科的全面工作,20__年10月晉升為水產高級工程師,20__年11月通過全省統一考試考核,被錄用為市畜牧水產局公務員,主持水產漁政科工作,20__年4月任水產科科長,20__年4月任常德市畜牧水產局總工程師。
該同志自參加工作以來,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擁護黨的領導,熱愛祖國,按時參加政治理論學習,認真學習、“”重要思想,落實,自覺加強自身修養。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事業心和創新精神較強,有很強的業務能力、組織能力和良好的發展潛力,遵紀守法、愛崗敬業。
一、攻克難關,積極參與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
1992年—1993年,他和同事們一起研究出了解決魚池缺氧的新型魚藥——魚氧精,為漁民每畝增收200元。1993年—1995年研究出了復方抗菌藥物——抗菌靈、甲魚寶等新型魚藥,為廣大漁農解決了魚池缺氧和細菌性魚病的防治難點問題,每畝增收200元。特別是1996年以后,自始至終在生產第一線工作,主持市水產良種場的水面生產工作,1996年—1997年度,進行了四大家魚的人工繁殖,重點對青魚人工繁殖難點進行研究試驗,生產家魚水花2億尾,青魚水花200萬尾,創產值30萬元。1996年—1998年參與了名貴水產品種鱖魚繁養技術的研究試驗,承擔了該課題中的兩個子課題:鱖仔魚日糧及攝食習性實驗和鱖魚的疾病防治,他用鮮活魚蝦為餌料,多次投喂,反復試驗,探索研究解決了鱖魚繁養殖餌料來源問題。為該項目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生產鱖魚苗種20萬尾,池塘專養畝產達450kg以上,年創產值100萬元,向社會提供大規格魚種17.5萬尾,創社會產值500萬元。該項目在1998年通過省級專家鑒定,并獲得了常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為發展我市高效優質漁業提供了一個新的亮點。
1997年—1999年主持研究了鯪魚自然越冬和人工繁殖技術,獲得了成功,解決了肉食性名優水產品種的餌料來源問題。為加速我市名特水產品養殖,優化水產養殖結構,發展高效漁業攻克了一個難題。
1992年—1993年參與了牛蛙的養殖試驗;1994年—1995年主持了甲魚的養殖試驗;1996年—1997年參與了澳洲淡水龍蝦、巴西彩龜的養殖試驗;1997年—1998年主持芙蓉鯉的人工繁殖,工程鯽大規格苗種的養殖試驗;均獲得成功,取得了第一手詳細的養殖技術資料,積累了大量經驗。1998年—1999年主持了常德市畜牧水產局名特優繁養基地的生產技術工作,進行鱖魚、加州鱸、河蚌育珠的繁養殖工作。20__年—20__年,在洞庭水殖參與了河蟹的池塘養殖、大水面網攔養殖;長吻魚危大規格魚種的網箱養殖;中華鱘魚種網箱養殖技術的工作。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__年開展對水產健康養殖技術研究與推廣,通過近五年的研究與推廣,現已總結出了多個水產健康養殖模式,每年為漁民增收200元以上,其中草魚健康養殖模式已通過專家鑒定正在申報省、市科技進步獎。20__年開展甲魚產業生態養殖技術推廣與應用,現已取得明顯效果。
該同志組織開展了兩次大型珍珠產業研討會,完成了珍珠對外招商光碟的制作,積極向外推介我市珍珠。20__年他對珍珠養殖與環境保護,開展調研與科技攻關。20__年,超大珍珠養殖技術獲常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__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同時,20__年參加優質稻產業技術推廣,獲省農業豐收二等獎;研究推廣了水產病害綜合防治技術,20__年獲省農業豐收一等獎。為我市漁業生產的良性、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勤奮學習,注重調查研究與總結
