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人物愛國事跡
事跡材料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 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季羨林愛國事跡大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季羨林人物愛國事跡篇1
這一年,德國的冬天格外的冷。柏林一所大學食堂的廚師們卻發現最近出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絕大多數學生每到吃飯的時候都迫不及待地趕到食堂的窗口打飯,以免來晚了吃不到熱菜熱飯,可是有一個瘦弱的中國男孩卻總是最后一個到食堂,然后買最便宜的飯菜,獨自坐讀、一邊咀嚼。
時間一長, 熱心的廚師們就和這個名叫季羨林的年輕人成了好朋友。 這時,大家才知道季羨林生活窘迫,所以自尊心極強的他不得不避開用餐的高峰,選擇在沒人的時候用最便宜的飯菜充饑。說這些話的時候,季羨林的臉上始終帶著平淡的笑容,好心的廚師們聽完之后,鼻子有些發酸,大家都被這個年輕人的堅韌打動了,紛紛出謀劃策,讓他在大學外找一些兼職來做,這樣一來就可以大大緩解他的經濟壓力了。
沒想到季羨林苦笑著搖搖頭說道:“我兼職打工,的確可以讓自己的生活過得舒服一些,但是我的祖國現在貧弱異常,她需要的是我們這些學子更快更多地學到能讓國家富強的技術和知識。不去打工,只是我自己生活拮據,卻能盡快地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從而盡早回國盡力?!?/p>
聽了季羨林的話,大家都沉默了。在隨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食堂的廚師們總是盡量多地給這個堅強的中國男孩留一些熱菜,然后看著他一邊吃飯一邊埋頭苦讀。
在德國留學的歲月里,季羨林幾乎把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之外的所有時間都用在了鉆研學問上,付出和回報永遠成正比,季羨林付出的多,學到的東西自然也多。這些良好的知識儲備為他后來成為國學大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季羨林人物愛國事跡篇2
1944年冬,盟軍完成了對德國的鐵壁合圍,法西斯第三帝國覆亡在即。整個德國籠罩在一片末日的氣氛里,經濟崩潰,物資奇缺,老百姓的生活陷入嚴重困境。
對普通平民來說,食品短缺就已經是人命關天的事,更糟糕的是,由于德國地處歐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里如果沒有足夠的燃料的話,根本無法捱過漫長的冬天。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政府只得允許讓老百姓上山砍樹。
你能想像帝國崩潰前夕的德國人是如何砍樹的嗎?在生命受到威脅時,人們非但沒有去哄搶,而是先由政府部門的林業人員在林海雪原里拉網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殘的劣質樹木,做上記號,再告誡民眾:如果砍伐沒有做記號的樹,將要受到處罰。在有些人看來,這樣的規定簡直就是個笑話:國家都快要滅亡了,誰來執行處罰?
當時的德國,由于_做垂死掙扎,幾乎將所有的政府公務人員都抽調到前線去了,看不到警察,更見不到法官,整個國家簡直就是處于無政府狀態。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結束,全德國竟然沒有發生過一起居民違章砍伐無記號樹木的事,每一個德國人都忠實地執行了這個沒有任何強制約束力的規定。
這是學者季羨林先生在回憶錄《留德十年》里講的一個故事。當時他在德國留學,親眼目睹了這一幕,所以事隔五十多年,他仍對此事感嘆不已,說,德國人“具備了無政府的條件卻沒有無政府的現象”。
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使得德國人在如此極端糟糕的情況下,仍能表現出超出一般人想像的自律?答案只有兩個字:認真。因為認真是一種習慣,它深入到一個人的骨髓中,融化到一個人的血液里。因了這兩個字,德意志民族在經歷了上個世紀初中葉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之后,又奇跡般地迅速崛起。
再講一個關于德國人認真的小故事。
熟悉柴油機制造業的人都知道有這樣一個說法:中國制造的柴油機,噪音在數公里外都聽得見,柴油機周圍數十平方米都是油跡;而德國人生產的柴油機則可以放在辦公室的地毯上工作,根本不會影響隔壁房間的人辦公。
于是,1984年,武漢柴油機廠聘請德國退休企業家格里希任廠長。
格里希上任后開的第一個會議,市有關部門領導也列席參加了。沒有任何客套,格里希便單刀直入,直奔主題:"如果說質量是產品的生命,那么,清潔度就是氣缸的質量及壽命的關鍵。"說著,他當著有關方面領導的面,在擺放在會議桌上的氣缸里抓出一大把鐵砂,臉色鐵青地說:"這個氣缸是我在開會前到生產車間隨機抽檢的樣品。請大家看看,我都從它里面抓出來了些什么?在我們德國,氣缸雜質不能高于50毫克,而我所了解的數據是,貴廠生產的氣缸平均雜質竟然在五千毫克左右。試想,能夠隨手抓得出一把鐵砂的氣缸,怎么可能雜質不超標?我認為這決不是工藝技術方面的問題,而是生產者和管理者的責任心問題,是工作極不認真的結果。"一番話,把坐在會議室里的有關管理人員說得坐立不安,尷尬之極。
兩年后,格里希因種種原因卸職時,武漢柴油機廠生產的氣缸雜質已經下降到平均一百毫克左右。回國后,格里希有幾次來中國,每次都要到武漢柴油機廠探望。在廠里,他有時拿著磁頭檢查捧發現氣缸有未清除干凈的鐵粉時,忘了自己已經不是廠長,仍然生氣地向周圍陪同的人大聲咆哮:"你們怎么能這么不認真!"
