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600字
當我們受到《愛心與教育》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600字5篇,以供大家參考!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600字篇1
最近,我閱讀了李鎮西老師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愛心與教育》是李鎮西老師1998年獻給走向21世紀中國教育的一本探索手記。書中用一篇獨具愛心和思想性的記實文章,折射出他高揚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旗幟的教育思想歷程。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對教育問題的思考、探索和不斷的創新。
我用了一周的時間,如饑似渴地讀完了這本書,書中的很多事例對我可謂受益匪淺。“當一個好教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李鎮西老師這樣回答:“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善于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自問:你為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做了那些努力?
每當新學期到來,一段時間沒見的孩子們滿臉歡笑地撲向我時,我的心中升起一股暖流。“感情當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須充滿感情”,充滿真誠的愛。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感染學生學生情感的魅力,也是思考、探索教育教學理念的動力。教師只有在愛學生的情感推動下,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探索自己的教育思想,創新自己的教育思路,才能贏得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才能收獲自己教育事業的成就。
師生之愛,有別于親情之愛,有別于友情之愛。這種愛的潛能在于她得到不斷的拓展和升華之后,是我們對祖國的愛。是愛的教育追求的境界。李鎮西老師的手記中,僅教育“后進學生”比較有效的具體方法就有十種之多。這些還是他提練歸納出來的。還有更多具體事例中,達不到歸納寫出程度的靈機之動就更多了。他不比別的教師多長個腦子,但他的這一個頭腦,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智慧?我想李鎮西老師在教育中付出的愛心促進和提升了他個人的智力智慧。
我們每個站在講臺上,面對學生的教師如果也能付出這樣的愛心,必然也會激發自己的智慧潛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促進自己的教育能力的發展。做一個有愛心、有智慧的研究型教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
讀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我最大的感觸是——享受教育幸福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教師,才是一個快樂的人。李老師以愛心贏得愛心,以真誠贏得真誠,以民主贏得民主。李老師的生命在與學生的融合中得以燦爛。李老師在博士畢業后,又回到一所中學擔任班主任、教語文。但他卻一再強調:不要把我的行為看成崇高,其實純屬個人喜好,我就是喜歡和學生在一起。
李鎮西的《愛心與教育》促使我追求教育的幸福。使我認識到學生是教師的幸福之源。學生在教師節來臨時送我的一張賀卡、一封短信都讓我幸福無比。平時的課堂互動,課下交流使我的生活變得開心,生命因此而變得精彩!
讀李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使我認識到課堂是體現教師生命價值的地方,教師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如果上課不能享受到快樂,那么教師的一生就不會快樂。我努力上好每一堂數學課,在與孩子們的共同探討中,我享受著教育的幸福。
摘錄幾句我喜歡的話:
如果教育者否定學生的兩重性甚至認為學生的真誠不過是在演戲,那么,教師不但低估了教育的復雜性,而且還會傷害了學生心靈中渴望做“好人”的道德萌芽。
當孩子們與教師產生了朋友般的依戀之情后,點燃學生心“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師實施教育的關鍵。
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600字篇2
最先認識李鎮西老師,是關注了他的鎮西茶館,利用閑暇之余我會翻看一二。看過后我就很佩服李老師,這樣一個專家為了發表一篇文章,反復修改,有的都修改了五六次,可見他做事的執著。
上周看了一下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一書,因為時間關系,只能到晚上等孩子睡了看。只是粗略瀏覽了一下,縱然如此,但是書中內容還是讓我感慨頗深。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教育的深思。對于工作多年的我來說,也想過該如何在課堂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想過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過讓從我教過的孩子在學習上不掉隊,但我從未想過孩子們以后的人生,當我讀到李老師的教育就是要“讓每一個從他手里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的度過自己的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這是蘇霍林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了,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后仍然牽掛著他們,所以他會給高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密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艷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他把學生比作容器,要向這個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讓自己的學生幸福的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么寬闊的胸懷,多么博大的愛啊!
