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要用到事跡的地方還是很多的,事跡可以起到宣傳典型人物、引導良好風氣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1】
袁隆平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大米,是中國人的主要食品。可長期以來,水稻產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農民們成年累月種田栽稻,還是滿足不了“吃”的需要。糧食產量低,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障礙。農業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決心為國攻關,解決這個難題。
袁隆平是湖南一個鎮上的農校教員。雖然工作條件差,可他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每日除了教學外,就是在試驗田里培育高產品種。在試驗中,他發現天然雜交水稻穗大粒飽,產量高,可是第二年再種,就退化了,失去了優勢。他就想進行一種試驗,培育能堅持高產的雜交水稻的種子。為了這個夢想,袁隆平不知花費了多少精力,有時候在試驗田里觀察,連家也顧不上回。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最終培育成功了。
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到達1000多斤,在全國推廣后,我國稻谷在幾年中增產了1000多億公斤,真是一個飛躍!袁隆平獲得了國家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美國等國也引進了他的成果。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改變我國糧食生產的落后狀態打了一個翻身仗。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2】
關天培
關天培(1781~1841.2.26),鴉片戰爭中抗英名將。字仲因,號滋圃。江蘇山陽(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慶八年)中武秀才,授把總。后累升至參將。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次年,擢總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調任廣東水師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勢,將虎門口的沙角、大角炮臺改為信炮臺;在上橫檔島一線,重建南山炮臺(改名威遠),改建橫檔、鎮遠炮臺,增建永安、鞏固炮臺,控制東西水道;在虎門底,改建大虎山炮臺。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3】
李四光
說到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和地質科學所取得的成就,就不能不想到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李四光出生于中華民族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而處于內憂外患、災難深重的年代。為了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李四光東渡日本、遠去英國求學。求學歸來后,他拒絕外國高薪聘請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國。當時,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正處于襁褓時期,迫切需要培養大量的專門人才。李四光來到北京大學,協助蔡元培校長教書育人,他一面講授地質學,一面從事科學研究,在此期間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地質科學專門人才。他在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領域所做的工作,為相關學科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4】
錢學森
錢學森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1955年10月,在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關懷下,他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社會主義祖國,并于1958年10月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盡管當時人力、物力等條件很差,但他以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熱愛與忠誠,滿腔熱情地投入我國國防尖端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為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卓越貢獻。1991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軍委的一級英雄模范獎章。1999年為獎勵他的突出功勛,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他頒發“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5】
鄧世昌
鄧世昌:“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后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云”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臺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后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6】
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制成旗后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托給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劉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并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于是調兵遣將,分路出戰,自我率領輕裝騎兵駐扎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可是,之后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進取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后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于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7】
