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愛國精神人物事跡
真正的愛國主義不應表現在華麗的語言上,應該表現在為祖國和為人民謀福利的行動上。那么你知道哪些鐵人愛國精神人物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鐵人愛國精神人物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鐵人愛國精神人物事跡精選篇1
王進喜,甘肅玉門人,中共黨員,1923年9月出生,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鉆探工人,全國著名勞動模范。
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入玉門石油公司當工人,建國后歷任玉門石油管理局鉆井隊長、大慶油田1205鉆井隊隊長、大慶油田鉆井指揮部副指揮。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率領1205鉆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并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鉆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風貌,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中國工業戰線一面鮮紅的旗幟。王進喜以“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被譽為鐵人。1959年,王進喜在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王進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9年,他作為石油戰線的勞動模范到北京參加群英會,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車,車頂上背個大氣包,他奇怪地問別人:“背那家伙干啥?”人們告訴他:“因為沒有汽油,燒的煤氣。”這話像錐子一樣刺痛了他。王進喜后來說:“北京汽車上的煤氣包,把我壓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國家的壓力、民族的壓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們說:“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會停止跳動。國家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啊!”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噴出了工業油流,宣告大慶油田正式發現,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隨即在大慶展開。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1205鉆井隊趕來,加入了這場石油大會戰。一到大慶,呈現在王進喜面前的是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住都成問題。但王進喜和他的同事下定決心:有天大的困難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鉆機到了,吊車不夠用,幾十噸的設備怎么從車上卸下來?王進喜說:“咱們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鉆機運到井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用滾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迎著寒風奮戰3天3夜,把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樹立在荒原上。這就是會戰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運鉆機”。要開鉆了,可水管還沒有接通。王進喜振臂一呼,帶領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臉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往井場端了50噸水。經過艱苦奮戰,僅用5天零4小時就鉆完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生產井。在重重困難面前,王進喜帶領全隊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在隨后的10個月里,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和1202鉆井隊,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雙雙達到了年進尺10萬米的奇跡。在那些日子里,王進喜身患重病也顧不上去醫院;幾百斤重的鉆桿砸傷了他的腿,他拄著雙拐繼續指揮;一天,突然出現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沒有攪拌機,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卻攪拌不開,王進喜就甩掉拐杖,奮不顧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井噴終于被制服,可是王進喜累得站不起來了。房東趙大娘心疼地說:“王隊長,你可真是鐵人啊!”“鐵人”的名字就是這樣傳開的。王進喜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終致積勞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47歲。
王進喜干工作處處從國家利益著想,他重視調查研究,依靠群眾加速油田建設,艱苦奮斗,勤儉辦企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建立責任制,認真負責,嚴把油田質量關。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和“大慶經驗”,成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財富。1964年,毛澤東向全國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
鐵人王進喜,是大慶人的杰出典范,中國工人階級的光輝形象、共產黨人的優秀代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英雄人物。他為加快發展我國石油工業奮力拼搏一輩子,在為國家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鐵人精神,與其他偉人和英雄人物一道被列為“百年中國十大人物”。王進喜身上體現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共產黨人的楷模。他更是一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鐵人愛國精神人物事跡精選篇2
“鐵人”王進喜是新中國第一代鉆井工人。感人的是王進喜不顧一切為我們挖石油,在我們中國石油短暫的局面,他以強烈的責任感,高昂的政治熱情投入到為祖國找石油的工作之中。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們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戰會,到達薩爾圖車站,下了火車,他一不問吃二不問住,而是詢問鉆機到了沒有,井位在哪里,這里的鉆井記錄是多少,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出來,把“貧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對極端困難和惡劣的環境,沒有吊車和拖拉機,汽車也不足,他組織全隊職工把鉆機化整為零,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奮戰3天3夜把井架豎立在荒原上。打第一口井時為解決供水不足,王進喜帶領大家用臉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就50多噸,保證按時開鉆。打第二口井時突然發生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王進喜決定用水泥代替,沒有攪拌機,他不顧腿傷,帶頭跳進泥漿池里用身體攪拌,經過全隊工人奮戰,終于制服井噴。