在搞好生產工作的同時,特別注重了第一手資料的積累,不斷總結工作經驗,撰寫了40多篇調研文章、經驗材料和科研論文,如《池塘河蟹養殖技術總結》、《鯪魚自然越冬及人工繁殖技術》、《常德市珍珠產業發展的調查》、《常德市淡水珍珠技術進步與創新思路》、《長吻魚危網箱養殖大規格魚種的試驗》等,在公開刊物發表《鱖仔魚日糧及攝食習性的觀察試驗》、《鱖魚的疾病防治》、《中華鱘網箱養殖試驗》、《淺議漁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及發展對策》、《發展特色水產,壯大生態漁業》、《我市甲魚產業現狀與思考》等20多篇。其中《常德市珍珠產業化發展現狀與對策》獲20__年湖南省漁業經濟調研論文三等獎,《發展特色水產,壯大生態漁業》獲20__年省水產學會青年學術學會二等獎,《試論常德市淡水珍珠業的第三次創業》獲常德市第八屆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常德市珍珠產業發展的調查》、《常德市淡水珍珠技術進步與創新思路》獲常德市首屆科技論壇優秀論文。同時,針對當前的熱點問題,特別是在珍珠養殖與水域環境保護,漁業資源養護等方面積極開展調查,寫出大量的文字資料,如珍珠養殖與水域環境保護、漁業發展對策、治理農村水源的對策與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參考。
為了推廣養殖標準化生產,開展養殖標準規范的制訂,于20__年由省技術監督局發行了《淡水有核珍珠養殖技術規范》,20__年由省技術監督局發行了《馬頭山羊飼養管理技術規范》、《黃顙魚魚種養殖技術規范》、《細鱗斜頜鲴》,對規范水產養殖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科研工作者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3)
人物介紹
陳__,__大學2020級博士研究生,來自系統免疫學實驗室。2021年,他成為“微軟學者”獎學金獲得者。
陳__,__大學2020級博士研究生,來自系統免疫學實驗室。
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他成為“微軟學者”獎學金獲得者,亞太地區共有11人入選。
“微軟學者”獎學金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自1999年啟動的一項面向亞太地區計算機科學以及相關專業和交叉學科的優秀博士生的項目,該獎學金項目旨在發掘優秀、有潛力的低年級博士生,支持、鼓勵其更好地開展研究工作。452名歷年獎學金的獲得者中,已有多人成為學術界、工業界的中流砥柱。
陳__是__大學第一位摘得該獎學金的學生,也是少數非計算機專業背景的得獎人。
這名生命科學領域的90后,為何會獲得微軟的青睞?
“我希望利用計算生物學方法加深我們對體液免疫的理解,為疫苗研發提供新的思路,為免疫相關疾病治療提供新的靶點。”
答辯中陳__的這段陳述,讓人心動。
科普:陳__的“放大鏡”
計算生物學,是將計算思維和方法應用于生命科學研究的一門學科。它將數據分析、數學建模和計算機仿真等工具引入生物學領域,重塑了生物學研究的方式,并拓展了生物學領域。
體液免疫,則隸屬人體的適應性免疫系統,主要由B細胞介導,是機體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線。當B細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夠迅速活化增殖并分化為漿細胞,產生大量抗體,特異性地結合并清除抗原。
這個過程非常快速,一般僅耗時十幾天,在此期間,我們身體微觀層面B細胞的小世界里,也發生著如同達爾文進化論一般的“演變”。B細胞的這個“微型進化系統”,正是陳__所在實驗室重點攻關的方向之一。他們想要搞懂其中的機理——是什么胞內分子信號在驅動B細胞的正向篩選?