華羅庚立志回國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早年在美國很受學術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簽訂合同,把他留在美國,給予優厚的待遇,但當他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立即決定回國。
途經香港時,他發表了一封給留美學生的公開信,滿懷熱情地呼吁他們:“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8】
楊根思
楊根思,1950年10月,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11月,在抗__戰爭第二次戰役分割圍殲咸鏡南道美軍戰斗中,時任志愿軍某部連長的楊根思,奉命帶1個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圍1071。1高地東南小高嶺,負責切斷美軍南逃退路。29日,號稱“王牌”軍的美軍陸戰第1師開始向小高嶺進攻,猛烈的炮火將大部工事摧毀,他帶領全排迅速搶修工事,做好戰斗準備,待美軍靠近到僅有30米時,帶領全排突然射擊,迅猛打退了美軍的第一次進攻。之后,美軍組織2個連的兵力,在8輛坦克的掩護下再次發起進攻,他指揮戰士奮勇沖入敵群,用刺刀、槍托、鐵锨展開拼殺。
激戰中,又一批美軍涌上山頂,他親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擊,指揮第8班從山腰插向敵后,再次將美軍擊退。美軍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對小高嶺實施狂轟濫炸,隨后發起集團沖鋒。他率領全排頑強抗擊,以“人在陣地在”的英雄氣概,接連擊退美軍8次進攻。當投完手榴彈,射出最終一顆子彈,陣地上只剩他和兩名傷員時,又有40多名美軍爬近山頂。危急關頭,他抱起僅有的一包炸藥,拉燃導火索,縱身沖向敵群,與爬上陣地的美軍同歸于盡,英勇捐軀。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9】
肖邦的遺愿
1830年11月,費列德利克·肖邦(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決定到外國深造,為祖國爭光。出發前,朋友們為他舉行了一個送別晚會。肖邦滿懷感激之情,理解了朋友們贈送的裝滿祖國泥土的銀杯,表示永遠不會忘記可愛的祖國。肖邦輾轉于維也納、倫敦、巴黎等地,經過他的藝術活動,增進西歐人民對當時正在受難的波蘭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輾轉流離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臨終時告訴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是不會允許把他的遺體運回華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臟帶回去。
肖邦的心臟,按照他的遺愿被送到華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10】
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國公開提出反對“臺W,托管”和“T灣,獨,立”,主張國共再度和談,由中國人自我解決中國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下,李宗仁沖破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干擾,擺脫國民黨特務機關的暗殺,毅然回到祖國,他聲明:“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后,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并欲對一切有關愛國反帝事業有所貢獻。”他還期望留在臺灣的國民黨人,凜于民族大義,毅然回到祖國懷抱,為完成國家最終統一做出貢獻。分析:為了祖國的和平統一,李宗仁先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義,將永遠激勵著為統一大業而奮斗的人們。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11】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激戰。兩軍實力相差懸殊,袁軍數倍于曹軍,曹操部將大多認為袁軍不可戰勝。但曹操最終以少勝多,大敗袁軍。袁紹棄軍逃跑,全部的輜重物資、圖冊兵藏被曹軍繳獲。
在清點戰利品時,曹操的一名心腹發現許多書信。這名心腹拆開其中一封,看了幾眼,立刻臉色大變。他把所有書信收齊封好,然后抱著信件去向曹操匯報:“主公,這些都是袁紹與人來往的密函!”曹操接過信件,拆開看過幾封后,對心腹說:“你去把這些信都燒了吧。”“燒掉?主公,您不該照著書信把這些叛徒全部抓起來嗎?”心腹驚疑道。曹操搖搖頭:“當初,袁紹兵力遠勝于我,連我自己都覺得不能自保,更何況是他們。與袁紹勾結只是他們不得已的選擇啊。”
原來,這些信件都是在許都的官員和曹操軍中部將寫給袁紹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誠之語。曹操命人當眾把信件全部焚燒。那些私通袁紹的部將,原本驚慌不定,見曹操此舉,慚愧不已,同時也愈加感激,軍中士氣更盛。
曹操趁勢進擊,冀州各郡紛紛獻城投降。曹操實力大為增強,為此后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12】
茅以升
在我國老一輩科學家中,有許多人都是留學國外又回國服務的。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在1916年20歲時,到美國留學,成為康奈爾大學橋梁專業的研究生,很快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碩士學位。為了獲得實踐的機會,他晚上上課,攻讀博士學位,白天到一家橋梁公司實習,親手繪圖、切削鋼件、打鉚釘、油漆,最終成了一個既懂理論又有技術的人才。美國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書從各地寄來,請他擔任工程師。
可是,茅以升沒有理解聘請,而是決定回國了。美國有些人勸他:“科學是沒有祖國的,是超越國界的。科學家的貢獻是屬于全人類的。中國條件差,你留在美國貢獻會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學雖然沒有祖國,可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