如果說強大的德意志是一個可怕的民族,那么,認真也是一種可怕的力量,它大能使一個國家強盛,小能使一個人無往而不利。我們實在該好好學習德國人認真得近乎刻板的精神,將認真貫徹到自己點點滴滴的行為中。一旦認真二字也深入到自己的骨髓,融化進自己的血液,你也會煥發出一種令所有的人,包括自己,都感到害怕的力量。
季羨林人物愛國事跡篇3
季羨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人,出身貧農這在中國知識分子中是極為罕見。先生永遠是一身中山裝,每日三餐粗茶淡飯。他23歲科去留洋在德國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國文學、外語教學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卻沒有一點兒洋味呢?這大概是他身上農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時窮得吃不飽飯,給一個親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著等到中午,只為能吃一口玉米餅子,現在仍極為節儉,害怕浪費,厭惡虛榮。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見一個老頭在報名處,就對他說:“大爺,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辦手續?!敝钡揭粋€多小時后才回來。次日當他在開學典禮上看到那老頭坐在主席臺上,一打聽,他就是北大副校長著名學者季羨林時真的吃驚不小,對同學說:“就像個鄰居大爺,一點也看不出來。”
幾日后是北大的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現,主席臺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后來他在北大聽到一個新故事,清新而感人。一批剛剛走進校園的年輕人,相約去看季羨林先生,走到門口,卻開始猶豫,他們怕冒失地打擾了先生。最后決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口的土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然后才滿意地離去。
季羨林人物愛國事跡篇4
對于當代人來說,季羨林這個名字是太熟悉了。從地方報刊、中央媒體到普通讀物、學術雜志,對他的報道、介紹和研究比比皆是。他的形象出現在銀屏中,他的學術業績登載在報刊上。人們這樣評價他:融會百家、學貫中外的學界泰斗,中國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
經常接觸季羨林的人,會在他身上發現一種奇特的吸引力。他既有學術的吸引力,也有人格的吸引力。
胡適對臺灣“中央研究院”李亦園說: “做學問應該像北京大學的季羨林那樣?!?/p>
香港學界泰斗饒宗頤說: “季羨林是一位篤實敦厚的人們樂于親近的博大長者,搖起筆來卻娓娓動聽,光華四射。他具有褒衣博帶從容不迫的齊魯風格和涵蓋氣象,從來不矜奇、不炫博,腳踏實地,做起學問來,一定要‘竭澤而漁’”;“季老領導下的多種重要學術工作,既博綜,又縝密,放出異彩,完全是‘海涵地負’的具體表現,為中華學術的奠基工程做出人人稱賞的不可磨滅的勞績”。
剛剛過世的國學大師張中行也曾說過: “季羨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學者。知名,這‘名’確是實之賓,與有些人,舍正路而不由,也就真像是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不同。可是這‘實’,我不想說,也不能說。因為他會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于站在墻外,自然就不能瞥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彼耙砸簧矶哂腥N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有深情。三種難能之中,我以為,最難能的還是樸厚……像他這樣的難于找到第二位”。
