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愛國的人物事跡素材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對事跡材料都不陌生吧,事跡材料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范事跡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愛國的人物事跡,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些愛國的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1)
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活躍著一支以回民兄弟為主組成的抗日部隊——回民支隊。這支部隊屢建戰功,威震敵膽,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被八路軍冀中軍區譽為“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毛澤東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馬本齋就是這支英雄的回民支隊的司令員。
馬本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獻縣的一個回族農民家庭。早年投身奉軍當兵,逐級升至團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面對國土淪喪,報國無門,因不滿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對日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卸甲,到了故鄉河北省獻縣東辛莊。
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后,馬本齋在家鄉組織回民抗日義勇隊,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1938年4月率隊參加八路軍,所部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任總隊長。1939年,回民教導總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任司令員。1942年8月,回民支隊奉命到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馬本齋被任命為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隊和廣大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編后的回民支隊,在馬本齋的率領下,戰斗力不斷提高,隊伍發展到2000多人,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的抗日勁旅。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不懼犧牲,浴血作戰,奮勇殺敵,經歷大小戰斗870余次,殲滅日偽軍3。6萬余人,在廣闊的冀中平原和冀魯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屢建戰功,打得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
在黨組織幫助下,在人民軍隊的大熔爐和抗日戰爭烽火硝煙的考驗中,馬本齋的政治覺悟迅速提高,他深深地感受到黨的偉大,決心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黨的事業,為打敗日本侵略軍,為祖國和民族的解放而奮斗。他在入黨申請書中寫道:“我甘心情愿把我的一切獻給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獻給為回族解放和整個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斗的偉業。”1938年10月,馬本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3年底,馬本齋在率部參加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反蠶食戰斗中,頸后長了毒瘡。由于戰事繁忙,加之缺醫少藥,未能及時治療,不久病情加重。1944年1月底,回民支隊奉命開赴延安。出發前,他抱病為部隊作了最后一次動員,叮囑同志們“要跟著黨,跟著,抗戰到底!”同年2月7日,馬本齋在山東莘縣不幸病逝,時年42歲。
一些愛國的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2)
【篇一】中國近代愛國人物故事:李大釗
李大釗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去世了,他由爺爺一手撫養長大。爺爺非常重視李大釗的教育。“從五六歲入私塾,到從日本留學回國,他前后上了18年學。”李亞中說,李大釗從小便樹立了致力于民族解放事業的遠大志向。
李亞中說,李大釗任北大圖書館館長時工資是140塊大洋,后來任教授漲到200塊大洋,再加上他在別的大學兼課,每月收入至少有250塊至300塊大洋。“他去世后家里的財產僅有1塊大洋。由于沒錢安葬,只好舉行公葬,也就是向公眾募捐的形式安葬。”1921年,中共北京支部成立后,李大釗每月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80塊大洋作為活動經費。此外,他還會向窮學生仗義疏財。每到發工資時,李大釗就會領回來一把欠條。后來,為了不讓李家斷炊,北大校長蔡元培只好囑咐會計科每月從李大釗的工資中拿出50塊大洋,交給李夫人。
李大釗的高尚品質感染了許多人。在為李大釗舉行公葬的募捐中,就連政見相左的汪精衛也捐了1000塊大洋。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釗等80余人。在獄中,李大釗備受_,但始終嚴守黨的秘密。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李大釗英勇就義時年僅38歲。
李亞中說,“祖父被殺害后,一家人顛沛流離。父親李葆華為躲避抓捕,在友人的幫助下東渡日本,考取了東京高等師范學校物理化學系,還在日本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后,李葆華中斷學業,憤然回國,并未獲得學位。
【篇二】中國近代愛國人物故事:朱自清
朱自清是清華大學教授,知名的文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后,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定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造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飛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饑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黨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介石,就運來一些面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齊,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面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十分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但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自己的職責。”
兩個月后,朱自清因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篇三】中國近代愛國人物故事:董存瑞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五日,攻城的大炮震撼著整個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戰斗打響了。戰士們像潮水一般沖向敵軍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學。嗒嗒嗒……從一座橋上,突然噴出六條火舌,封鎖了我軍前進的道路。那座橋架在隆化中學墻外的一條旱河上。狡猾的敵人在橋的兩側筑了墻,頂上加了蓋,構成了一座暗堡。沖鋒的部隊被壓在一個小土坡下面,抬不起頭。沖在最前面的一個戰士倒下了。
董存瑞瞪著敵人的暗堡,兩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連長身邊,堅決地說:“連長,我去炸掉它!”