第二個印象深刻的是他講的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一個典型的后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的感到轉化一名后進生到底有多難,路途有多遠,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萬同的父母離異,跟著母親生活,她在母親那兒,并沒有得到多少愛,他母親提起萬同就罵,狗日不爭氣的同娃兒,李老師是這樣描寫的:其神態之兇神惡煞,使我懷疑她是不是萬同的親媽;其語言之不堪入耳,讓我臉紅耳熱,同時生怕坐在一旁的萬同跳起來和她對罵,然而,萬同居然神情自若,儼然受辱不驚。沒有溫暖的家庭,沒有父母的關愛,萬同就和社會上一些小混混交往,別人有的壞毛病,他都有。面對這樣一名學生,李老師沒有強制,沒有嚴厲批評,他對萬同更多的是同情,想盡一切辦法轉化他,先找他談心,對于自己不能遵守紀律怎么辦?讓萬同自己找幫助人,幫助人隨時注意他的表現,并提醒他改正,還在家校聯系本上寫出當天的在校表現,這個辦法讓萬同有了好轉,但只維持了兩周,故技重演,李老師又讓他手炒《烈火金剛》課堂上有事做就不會擾亂課堂,但好久不長,萬同毛病又犯了。李老師又利用集體力量來感化萬同,讓學生寫作文以《我為萬同的進步而高興》或《我為萬同的退步而痛心》為題,這些飽含真情的文字,感動了萬同,以心靈贏得心靈。在閱讀過程中我也不斷的被感動,不斷地想,不斷反思自己,我們班有沒有類似萬同的學生?我用了多少耐心來對待這樣的學生?對待他們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復,我想我做不到,我會生氣傷心,我會覺得他們是教育不過來的學生,不知道老師是對他好,不知道感恩。從讀完這本書之后,我不會再這樣想,我會從自身找原因,覺得主要是自己的愛心不夠,還沒有感染他。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要像李老師那樣,用真情換取真情,用愛心收獲愛心,讓教育成為愛的沃土。讓我們走進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關心學生的生活,關注每位學生的心理變化,從而讓學生擁有自信,為自己在班級里的存在而感到自豪。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600字篇3
暑假里,我讀了李鎮西《愛心與教育》一書以后,感觸很深。對教師工作來說,沒有什么比愛心更重要。其實,他這本書本身就是用愛心來寫的。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中,李鎮西向我們表達了一個基本的信念就是,愛,不等于教育,但是,教育,永遠不可能離開愛!是的,你沒有豐富的知識,扎實的功底,精湛的教學藝術……但你有一往情深的“愛心”,你就會吃別人不能吃的苦,坐別人不愿坐的“冷板凳”,苦讀苦練,日積月累,終成大器。魏書生只有初中文憑的情況,但他卻登上當代中國教育界巔峰,是對教育事業的“愛”使他們實現了人生價值。李鎮西用他的愛心創造了他的教育輝煌,成為中國教師的杰出的代表。
你的學生中也許沒有天才,沒有一看就聰明過人的孩子,沒有英俊少年,有的是表現平平、看不出多大“出息”的一群少年兒童,甚至是一班“調皮大王”、頑劣不化的“主兒”,是一考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差生……但你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執著期待,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的律已精神,有“轉化一個后進生與培養一個優秀生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理性認識,一句話,有非凡的愛心,你同樣可以把差生要到自己班級,在轉化和促成方面寫下了一篇瑰麗的教育詩章;孫維剛在名不見經傳的北京二十二中為清華大學等重點高校輸送了許多新生,同樣是充盈胸間、激情蕩懷的“愛”讓他體嘗與領略到教育的美麗和幸福;你的學校也許沒有氣勢磅礴的教學大樓,沒有讓莘莘學子足不出戶就可以神游天下的互聯網,甚至沒有像樣的課桌課椅,但你有“跟困難作斗爭其樂無窮”的精神,有“黃土高坡也能長出參天大樹”的充分信心,有“雞窩里也能飛出金鳳凰”的夢想,你就會迎難而上,變不利為有利,造就一個個敢于放眼天下、胸懷全球的際化的現代中國人。
我曾經對本地區的教育進行過考察,結果發現,一方面為他們的經濟貧困、文化落后而揪心,另一方面,也為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教育人的可貴精神而驕傲,是的,愛心讓他們也擁有了一份獨特的風景。
教育的愛心是空氣,是陽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糧……你可以把它比喻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絕不過份。所以,有教育家曾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600字篇4
假期,懷著虔誠的心讀了李老師的素質教育手記《愛心與教育》,李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老師愛的回報,無一不感動著我。
他說: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后進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轉化后進生”,更多的時候就是不斷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自信心。