中央文史館館長、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袁行霈說: “和他在一起,矜可平躁可釋,一切多余的雕飾的東西都成為不必要的了。”他“是集中了樸實的美德并展現了樸實的力量的典范”,他的“樸實帶有豪華落盡的真淳,好像元好問所稱頌的陶詩,這就更加令人尊敬”。
學者謝冕說: “他是那樣的普通,普通得無法和周圍的人加以區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無聲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無比渾厚的黃土地的渾重之中?!薄皞ゴ鬅o須裝飾,也不可形容,偉大只能是它自身。”“他是極為單純的,單純到不染毫纖的自然”,“從他那樸素、平淡和普通中感受到那種崇高人格的震撼力”。
英籍華裔女作家韓素音說: “我在他身上發現的不只是博學,而且是睿智。不僅是睿智,而且還有非常的謙恭有禮和幽默。他的博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完全具備知識分子品格的人,決心要做出的學術成果”,“他尊嚴的人格,他的對于物質利益的毫不動心,他對于書的熱愛,他的耐心,還有他的充分的真誠。對我來說,他將永遠是氣節的象征”。
梁披云為季羨林題寫了這樣的條幅: “為天地立心,為萬民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鳖}寫的對聯是:“德壽無量,日月長明?!?/p>
2005年8月6日,中國孔子基金會在北京舉行季羨林研究所成立暨揭牌儀式,湯一介教授、郝斌教授等都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們高度贊揚了季羨林對中國人文學術的偉大貢獻。郝斌教授深情地指出,季羨林已經當之無愧地成為北京大學的“鎮校之寶”。詩人臧克家不無深情地歌頌道:
滿頭白發,根根記錄著你的壽長,標志著你的業績受到眾多的贊揚。你兼有諸家的同能,你的獨秀孤芳,有幾個能夠趕上?
季羨林自己說: “我向不敢以名人自居,我更沒有什么名作。”“我追求的風格是:淳樸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內涵,形式似散,經營慘淡,有節奏性,有韻律感,似譜樂曲,往復回還,萬勿率意,切忌顢頇?!睂τ谧约阂簧膶W識,季羨林一向都非常謙虛謹慎,自我評價十分低調。他不止一次地說過: “不要提什么‘國學大師’,真正的大師是王國維、陳寅恪、吳宓,我算什么大師?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師們的項背,不過是個雜家,一個雜牌軍而已。”
初次和季羨林接觸的人,從他身著的中山裝往往會得出他又像一個農民的印象。季羨林自己也曾多次說過,他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是一個“土包子”。
兩種印象綜合在一起,構成了“謎”一樣的季羨林。
是什么力量,使一個農民的兒子取得豐碩的學術成果,成為名聞遐邇、卓爾不群的國學大師?又是什么力量,使一個留學德國十載的學者,沒沾染上一點洋味而終生保持著一種樸厚的農民氣象?有人說歲月把季羨林塑造成北京大學的“元老”和“活字典”,塑造成高等院校內碩果僅存的文科大儒,但他的成功并不是簡單的歲月積累的結果,而是他一生勤奮的結果,還有他那愛國主義情懷激發的結果。他在《留德十年》一書中深情地寫道: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偉大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睈蹏閼咽顾沂?、校事、國事事事縈心,愛國情懷使他中學、東學、西學學學貫通。成為學者是來自于這一情懷的激發,終生保持農民氣象也是來自于這一情懷的激發。
解開季羨林這個“謎”,對于卑微者來說,他們能從季羨林身上看到自己未來的成才之路;對于成功者來說,他們能從季羨林身上發現自己的不足。對于任何人來說,季羨林都是可圈可點的。閱讀季羨林,會給人以很多。