“連長,我掩護!”戰友郅順義也懇切地說。連長和指導員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同志們打手榴彈!”連長給戰士們下了命令。董存瑞抱起炸藥包,郅順義背起兩兜手榴彈,同時躍出戰壕,沖了上去。他們互相配合,郅順義扔一陣手榴彈,董存瑞就向前躍進幾步;郅順義再仍一陣,董存瑞再前進幾步。跟在后面的戰友把一捆捆手榴彈送到郅順義手里。
敵人的機槍更瘋狂了,子彈撲哧撲哧打在董存瑞身邊,地上冒起點點塵土和白煙。董存瑞夾緊炸藥包,一會忽左忽右地匍匐前進,一會又向前滾了好幾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槍。他用手一摸,全是血。敵人的機槍一齊向董存瑞掃射,在他面前織成一道火網。董存瑞離暗堡只有幾十米了。他隱蔽在一小塊凹地里。郅順義接二連三地仍手榴彈。董存瑞趁著騰起的黑煙,猛沖到橋下。
董存瑞看看四周。這座橋有一人多高,兩邊是光滑的斜坡,炸藥包放在哪呢?他想把炸藥包放到河沿上,試了兩次,都滑了下來。要是把炸藥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毀暗堡。就在這時,嘹亮的沖鋒號響了,驚天動地的喊殺聲由遠而近。在這萬分緊急的關頭,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橋底中央,左手拖起炸藥包,頂住橋底,右手猛地一拉導火索。導火索“哧哧”地冒著白煙,閃著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鋼鑄一般的臉。一秒鐘、兩秒鐘……他像巨人一樣挺立著,兩眼放射著堅毅的光芒。他抬頭眺望遠方,用盡力氣高喊著:“同志們,為了新中國,沖啊!
巨大的響聲震得地動山搖,前進的道路炸開了。戰士們沖過煙霧,沿著董存瑞開辟的道路殺向敵軍司令部,消滅了全部敵人。勝利的紅旗在隆化中學上空迎風飄揚。
民族抗日英雄楊靖宇曾擔任“南滿抗日聯軍”司令,從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場獻身為止。在艱苦征戰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擊日寇。面對敵人的重兵圍剿,楊靖宇率部頑強戰斗,使敵人坐臥不安,惶惶不可終日。日酋對他又怕又恨,調集重兵圍困。
有人勸楊靖宇投降,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彈盡糧絕,楊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顆子彈后壯烈犧牲。敵人殘忍地用刺刀剖開他的肚子,楊靖宇肚里沒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樹皮、草根和棉絮。
一些愛國的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3)
愛國人士的故事(一):
華羅庚立志回國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早年在美國很受學術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簽訂合同,把他留在美國,給予優厚的待遇,但當他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立即決定回國。途經香港時,他發表了一封給留美學生的公開信,滿懷熱情地呼吁他們:“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
愛國人士的故事(二):
肖邦的遺愿
1830年11月,費列德利克·肖邦(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決定到外國深造,為祖國爭光。出發前,朋友們為他舉行了一個送別晚會。肖邦滿懷感激之情,理解了朋友們贈送的裝滿祖國泥土的銀杯,表示永遠不會忘記可愛的祖國。肖邦輾轉于維也納、倫敦、巴黎等地,經過他的藝術活動,增進西歐人民對當時正在受難的波蘭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輾轉流離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臨終時告訴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是不會允許把他的遺體運回華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臟帶回去。
肖邦的心臟,按照他的遺愿被送到華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愛國人士的故事(三):
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國公開提出反對“臺W,托管”和“T灣,獨,立”,主張國共再度和談,由中國人自我解決中國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下,李宗仁沖破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干擾,擺脫國民黨特務機關的暗殺,毅然回到祖國,他聲明:“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后,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并欲對一切有關愛國反帝事業有所貢獻。”他還期望留在臺灣的國民黨人,凜于民族大義,毅然回到祖國懷抱,為完成國家最終統一做出貢獻。分析:為了祖國的和平統一,李宗仁先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義,將永遠激勵著為統一大業而奮斗的人們。
愛國人士的故事(四):
于右任的臨終詩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臨終前有詩《望大陸》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僅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詩作于1964年公開發表,立刻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