1919年,茅以升帶著一身本領回到國內,開始了為國造橋的事業。此刻浙江省錢塘江上那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就是茅以升設計并主持建造的。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13】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文天祥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每當看到這浩氣長存的詩句,我仿佛回到了宋元的戰爭時代。可謂“亂世出英雄”,文天祥,這個文武雙全的英雄卻有著離奇的一生。文天祥,出生在書香門第,每天劃粥苦讀直到深夜,他從沒有像別的孩子一樣,童年時代打打鬧鬧,嬉戲。
伴隨他的只有書本,和習武的兵器。我可以想象得到,他扎著馬布,細小的胳膊顫抖著頂著兩只滿載著水的木桶,他們搖搖欲墜,永不停地向外溢出,和他的汗水一起留下可只見他咬緊牙關,挺了過去,木桶再也沒有晃。也許,有人說:“我要有他那條件,我也能。”可是,我卻要說:“不,也許這樣,你可以做到,但是他被俘后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一只你能做到嗎?”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成就了文天祥一生的英明。
成年后,文天祥從小的努力沒有白費,在考試中了進士,成了亂世中的狀元。可是,他面對朝中的腐敗,他的膽識,他的才華,卻發揮不出作用;他罷官回鄉,賣盡一切家產,收兵買馬,抗擊元軍。可是他的兵少,對方裝備精良,他被俘了。元朝世祖見他一身正氣,絕非凡人,沒有殺他,讓他把以前的同朝的人召集起來為元朝所用。
可是她又怎能這樣做呢?他想了一夜,寫了一首【過零丁洋】,以示他寧死不屈的決心。忽必烈以官,財富誘惑他,可他卻仍不動搖,多次拒絕了元朝的‘恩厚’,去勸她的人都被他罵了回來。直到有一次,他看到了宋朝的皇帝勸降,他默然了。眼里不再充滿氣勢凌人的光芒,他也不再抗拒,只求一死。
我只想,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窗外閃來一道夕陽照在他滄桑的臉龐上,他又有多么心酸啊!“年雄氣短”。年僅四十多歲的文天祥英勇就義了。而他的一生只留下兩個字:“無悔”。這是,親愛的讀者,您還說你能嗎?你能在敵人面前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地說:“‘不’嗎”?文天祥的一生歷盡坎坷,九死一生,卻在困難面前堅持。
我要對他說:“您是中華民族的英雄,我們不會忘記你。歷史更不會忘記你,是一條永流不息的大河,傳載著多年來的辛酸,卻有著偉大的精神,將這條充滿偉大精神的河,流到我們的心靈。”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14】
今天,老師要我們寫一篇電影的觀后感,我想來想去,我一直被一個人的故事感動著。他,是我國導彈、火箭以及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們心目中的“科學圣人”,他就是為新中國的偉大科學家——錢學森。
他的一生充滿神秘和傳奇,雖然我看的不太懂,但看我看到錢學森的愛國之心、堅定信念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還是感動了我,特別是看到他在沙漠戈壁里的畫面,那風吹起的沙子,連對面的人都看不見,看到那時侯的生活的艱苦,再想想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我們是多麼的幸福,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錢學森的身上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的奉獻精神,他的民族氣節,他的堅強毅力,他的艱苦樸素,想想我們現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是多麼幸福,跟那時的錢學森爺爺相比,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還有他對父母老師的彬彬有禮,有力地顯示了他的品格,情操,令人景仰。看完了這部電影之后,作為愛國主義典范的錢學森,愛國主義是貫穿他整個生命的主旋律,作為一名小學生我的任務只有好好學習,將來作為有用的人報效祖國,錢學森爺爺在經歷了長達五年的囚禁之后,終于踏上了祖國的熱土,這位享有國際威望的大科學家,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默默地為祖國做著貢獻,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錢學森爺爺的業績對于我一個普通小學生來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愛國,就是要努的好好學習,奮發向上,為我們的祖國的將來貢獻一點微薄的力量。錢學森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一位科學家的創新的力量。不僅為中國人的科學創造留下閃光足跡,對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也作出重要貢獻,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和科學家的價值。進入新時代的'今天,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實現崛起,主要表現在文明創造,反映在科技發展上。一個偉大的民族只有為人類文明提供了大量創新成果,方可證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當代中國,弘揚錢學森的科學創新精神,對于引領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走向極其重要。而對于我們新一代的小學生來講,我們的學習可能沒有什么高科技,但是我們也一樣要好好學習,才能更好的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愛國英雄人物及事跡材料【篇15】
明代著名戲曲家湯顯祖十二歲就有了功名,少年時便名冠一時,很受當地人們的尊重。
有一天,鎮上一位老紳士病故,喪主特派家人去請少年湯顯祖寫祭文。可偏偏另一個村子里有一位老農做壽,其子女也來請他去寫壽聯。顯祖一想,按理說,死者為大;可按情論,死者停靈多日,一篇祭文只要在出殯前寫畢就可,而做壽卻只能在當天宴賓客時使用,何況眼下壽星家生活艱難,拿不出什么潤筆費,我小小年紀,不可勢利。就回答那家喪主,他遲一天到,肯定誤不了事的。說完,湯顯祖先去了壽星家把壽聯寫完,這才連夜往鎮上趕。
再說鎮上那家,因為家產富有,來吊唁的親朋眾多。其中一位遠親狂生,自恃有些文才,聽說要等個什么湯顯祖來寫祭文,不由冷笑道:“一篇祭文,區區小事,拿什么架子。”他吩咐仆人筆墨伺候,鋪開宣紙,洋洋灑灑,直寫到次日天明。
正自鳴得意呢,湯顯祖來了。狂生沒料到這么小的孩子也敢舞文弄墨,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當地好事的就慫恿湯顯祖也寫一篇。湯一看狂生的文章,都是些陳詞濫調,矯揉造作,全無真意,心中很不以為然。也是年輕氣盛,便不客氣,只見他略一思索,拿起筆來,幾乎是一氣呵成,驚得眾人一片叫好!那狂生見了,自知技不如人,只好甘拜下風。
狂生拿起自己熬一夜心血寫成的東西,請湯顯祖評點。滿以為湯多少會夸贊幾句,也多少挽回些面子。哪知道湯顯祖只是在結尾空白處寫了一句曲詞:“他去也,怎把心兒放。”狂生起先以為湯顯祖是補充去世人心態的,好在他不算太笨,細一琢磨,才悟出原來人家寫的是一字謎,這一字就是對他文章的評價,那臉刷地就紅了,心想,幸虧沒求人家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