季羨林說自己的一生“沒有大激蕩,沒有大震動,是一個平凡人的平凡的經歷”。他認為自己的生活,包括治學經驗,都是卑之無甚高論的,比較有點價值的也許是一些近乎怪話的意見。我們看季羨林的經歷,視點截然不同。他豐富的人生,是平淡中有傳奇,嚴肅中有幽默,是一個“非凡人”的“非凡經歷”。他的一生,歷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不同的歷史時代,正好是20世紀的一個縮影。它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本來命中注定要當農民的,然而靠社會的造就,靠自己始終如一的艱苦奮斗,最后成長為一個國內外的學術大師的艱難歷程。成才后的季羨林不謀名利,用自己的所學報效祖國、報效人民。他一生重精神輕物質,具有典型的東方文化的豐富內涵。
季羨林的歷程給人們一個啟示:一個普通農民的兒子,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完全可以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季羨林把自己最重要的經驗壓縮成兩個字,就是“勤奮”。他經常給自己的學生講魯迅講過的一個笑話:一個江湖郎中在市集上大聲吆喝,叫賣治臭蟲的妙方。有人出錢買了這個郎中的一個紙卷,它是層層用紙嚴密裹住的,打開一看,里面寫著的妙方只有兩個字——“勤捉”。你說它不對嗎?不是,它是完全對的,但是說了等于不說。治學靠勤奮,也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人們都知道,靈感這東西不能說沒有,但是,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勤奮出靈感。季羨林的歷程,無一不在證明著這樣一個真理。
季羨林的歷程還給人們另外一個啟示:一個成了名的人,只有不圖私利,勤勤懇懇地為民族、為社會、為國家盡職盡責,不圖回報,才能名垂青史;兩眼只盯著錢,爭名于朝,逐利于市,即使腰纏萬貫,也只能是一只空軀殼。所以,一個人要把精神世界的超升作為一生永不松懈的奮斗目標。
季羨林的歷程,將會讓人們真切地發現,它濃縮的是百年人生,再現的是泰斗風范。
季羨林人物愛國事跡篇5
愛國主義這樣一個題目,不知道有多少人寫了文章,做過發言。我自己在過去的一些文章中也曾談到過這個題目。如果說我對這個題目有什么貢獻的話,那就是,我曾指出來,不要一看愛國主義就認為是好東西。愛國主義有兩種:一種是正義的愛國主義,一種是邪惡的愛國主義。日寇侵華時中日兩國都高呼愛國,其根本區別就在于一個是正義的,一個是邪惡的。如果有人已經做過這樣的論斷,那就怪我老朽昏庸,孤陋寡聞,務請普天下大方家原諒則個。
我既不是哲學家,也不是思想家,但好胡思亂想。俗話說: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我希望,這一句話能在我身上兌現。簡短直說,我想從國籍這個角度上來探討愛國主義。按現在的國際慣例,每個人都必須有一個國籍。聽說有人有雙國籍,情況不明,這里不談。國際法大概允許無國籍。二戰期間,我滯留德國。中國南京汪政府派去了大使。我是絕對不能與漢奸沾邊的,我同張維到德國警察局去宣布自己無國籍。
愛國的國字,如果孤立起來看,是一個模糊名詞。哪里的國?誰的國?都不清楚。但是,一旦同國籍聯系在一起,就十分清楚了。國就是這個國籍的國。再講愛國的話,指的就是愛你這個國籍的國。
如果一個國家熱愛和平,決不想侵略、剝削、壓迫、屠殺別的國家,愿意同別的國家和平共處。這樣的國家是值得愛的,非愛不行的。這樣的愛國主義就是我上面所說的正義的愛國主義。反之,如果一個國家,特別是它的領導人,專心致志地侵略別的國家,征服別的國家,最終統一全球,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樣的國家是絕對不能愛的,愛它就成了統治者的幫兇。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是相通的,是互有聯系的。保衛世界和平是兩者共同的愿望。
要舉具體的`例子嘛,就在眼前。二戰期間,西方一個德國,領袖是__。東方一個日本,頭子是__。兩國在屠殺別國人民的時候,都狂呼愛國主義。這當然就是我上面所說的邪惡的愛國主義。兩個國家,兩個頭子的下場是眾所周知的。
這種情況已經是俱往矣。然而到了今天,居然還有一個大國,亦步亦趨地步__、__的后塵,手舞大棒,飛揚跋扈,駐軍遍世界,航空游弋于幾大洋。明明知道,別的國家是不可能從外面進攻它的,卻偏搞什么導彈防御系統。任何國家屁大的事,它都要過問。不經過它的批準,就是非圣無法。聯合國它根本看不起,它就是天下的主人。
有這個國家國籍的人們的愛國主義怎樣表現?這個國家,特別是它的領導人值不值得愛?這是有這個國家國籍的人們要慎重考慮的問題。我一個局外人不敢越俎代庖。
季羨林人物愛國事跡篇6
