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羅庚愛國事跡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后,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華羅庚愛國事跡5篇,希望大家喜歡!
華羅庚愛國事跡(精選篇1)
從文明之火初燃的那一刻起,數學就與人類相伴.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列出了88位古今數學偉人,華羅庚就位列其中.
初露鋒芒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余二,五五數之余三,七七數之余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并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他剛入校的時候,許多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平庸、低能”,他暗暗發誓,一定要用優異的學習成績來回擊這種偏見!從此,華羅庚全身心地鉆到數學里,如同著了魔似的.他的腦袋里裝滿了數學公式,攻克數學難題成了他的樂趣.白天,他連走路時都在思索著解題方法;夜里,他守著小油燈不知疲倦地演算著……就這樣,華羅庚攻下了一道道難題,并從中享受到了無窮的快樂.
勤奮成才
華羅庚家境貧寒,初中未畢業便輟學在家.他已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輟學之后,更懂得用功讀書.可憐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及一本從老師那兒借來摘抄的50頁的微積分.
為了抽出時間學習,他經常早起.隔壁鄰居早起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點著油燈在看書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涼,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里學習.嚴冬,他常常把硯臺放在腳爐上,一邊磨墨一邊用毛筆蘸著墨汁做習題.每逢年節,華羅庚也不去親戚家里串門,埋頭在家里讀書.大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 “羅呆子”.
他的志氣與行徑,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難愈多,克服困難的決心也愈堅.沒有時間,他養成了早起、善于利用零碎時間、善于心算的習慣.沒有書,也養成了他勤于動手、勤于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身殘志堅
華羅庚十九歲那年,染上了極其可怕的傷寒病.這場大病,幾乎毀了他的一生.從舊歷臘月廿四日開始,他足足病了半年,從此因病左腿殘疾,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于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
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經過了幾年的自學,華羅庚開始在雜志上投稿.一開始,他的稿件不斷被拒絕.原因是他寫的問題已被國外某個專家給證明過了.這反而使華羅庚增添了信心,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他自己鉆研出來的,并沒有看過別人的解題方法.
1930年,華羅庚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讓熊慶來驚奇不已,迅即作出決定:“這個年輕人應該請他到清華來!”這時華羅庚只有21歲,他終于離開了雜貨店的“暗室”,來到了北京的清華大學.
天才出于勤奮
來到清華工作,是華羅庚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他的數學生涯也真正從這兒開始.
從初中畢業生到一個大學教師,華羅庚只花了六年半時間.他后來對友人說:“人家受的教育比我多,我必須用加倍的時間以補救我的缺失,所以人家每天8小時的工作,我要工作12小時以上才覺得安心.”華羅庚在清華大學的4年中,在數論方面發表了十幾篇論文,自修了英、法、德語.25歲時他已成為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華羅庚迅速由助理提升為助教、教員,以后又被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聘為研究員.
華羅庚從不迷信天才,認為:“天才由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他提出“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戒之以空,戒之以松,我愿一輩子從實而終”的名言,作為對自己的告誡.直到他逝世前不久,還這樣寫道:“發白才知智叟呆,埋頭苦干向未來,勤能補拙是良劑,一分辛苦一分才.”
不慕虛名求真學
1936年,華羅庚26歲,由清華保送到英國留學,就讀的是最的劍橋大學.數學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訴華羅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需要一年專心研究一個問題,但華羅庚說:“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他放棄了博士學位,作為訪問學者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在劍橋的兩年時間寫了20篇論文.論水準,每一篇論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 他提出的一個理論被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改進了哈代的結論,哈代說:“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華羅庚被認為是“劍橋的光榮”!
在劍橋大學的兩年中,華羅庚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寫了18篇論文,先后發表在英、蘇、印度、法、德等國的雜志上,其中包括《論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計問題》這篇有名的論文.按其成就,已經越過了每一條院士的要求,但在劍橋他從未正式申請過學位.他擁有的一張文憑,就是初中畢業文憑.
愛國情深
1938年,抗日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英國人要華羅庚留下來教書,他毅然放棄在英國的一切回到祖國,到西南聯大與同胞們共患難.清華大學的資格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讓只有初中文憑的華羅庚晉升為大學教授.
1946年秋天,迫于國內的白色恐怖,華羅庚再次出國,美國伊利諾大學把華羅庚聘為終身教授,并給了他相當優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的代數研究中心.1950年,祖國解放的消息傳到美國,華羅庚毅然放棄優厚的條件,舉家回國.