我看了這一段,王進喜只是一位普通的共產黨員,我們祖國有多少這樣的共產黨員,他們為國出力,不怕犧牲自己的身體,他不怕苦不怕累,不為名不為利一心為國為革命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在黨的陽光下,我們要像王進喜一樣掀起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鐵人愛國精神人物事跡精選篇3
周四下午,我們觀看了《鐵人王進喜》記錄片,這部紀錄片再現了鐵人王進喜工作的片段,介紹了他如何從一個討飯娃成長為新中國石油工人的楷模。
王進喜同志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做事卻不蠻干,而是巧干、實干,他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把一個在玉門油田有名的“豆腐隊”帶成油田第一名。看到國家因為缺少石油,公共汽車上還背著煤氣包,他憂心忡忡,要求去大慶參加大會戰,要求多打油井,多采石油,摘掉中國貧油的面貌。想想鐵人當時工作的環境,在西北時黃沙滿天,在東北時冰天雪地,即使環境再艱苦也阻擋不了他報效祖國的決心。在大慶打油井時由于缺水,他帶領同志們砸冰取水;當設備由于缺少運輸工具無法及時運到目的地時,他心急如焚,不等不靠,帶領同志們肩扛手抬,硬是把那些“鐵疙瘩”提前運到了工地。當發生井噴時,由于水泥攪拌不均勻,井噴得不到很好的控制,他不顧受傷的腳第一個跳入井噴的漩渦中,用自已的身體當“攪拌機”;在自然災害最嚴重的時期,他們連飯也吃不飽,但是他們并沒有因此停下手中的工作,而是自力更生,開荒種糧;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心里想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石油的開發與生產。
鐵人雖沒有豪言壯舉,但是他對祖國的熱愛,對事業的執著、不畏艱難困苦,永于創新的精神卻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對于我們這些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當代青年,這部記錄片不僅陶冶了我們的情操。
鐵人愛國精神人物事跡精選篇4
黃旭華
1958年,我國批準核潛艇工程立項。那時中蘇關系尚處于蜜月期,依靠蘇聯提供部分技術資料,是當初考慮的措施之一。1959年,蘇聯提出中斷對中國若干重要項目的援助,對中國施加壓力。毛澤東聽后發誓:“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曾有過幾年仿制蘇式常規潛艇經歷又畢業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黃旭華被選中參研。
30多年中,8個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黃旭華搞核潛艇,父親臨終時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親從63歲盼到93歲才見到兒子一面。
核潛艇是集核電站、導彈發射場和海底城市于一體的尖端工程。中國的核潛艇研制工作是從一個核潛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開始的。
為研制核潛艇,新婚不久的黃旭華告別妻子來到試驗基地。后來他把家安在了小島上。為了艇上千萬臺設備,上百公里長的電纜、管道,他要聯絡全國24個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單位,工程復雜。那時沒有計算機,他和同事用算盤和計算尺演算出成千上萬個數據。黃旭華終于帶領團隊研制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88年,核潛艇按設計極限在南海作深潛試驗。黃旭華親自下潛300米,是世界上核潛艇總設計師親自下水做深潛試驗的第一人。
黃旭華曾先后多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為國防事業、為我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鐵人愛國精神人物事跡精選篇5
屠呦呦
瘧疾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廣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仍有92個國家和地區處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發病人數為1.5億,死于瘧疾者超過200萬人。
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我國一項被命名為“523”的瘧疾防治科研項目。那個科研團隊,包括7個省市、60多家科研機構、超過500名科研人員,這其中就有來自中醫研究院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醫藥協作組,主要從中醫角度開展實驗研究。
實驗的過程漫長而復雜。光調查收集這一個過程,屠呦呦和她的課題組成員便篩選了2000余個中草藥方,整理出了640種抗瘧藥方集。他們以鼠瘧原蟲為模型檢測了200多種中草藥方和380多個中草藥提取物。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蟲在動物體內的生長,但療效卻不持續,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頭扎進文獻堆。
青蒿在民間又稱作臭蒿和苦蒿,屬我國南北方都常見的菊科草本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紀,先秦醫書《五十二病方》已經對它有所記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說它能“治瘧疾寒熱”。公元340年,東晉的葛洪在中醫方劑《肘后備急方》一書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瘧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古人為何將青蒿“絞取汁”,而不用傳統的水煎熬煮中藥之法?屠呦呦意識到,高溫提取可能破壞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設計了實驗過程,改用沸點較低的乙醚為溶劑。這個細節,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成功,在190次失敗之后。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這些成就并未讓屠呦呦止步,1992年,針對青蒿素成本高、對瘧疾難以根治等缺點,她又發明出雙氫青蒿素這一抗瘧療效為前者10倍的“升級版”。為了獲證青蒿素對人體瘧疾的療效,屠呦呦等人甚至勇敢地在自己身上首先進行實驗。
除了屠呦呦,這些人的名字也應該被記住:臨床上驗證青蒿素抗瘧功效的李國橋,改造青蒿素分子結構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率先研制復方蒿甲醚的周義清等等,他們都是拯救全球瘧疾患者的中國藥學家。
值得注意的是,摘得諾貝爾獎的屠呦呦,憑借的是實實在在的成果,是造福世界的療效。浙江省立同德醫院中藥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研究員壽旦說,屠呦呦早在2011年就獲得被稱為“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同樣是表彰她發現了青蒿素,在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