季羨林《我的治學之道》演講:1936年,我師從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學習梵文和巴利文。第四個學期念完,我開始慢慢寫論文。過了大約一年多的時間,終于寫成了一篇,相當長,費了一番心血,自我感覺良好。
可當教授在研究所內把文章退還給我時,里面沒有任何改動;只是在第一行第一個字前面畫上了一個前括號,在最后一行最后一個字后面劃上了一個后括號。整篇文章就讓一個括號括了起來,意思是說全不要了。這真是“堅決、徹底、干凈、全部”消滅掉了。我仿佛當頭挨了一棒。
這時候教授才慢慢地開了口:“你的文章費勁很大,引書不少。但是,根本沒有自己的創見。看上去面面俱到,實際上毫無價值?!边@是我—生第一次受到劇烈的打擊。然而,它使我終生頭腦能夠比較清醒。沒有創見,不要寫文章,否則就是浪費紙張。
季羨林坦言自己最初不會寫論文,對自己的“笨拙”進行了真實、細致的“解剖”,表現了一位學者磊落的情懷和嚴謹的態度。
其實,每個人都有缺點,在缺點面前,不繞道而過,不蜻蜒點水,不強詞狡辯,大膽地“曝光”,更顯示演講者的誠實、坦蕩,從而使演講的內容更有可信度,更有參考價值。
季羨林人物愛國事跡篇7
他品嘗過做亡國奴的辛酸,體會過舊社會的黑暗,年輕時有過學業上的春風得意,旅居海外時又忍受過對家國親人刻骨銘心的思念,十年浩劫中經受折磨雖生猶死,然而不管處在命運的巔峰還是谷底,他都在生命的旅程上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腳印,無論是明朗輕快還是步履蹣跚。他,就是季羨林,一位書寫了傳奇的世紀老人。
讀季羨林,讀到的是一種平靜,一種堅定。如同光滑如鏡的海面,用博大寬容的心胸,完全覆蓋了水下暗濤的洶涌;如同歷盡暴風驟雨最終迎來陽光普照時那般心境,明朗開闊,灑脫而又淡然;亦如同暗夜中高懸的北極星,指引著孤獨前進的人,自己卻始終在黑暗中,堅定而又無言。
我常想,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在支持著這些成功的人,使他們能夠跋涉過如此之多的艱難困苦,日復一日向著自己的夢想去前進?從季羨林先生的作品中,我找到了答案。他的作品讓我認識了他,也被他的精神所深深感染。季先生的作品中很少找得到慷慨激昂讓人熱血沸騰的文字,但是就在他緩緩的,平靜的言語中透露出一種不可取代的堅定。這種堅定來源于他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的眷戀和對共產主義信念畢生的追求。這盞精神圣火始終照亮著他前行的路,讓他毫不畏懼寒風冷雨。一路前進,他收獲了自己生命的積淀。
讀季羨林,如同聆聽他內心深處的聲音,觸碰和感受他厚重的生命積淀,這種積淀讓我們從心底發出由衷的感慨。然而感慨過后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讓這種堅定在我們身上得到重現?
信仰,樹立崇高而堅定的信仰。當一個人喪失了崇高的信仰,他的生命也就意味著終止。燃起信仰的精神圣火,便沒有抵達不了的彼岸。身處和平年代,戰火和硝煙離我們越來越遠,在我們身上也不會再發生三十年前的_,然而,不容我們遲疑,時代已經把我們推上了風口浪尖。我們已行至時代的交叉路口,面對的是何去何從的重大考驗。困難面前,尚顯稚嫩的我們如何磨練得平靜而堅定,_面前,涉世未深的我們是否能夠正確判斷,作為一名學生黨員,怎樣處理好學習和工作的關系,日常生活中有無做到時時刻刻用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給身邊的人樹立其典范……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我們去深思去選擇去實踐。
信仰,堅定而無聲。崇高的信仰更是激勵前進不竭的動力之源。季先生用一生書寫了對考驗的回答,而我們就是要從先生的回答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路漫漫而修遠,問蒼茫大地,誰主我中華之沉浮?___指著年輕的我們說:世界歸根結底是你們的!是的,我們已經做好準備,來接過前輩們肩上的重擔。前行的路上必定有風有雨,有曲折和艱險,然而不管面對何種困境,我們都將處之泰然。因為從季先生的身上我們學到了一種平靜而堅定,樹立了對家國共產主義永不動搖的信仰。也許會面對風雨如晦也許會步履蹣跚,但我們有信仰圣火一路照明。相信我們也必將穿越風雨迎來朝陽,收獲屬于自己的生命積淀!