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發展祖國的科學事業特別是數學研究事業之中.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200余篇學術論文,10部專著,其中8部為國外翻譯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紀數學經典著作之列.他還寫了10余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載入國際科學家的史冊.他是中國科學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長河中有無數礁石險灘。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藥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覓得驪珠。--華羅庚
華羅庚愛國事跡(精選篇2)
華羅庚,世界的數學家,中國現代數學之父。在他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說過:“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老師的栽培。”1949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江蘇金壇縣,看望發現他數學才能的第一個伯樂:王維克老師。華羅庚在金壇作數學報告時,特地把王老師請上主席臺就座,進會場時讓老師走在前面,就座時只肯坐在老師的下首。
由于青年時代受到過伯樂的知遇之恩,華羅庚對于人才的培養格外重視,他發現和培養陳景潤的故事更是數學界的一段佳話。
華羅庚愛國事跡(精選篇3)
1950年,數學家華羅庚放棄在美國的終身教授職務,奔向祖國。歸途中,他寫了一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其中說:“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回國后,華羅庚進行應用數學的研究,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稱為“人民的數學家”。
華羅庚愛國事跡(精選篇4)
華羅庚當學徒的時候,每天夜里都要練寫幾頁毛筆字。
有天夜里,他練過字,把毛筆放在筆洗里洗洗,隨手提出來一灑,把筆頭插進筆套里,收起來打算睡覺。
哪曉得,他沒留意,筆頭里的水正巧灑在旁邊鋪上的白布帳子上,等華羅庚發覺,帳子上已經留下了一條淡淡的墨點子。華羅庚連忙向睡在鋪上的同事賠不是:"對不起,我不曾留意,明天我幫你洗!”
那個同事倒并不生氣,抬起頭來說:"洗倒不要你幫我洗,你今天給自家出了一道算術題,我倒要你算算,你這一筆酒出來,在我帳子上究竟灑了多少墨點子,說對了,我拜你為師,算錯了,你做我的徒弟!”
華羅庚曉得他是尋開心的,笑笑說:"這個好辦,我一點一點數一遍就數出來了。"那個同事說:"不許數,數點子哪個不會?那就不希奇了。”
華羅庚說:"不數就不數,我試試看。"說完,又撥出毛筆,在筆洗蘸了水,提筆朝地上一灑,轉過身對同事說:"你數數帳子上的看;是不是多少多少點?”
那個同事一數,果然不錯,不多不少,正好就那么多墨點子。問了,"你怎么算出來的?”
華羅庚說:"說穿了就不希奇了,你看看地上就明白了。”
那個同事朝地上一看,泥土地上還有些水跡不曾吸干哩!
華羅庚又說了:"說穿了也不希奇,一枝筆蘸多少水,甩筆時用多少力,灑出來的墨點子就會有多有少,我剛才拿筆蘸的水,甩筆時用的力道,和洗筆時一模一樣,酒出來的墨點子自然就一樣多,數落在地上的水點子不是跟灑在帳子上的墨點子一樣多了嗎?”
有天夜里,兩個人睡在床上說閑話,說得高興起來,那個學徒忽然對華羅庚說:"人家都說你肚數好,今朝再考你一考,你可敢?”
華羅庚說:"考什么,你說說看。”
那學徒朝上一指說:"不許點著數,你算一算,屋頂上有多少塊望磚?”
華羅庚說:"這有什么難,我不點著數數,只要讓我到窗口去望望。我就告訴你。”
那學徒想,到窗口能望出什么名堂?便說,"好,你去好了!”
華羅庚爬起來,走到窗口朝外望了一歇,轉身上床告訴那個學徒,這間房子屋頂上的望磚總共有多少塊多少塊。
那個學徒不相信,自家點著屋頂上桁條一排一排論著數,數了半天,才數清,和華羅庚數的數目一模一樣,一塊不多,一塊不少。他很奇怪,便間華羅庚:"你不曾點著數,怎么算出來的?”
華羅庚笑了笑,說:"你沒有看見今朝的月亮很好嗎?我到窗口去,就是去數房頂上的瓦楞的,每一排瓦楞下的望磚數目,在你說話時我就數好了,再一乘瓦楞頭的數目,不是屋頂上總共的望磚數目了嗎?”
說得那個學徒心服口服。
華羅庚愛國事跡(精選篇5)
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他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并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并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為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為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著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為數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為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為應用數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不完全統計,數十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著作、11本數學科普著作。他還被選為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
從初中畢業到人民數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