那計算機科學為何與之相關?陳__解釋:“在這樣研究過程中,計算生物學能夠從大量的、高復雜度的實驗數據中挖掘出隱藏的模式,形成假設,為進一步的實驗驗證提供指導。”
簡單理解,計算生物學能夠更好地幫我們進行生物相關的數據處理與篩選,就像一個“放大鏡”,讓我們在細枝末節上看清楚B細胞免疫演化的過程。
實踐:入學一年初戰告捷
陳__在本次微軟獎學金申請中提交的方向,并非“紙上談兵”。
2021年5月,在正式入學9個月后,他作為共同一作署名的研究文章“CoupledanalysisoftranscriptomeandBCRmutationsrevealsroleofOXPHOSinaffinitymaturation”發表于期刊NatureImmunology(__大學徐和平研究員和匹茲堡大學HarinderSingh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共同一作作者還有__大學博士生王琰和匹茲堡大學博士后GodhevKManakkatVijay)。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找到了B細胞進化過程中的“兩個一”:一條該過程中的關鍵通路——氧化磷酸化通路,一個“神奇”的小分子化合物——oltipraz。
陳__說:“依賴于包括雙光子成像等技術的進展,過去10年,在細胞層面,我們對B細胞‘進化’過程有了更多的認知,即了解了有哪些細胞參與這個過程;但在分子層面,也就是在基因方面,我們還知之甚少。如果想要知道哪些基因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首先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有效區分不同親和力B細胞的標記。”
借由主題模型方法為代表的計算分析的“眼睛”,陳__看到了一條關鍵通路:氧化磷酸化通路。通路,即一組基因通過相互作用行使特定的功能,可以理解為如同電路的一系列“觸發線路”,在“觸發”后能夠發揮功用。陳__他們發現,在高親和力的細胞中,氧化磷酸化通路的活性會更高(也就是基因表達更活躍)。
同時,他們找到了一個重要的小分子:oltipraz。這個小分子能夠增強氧化磷酸化通路的活性,使得機體更快產生高親和力的細胞。這也是科研領域第一個被報道具有促進B細胞的正向篩選和抗體親和力成熟功能的化學小分子。
“正常情況下,大家打了疫苗以后,就等待機體自己作應答。有的人可能會應答,有的人卻打完疫苗后也不會產生什么抗體——也就是說,完全取決于個體本身。那么,有了這樣的小分子后,我們就有可能可以人為干預這個過程,加速身體產生抗體。”
這些發現讓他們高度興奮。數月后,陳__的名字再次出現在了另一本重要期刊Immunity上——10月8日,__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徐和平課題組與何丹陽課題組在Immunity雜志在線發表題為“EarlydevelopingBcellsundergonegativeselectionbycentralnervoussystem-specificantigensinthemeninges”的研究論文,揭示了一條B淋巴細胞在腦膜中進行發育和陰性篩選的全新途徑——陳__再次成為文章的共一作者之一,而這項成果在同行中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目標:繼續瞄準免疫記憶
作為一個典型的“科研派”,陳__完全適應并享受著“__生活”:每天九點左右進入實驗室,孜孜不倦地樂在其中,直到晚上十點再告別。
入學短短一年多,就“初戰告捷”,陳__的“秘訣”是什么?
“沒有‘秘訣’!如果一定要說有,那就是我很早就想好了要走這條路!”
陳__是寧波人,本碩都就讀于浙江大學生物信息學,他很早就規劃好了自己未來的路:讀博。在與相關領域的幾位博導交流后,陳__發現在__大學這所“鄰居”學校里,藏著一位與他非常match的PI:生命科學學院博導徐和平。
徐和平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在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學研究中心以及哈佛-麻省理工Broad研究所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曾獲得美國白血病和淋巴瘤學會學者獎等多項榮譽和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等項目的支持。
“我發現徐老師對實驗室的構想、研究方向,跟我想的都比較吻合。他會結合計算生物學的手段來研究免疫學的課題。而我在博士階段想做一些數據分析與實驗驗證相結合的課題,徐老師非常支持我的想法。”陳__說。
而關于未來,這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思路清晰:“我希望通過博士這一階段的學習和訓練,能夠成長為一名獨立的、合格的scientist。對于研究的方向,目前主要聚焦于免疫記憶,探索B細胞在發育和親和力成熟后的命運決定機制。”
實際上,陳__的理想從未變過——遵循自己的興趣,不斷探索未知。