季羨林人物愛國事跡篇8
“媽的,這些混蛋教授,沒做什么有意義的事!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氣, 還整天考, 不是你考, 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東西?“看了這幾句話,大家會想,這又是哪個不成器的頑皮學生被考試所逼發出的憤怒呼聲吧。錯了,事實上,這段話來自己故國學大師季羨林。 1934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所寫的日記中的一部分。
2003年, 遼寧美術出版社決定把季羨林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寫的日記出版,當時,針對這段話,編輯曾向季羨林提出“做適當刪減”, 季羨蘊林堅決不同意, 他的意見是:一字不改?!拔铱紤]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 今天不是圣人, 將來也不會成為圣人。我不想到孔廟里去陪著吃冷豬肉。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p>
就因為這樣,我們大家才有幸目睹了季羨林在清華園學習時的“原生態”的青春記錄。
只要是大學畢業的人,在漫長的十幾年求學生涯中,誰又沒有過對某一學科老師或者學校類似的抱怨和苦腦呢,我們只能說這是“人之常情”。在季羨林成為學貫中西的大家后,他也絲毫沒有脫離“人味”,去刻意把自己的青春粉飾得多么高大脫俗,多么完美無瑕,而是毫不遮掩地把自己的“低級”本色主動暴露在眾人面前,可謂真性情也。
不得不說,季羨林在學術上的造詣,必定和他做人的境界大有關系。也許季羨林的學問我們難以企及,可是季羨林的“真性情”是否會讓我們愧對自己呢?
季羨林人物愛國事跡篇9
20世紀50年代,季羨林曾在北京大學講授語言學。一天,一個學生來向他借一本語言學方面的書籍。季羨林一下子犯了難,學生要借的這本書是極其珍貴的孤本古籍,如果在翻閱的時候稍有污損,都將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但面對學生渴求的目光,季羨林又不忍心拒絕,便對他說:“你過一個禮拜后再過來取,行嗎?”學生歡歡喜喜地走了。
一個禮拜后,學生如約來到季羨林的辦公室。當他接過季羨林遞過來的書時,感到非常意外,這根本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疊厚達幾百頁的裝訂得整整齊齊的信紙,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蠅頭小楷。季羨林歉疚地笑道:“很對不起!我沒能將原本借給你,是因為原本太珍貴了,我打算以后將它捐給國家?,F在這本書我概不外借,我怕萬一被人損壞,以后對國家就不好交代了,我想你一定能理解我的做法。今天給你的是我的手抄本,盡管看起來有些麻煩,但基本上一字不錯、一字不落,是可以一用的……”
學生一聽,異常震驚,連連向季羨林鞠躬致謝。對于一本十幾萬字的書籍,要將它完完整整地抄錄下來,要有多大的耐心、該有多大的工作量啊!整整一個星期,季羨林日夜伏案,才完成了抄錄任務。
其實,當初學生來借書的時候,季羨林完全可以向他說清實情,當場婉言拒絕,學生也是一定能夠理解的,但季羨林卻以這樣一種出人意料的方式滿足了學生的要求,實在令人感動、感嘆!季羨林在學術上堪稱一代大師,同樣在做人處世方面也是令人崇敬的一世楷模。
季羨林人物愛國事跡篇10
有一次,還在上大學的李里前去拜訪季羨林,請求解答學問上的問題。上了樓,敲門,正是季羨林開的門。季羨林熱情地說:“快進屋里坐。“季羨林的房子里到處都是書,滿滿當當。季羨林挪開書,才騰出一個位置,叫李里坐下。
來見季羨林之前,李里拜訪了老作家孫犁,孫犁在李里事先準備好的條幅上題了字。談話臨近束,他也請求季羨林題字,給自己留個紀念。季羨林爽快地答應了。
正在這時,有人來敲門,說:“下午開會!”這時,電話鈴也響了,忙中出錯,季羨林竟然將題字寫在了孫犁題字的背面。季羨林發現后,十分自責:“這樣吧,我隨后用毛筆寫個條幅寄給你,怎么樣?”李里連連點頭離開。
后來,李里并沒有抱多大的希望,因為季羨林很忙,說不定時間一長就忘了??墒?,他回重慶后,就收到了季羨林從千里之外寄來的條幅,上面寫著:“做好學問大有可為!”李里感動萬分。
季羨林工作雖然異常繁忙,但是,他答應了李里同學“用毛筆寫個條幅寄給你”,后來說到做到,完全兌現。這充分顯示了季羨林做人講究誠信的高貴品質,令人信服和崇敬。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