愛國人士的故事(五):
張伯苓的夢想
南開中學的創辦者張伯苓16歲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駕駛。畢業后,他參加了“甲午海戰”,但軍艦一出海就被擊沉,這對他觸動很大。1899年英國強租我國威海衛軍港,張伯苓親眼看見,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國旗第二天就降下來了。強烈的愛國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軍,回到天津籌辦學校。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最終在1907年辦起了南開學校。張伯苓一生全力辦教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人才。
愛國人士的故事(六):
宋慶齡的執著
宋慶齡自1913年開始追隨孫中山,致力于中國革命事業,謀求中華民族獨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長歲月里,經過護法運動(1917年)、國民大革命(1924—1927年)、國共對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戰爭(1937—1945年)、解放戰爭(1945—1949年),她始終忠貞不渝地堅持孫中山的革命主張,堅定地和中國人民站在一齊,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生活的美滿幸福而殫精竭慮,英勇奮斗,在中國現代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篇章。宋慶齡所以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之一。
一些愛國的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4)
李商隱年少有為,而且關心國家大事,目睹唐朝國運衰微,憂心如焚,在事業上更有遠大抱負。13歲那年,他看到朝綱不振,君臣昏庸,就寫了一首《富平少侯》詩。
詩中寫一個富平少侯張放,13歲就承襲侯爵之位,身居尊位,驕奢豪侈,醉生夢死,不憂國事。實際上并無其人,只不過是李商隱杜撰假托的人物。
很明顯,寫作的目的就是譏諷那些不謀國事的權貴的。13歲就有如此手筆,真的是難能可貴!
愛國人物的故事3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辭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當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么鬼話!”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愛國人物的故事4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尖銳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的事業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愛國人物的故事5
革命家陳天華,在日本留學時,聽見沙俄吞占滿洲,敗北沒有能力的清當局又要同沙俄私訂喪權辱國公約的動靜后,他悲忿欲絕,當即在留學生中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軍,籌辦回國入戰。
回到宿舍后,咬破本身手指頭,以血指書寫救國,在里陳述亡國的悲慘,當亡國奴的酸楚,鼓動同胞起來戰斗……他連著寫了幾十張,終因流血過多而暈倒,可嘴里還在不停地咸:“救國!救國!”
一些愛國的人物事跡素材(精選篇5)
霍去病是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他是武帝衛皇后的姐姐少兒和霍仲儒的非婚生子,其舅父衛青是抗擊匈奴的名將。漢朝的大將軍。西漢初年,北方匈奴屢為邊患。武帝時國力強盛,開始對匈奴的侵略進行反擊。元朔六年(前123),年僅18歲的霍去病以校尉的身份,跟隨衛青出征。他率領800騎兵長途奔襲,斬獲匈奴2000余人,戰功冠于全軍,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
在元狩二年(前121),元狩四年(前119)與匈奴軍的戰斗中,霍去病顯露出杰出的軍事才能,共斬俘匈奴10萬余人。漢武帝非常喜歡這個名將,曾下令給他建造府第,但是霍去病卻拒絕了。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句洋溢著愛國激情的名言,世世代代激勵著后人。
元狩六年(前117),年僅24歲的霍去病猝然去世。武帝非常痛惜,在自己將來的陵墓茂陵旁邊為他修建了一座狀如祁連山的墳墓,用以表彰他抗擊匈奴的卓著功績。
第3篇: 愛國人物事跡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是唐朝時的大將。當時,兩人因為平時的一些誤會,積怨非常深,感情非常不好。平時即使同桌吃飯,互相都懶得瞧上一眼,更別提說話了。
后來安祿山造反,皇帝命令郭子儀做朔方(今寧夏一帶)節度使,李光弼成為他的部下。當時的節度使大致相當于戰區司令長官兼行政長官,權力極大。
李光弼這時有些擔心,怕郭子儀公報私仇,借故殺他,他甚至想偷偷逃走。哪知郭子儀反向皇帝極力舉薦他,結果皇帝就任命李光弼為河東節度使,同時,郭子儀還將自己部下的一萬精兵分給了他,讓他帶兵東征。
郭子儀此舉,讓李光弼產生了更大的誤會,心想郭子儀這次一定不會放過他了。于是他橫下一條心來,找到郭子儀說:“今后不管怎么處置我,我都不抱怨,只圖不連累妻小。”
郭子儀聽后,非常是詫異,忙離開座位,抱住李光弼,眼含熱淚說:“國家危急,咱們應該同心協力,不能再小肚雞腸,斤斤計較了。”李光弼見郭子儀心胸如此坦蕩,便帶隊請戰。此后,將帥一心,在平判中立下了赫赫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