科研工作者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4)
王行環
“____疫情發生后,很多同胞的目光都落在雷神山上,充滿期待,我們也在同時間賽跑,與魔鬼較量,用雷神之矛決勝抗疫戰場,以精銳之師驅逐死神”,王行環說。
一開始,他帶領的“雷神山戰士”想效仿學習火神山醫院的管理和救治經驗。但建制不同、人員來源不同,他隨即轉變思路,創新性地提出“邊建設、邊培訓、邊治病、邊研究”的策略,用統一的醫療質量和安全標準救治更多患者。
雷神山醫院克服了條件艱苦、設施不夠完備、制度不夠周全、團隊來不及磨合等太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在極短時間內凝聚來自286家醫院3202名醫護人員、1000余名后勤保障志愿者,與13000名建設者一起迅速建成擁有32個病區、1500張床位的“重癥救治堡壘”,書寫了中國奇跡。
名患者整體病死率2.3%,重癥及危重癥患者病死率4.3%,這是雷神山醫院管理、后勤、感控、醫護各個層面共同努力的結果。除了高救治成功率,整個醫院零感染、安全生產零事故、環境零污染。
雷神山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等醫療機構在疫情中沖鋒陷陣,成為這場人民戰“疫”中的“定海神針”。讓王行環印象深刻的是,“大家不顧生命風險、不怕犧牲,自愿來到這里,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團結、國家危難時的擔當”。
把論文寫在抗疫一線
“疫情防控必須有科學的思路、全面的思考。”王行環不僅帶頭沖鋒在臨床救治一線,還聚焦研究解決救治與院感關鍵問題。他是“科技抗疫”和“把論文寫在抗疫一線”的踐行者,為抗疫提供了寶貴的一線資料和“中國經驗”。
王行環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共同主持制定了全球第一部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方法學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快速建議指南》,并提交至行政管理部門決策參考。英文版閱讀量超過31萬次,現仍被廣泛。與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共同主編《實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手冊》,首印10萬冊立即全部用在了抗疫一線。
他還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薇共同完成了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Ⅱ期臨床試驗,研究結果7月20日發表于《柳葉刀》。據國際Digital Science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6月1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____防治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數量居全球醫院第二名。
在王行環的帶領下,中南醫院多項科技成績突出:全球最早發現____病毒基因序列的三家團隊之一、首次利用 ECMO 成功救治新冠重癥患者、第一家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醫院、第一篇N95口罩可預防____傳播的論文。
此外,王行環還組織并支持中南醫院重癥醫學科等開展多項臨床試驗,探討重癥患者的救治經驗。他高度關注醫護人員的感染問題,正組織進行研究,以期為未來公共衛生事件規避醫務人員感染提供參考。
葆家國情懷 行敬業精神
“作為武漢的一名市民、一線醫生,我與他們在武漢共同奮戰近3個月的日日夜夜,令我終生受益,終生難忘。我將以他們為榜樣,學習科技報國的精神,學習大愛無疆的精神,學習敢于擔當的精神,學習不畏犧牲的精神。”王行環說。
他所說的“他們”,正是以參加抗疫的院士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
在武漢最艱難的時候,全國各地除了醫護人員、醫學科學家參與之外,各行各業的“科技工作者”也加入進來。王行環說,“甚至開展人工智能疾病診斷研究的,引入機器人在隔離病區運用的,都參與其中。”
“我深深感覺到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家國情懷,國家有危難的時候能夠站出來、頂上去,非常了不得。”他說道。
王行環把“心中有良知,行為有擔當”作為座右銘,創建了微創等離子前列腺切除手術體系,在泌尿外科微創醫學領域作出開拓性工作,還繪制了中國人群膀胱癌圖譜,為腫瘤精準診療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二十年來,中國醫學快速發展,我剛好在這個階段成長,自己受益于國家、受益于時代,同時也是重要的貢獻者之一”,他說。