一個個真實鮮活的實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不僅令我震撼,更讓我從中領悟了一個成功教育家的教育魅力和高深的教育藝術。
教師要努力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
教育是一種感動。這種感動又是一個艱辛、幸福、美麗的過程。要想享受幸福,擁有美麗,就必須付出艱辛。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好比池溏里沒有水,如果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溏,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一個清醒的教育者,要想真正實現這種感動,就得以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靈,真摯的情感,豐富的知識創造性地踐行。帶著激情,帶著感動,帶著責任,帶著幸福,與困難為伴,攜忙碌同行,和輝煌簽約。哪怕是陰天,心中也要晴朗,那怕是坎坷,心中也要創造坦途。那怕有陷阱,也要智慧地邁過。多換位思考,多用欣賞的眼光看世界,自然會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教育是人的教育,給每個孩子以尊嚴,給每個孩子搭建不同的起步平臺,“讓每個孩子享受到學習的幸福”,為孩子幸福的人生奠基。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以李老師為榜樣,真正地走進學生,在與學生愛的交流中,詮釋教育的真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出自己的愛心與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體會600字篇5
放寒假前,學校為每一位教職工發放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禮物”,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在假期里,最初是出于完成閱讀任務的心態打開這本書,而當打開扉頁看到一幅溫馨、恬靜而又充滿的童趣照片時,兒時對教育的向往和憧憬霎時浮現眼前;閱讀完目錄、序言和引言后,我內心深處對教育最純真的愛,被帶有墨香的文字輕輕喚醒;于是,接下來的每個篇章都牽引著用心閱讀,每個感人的故事、每張童真的笑臉都深深地打動了我,也使我情不自禁的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但是,相比之下,我的思考好似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這本書沒有弄巧的文筆,沒有油滑的高調,而是樸素中閃爍著華美,流暢中滲透著思考,舒展中流動著智慧。
我感動于李老師的教育情懷,那份對教育的用心、堅持和智慧,每天煮雞蛋給汪斌吃,為學生舉辦14歲生日篝火晚會,步行30多里上路去幫助伍健,用書信安慰高考落榜的寧瑋等等,一個教師,能夠做到這些真的很不容易。
我更感動李老師不僅用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關注“后進生”的轉化,用心靈贏得心靈,還對“優秀學生”的培養進行了思考。無論是后進生、還是優秀學生,李老師做到了關注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有所提升。
而最能打動我的,是萬同的故事。在閱讀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教育手記時,我不斷地被感動,也不斷地在想,如果萬同是我的學生,我會怎么做?我有耐心來對待這樣的學生嗎?我會容忍他太多的讓人難以預料的反復嗎?這么一問,我羞愧無比!說真的,像李鎮西老師這樣,能夠長期地對待像萬同這樣的學生,我幾乎做不到!我會覺得萬同是不可教育的學生,然后放棄。
同時,我也感動于李老師和學生們之間那份純純的、深深的情誼,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擱置,反而像經年陳釀的酒,愈發的醇香。他們之間相互牽絆,沒有客套功利,沒有刻意經常寒暄,而是用一種美麗的方式放在心底。
李鎮西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在愛的背后,有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甚至也有對學生必要的懲罰。但是,這種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所以,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這句話很是觸動我的心靈,李老師懷揣份信念,并將這顆富有生命力的種子悄悄的種在了學生們的心里。他不僅僅讓學生在校內感受到愛與被愛的溫暖,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后,也讓“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份愛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了李老師的教育追求。
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贊嘆,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