“新一代年輕人比他們的前輩有更好的成長條件、更高的基本素質,國家的未來靠他們,我對他們充滿信心。”王行環希望,年輕科學家的成長,既要有知行合一的品格,又要有引領世界的思維和視野。
科研工作者先進事跡材料(精選篇5)
人物介紹
王__,__大學機器人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榮獲2021年__市“最美科技追夢人”。
2020年初,____疫情開始蔓延,防疫形勢異常嚴峻。在防疫工作中,“消毒”是非常重要的環節。然而人工消毒效率較低,作業人員存在感染風險,“機器換人”也許是最好的解法。
關鍵時刻,__大學機器人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王__決定,率領團隊自主肩負起社會職責,放棄春節休假,專門組成研發團隊,緊急啟動智能防疫消毒機器人研發專項。
“研發初期正值春節,許多企業處在停工狀態,機器人產品落地需要采購、加工各種零部件,然而供應鏈不完善成為當時的難題。”王__回想起當時焦灼的心情,感嘆道:“后來通過商會、朋友等多渠道尋求幫助,終于在短時間內解決了問題。”
憑借多年機器人研制積累的經驗和雄厚的技術儲備,王__團隊攻克多項技術難關,加速研制出基于5G技術的智能防疫消毒機器人。
這款機器人由履帶底盤、藥箱、彌霧機構成,采用最新的5G控制技術和高精度激光導航,配以高清晰度攝像頭和紅外避障傳感器,體積小,移動速度快,爬坡越障能力強,每小時可以噴灑霧化的消毒液20000平方米。可以廣泛用于醫院、車站、廣場、超市商場、大專院校、社區等人員密集、流動性大的場所,代替人工進行防疫消毒工作,讓病毒無機可乘、無處可逃。
產品研制成功后,王__團隊便第一時間將其投入到防疫戰場,積極應對疫情、危中尋機、化危為機。防疫消毒機器人的消毒效率達到人工的10倍以上,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產業轉型升級結出累累碩果。
用實實在在的科技成果助力抗擊疫情,守護人民健康,這是王__作為科學家的崇高精神,更值得褒獎的是,他還將防疫消毒機器人捐贈給余姚技師學院、余姚中學、余姚實驗學校等學校,助力廣大學生和教職員工復學復工,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對此,王__簡單回答:“只是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而國外很多地區仍處在疫情籠罩中。2020年開始,這款機器人出口到了國外,為人類共同抗擊____疫情繼續發揮巨大價值。
防疫消毒機器人從研發到面世僅僅花了一個多月時間,這背后源于王__在開發消防滅火機器人時的技術積累。“消防滅火機器人和防疫消毒機器人的關鍵技術相似,而前者技術開發得相當成熟,并經受了市場的檢驗,因此防疫消毒機器人的研發也進展得比較順利。”王__告訴記者。
長期以來,王__專注于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及其應用研究,他率領團隊開發的消防滅火機器人、自主移動機器人、防疫消毒機器人、人工智能設計機器人等產品均已成熟,開始產業化,累計實現產值超過5000萬元,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王__一直懷揣著一個夢想,看到每年火災造成的人身傷亡和巨大財產損失,他希望通過技術的力量,把火災“扼殺”在萌芽階段,盡最大努力實現“天下無災”的夢想。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一直以來不斷改造、升級消防滅火機器人。針對目前消防工作存在的痛點,他自主研發了一系列機器人,包括消防滅火、排煙機器人等,它們能夠替代人工進入易燃易爆、有毒缺氧的環境,應用場景包括消防隊、油庫油田、大型倉庫等。現在,消防機器人已經具備了自動巡邏、自主識別火焰、主動滅火等功能,在國內已經大范圍使用。
科學研究永無止境。日前,王__潛心攻克新一代消防滅火機器人技術——在大場景下第一時間識別微小火焰并撲滅。與目前市場上被動型機器人不同,這種技術采用主動模式,自主采集氣體,能及時發現火情并將其消滅,將風險控制在最小。
“機器人是一種綜合性技術,交叉了多學科知識,__大學機器人研究院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學術交流環境,在這里各學科專家團隊能夠互相交流融合,研發工作也多了些思路。”王__說。
去年5月,王__榮獲2021年__市“最美科技追夢人”。對于“追夢”,他這樣理解:“‘追’意味著行動,通過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最終收獲科研碩果;‘夢’是‘機器人余姚造’的產業之夢,代表著宏大目標。”王__說,“希望機器人技術、產品能夠在余姚大地落地生根,真正實現產業化。”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用高科技服務于人民的健康,服務于人民的安全,服務于人民的幸福生活。”談到未來,王__表示將帶領團隊攻關更多的核心技術,開發更多的智能產品,讓科技之花在__大地開得更加艷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