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喜鐵人英雄事跡
王進喜把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獻給了我國石油工業,為新中國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王進喜鐵人英雄事跡有哪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王進喜鐵人英雄事跡五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王進喜鐵人英雄事跡精選篇1
石油,相當于現代工業化社會的血液。在舊中國,外國人給中國扣上貧油的帽子。全國解放后,雖然李四光等地質學家從理論上認定中國有較多的石油資源,但在物質條件極差的情況下要進行鉆探和開采仍是難而又難。50年代前期美國石油年產量達3億噸,中國的石油年產量不過100萬噸。身為石油工人,王進喜等英雄的中國工人,正是在這種為國爭氣的背景下,投入了如同軍事斗爭一般的石油大會戰。為改變我國石油工業落后面貌,在大慶油田創業初期,王進喜率領1205鉆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會戰。在1953年到1959年7年間,共完成鉆井進尺71000米,等于舊中國1907年到1949年42年鉆井進尺的總和。那時,在茫茫大草原上,沒有房住,沒有菜吃,糧食不夠。他們就在野外露營,喝鹽水,吃野菜。缺少拖拉機、吊車,就用繩子、撬杠把60噸的鉆機一寸一寸地運到井場;沒有水罐車,他帶領工人硬是用臉盆端來了幾十噸水開
了鉆保證了大慶會戰的第一口井提前開鉆,打出了原油。王進喜為大慶油田的建設,為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帶領大家艱苦創業,群眾稱頌他為鐵人。
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北風是電扇,大雪當炒面,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好大油田。干!干!干!這些擲地有聲的錚錚誓言,表現出了鐵人王進喜是一個有血有肉、生龍活虎、全身充滿精氣神的民族英雄。
在我們的身邊,也有許許多多像鐵人這樣奮斗的工作崗位上的人和事。在去年二月會戰中,由于暴雪封路,訂單驟增,大胎班組數天工作到三更天。領導緊急開會制定措施方案,員工放棄公休齊上陣,各部門主管積極配合將人力充分調配到大胎班組。在倉庫現場,可以看到全體員工無論領導還是員工熱火朝天的奮斗在第一線的場面。大家拿出鐵人的干勁,拿出鐵人的堅韌不屈、艱苦奮斗、不肯服輸、忘我拼搏、無私奉獻的精神,與企業同舟共濟、共渡難關。鐵人精神無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有著不朽的價值和永恒的生命力。鐵人精神是一面旗幟,凝聚著工人階級的樸素情感。鐵人精神是一種力量,凸顯了一種堅忍不拔創業的勇氣。鐵人精神是一種標志,凝縮著一個民族不畏困難的民族氣概,鐵人精神永流傳。
王進喜鐵人英雄事跡精選篇2
1964年,向全國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這一年,王進喜代表大慶工人出席了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并同陳永貴、邢燕子等勞模一起,應邀參加了71歲生日便宴。
1965年,王進喜升任鉆井指揮部副指揮,可他說:“我當了干部,仍然是個鉆工”。1966年“”開始以后,油田上一些人提出要“停產鬧革命”,王進喜對他們說:“‘抓革命,促生產’,是給我們工人階級下的命令,我們的生產一分鐘也不能停。”
1968年5月,大慶革命委員會成立,王進喜被工人們一致推選為革委會的副主任。1969年4月,在黨的九大上,他以工人代表的身份當選中央委員。
自從以“鐵人”形象成為勞動英雄后,王進喜的名字不僅響徹全國,而且傳到了國外。
大慶油田的發現,當時對國際社會是保密的,1966年出版的《中國地圖冊》,根本沒有大慶市這個名字。大慶人對外通信,地址也一律稱“安達市農墾總場第X分場”(1979年12月14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設立大慶市)。但是,隨著王進喜事跡的廣泛傳播,日本人通過中國公開刊物上登載的王進喜照片的衣著、身旁鉆機的高度以及相關文字表述,經過推理分析,掌握了有關大慶油田的位置、規模和加工能力等準確情報,從而迅速設計出適合大慶油田開采用的石油設備。當我國政府向世界各國征求開采大慶油田的設計方案時,日本人一舉中標。
1972年,尼克松訪華,他從出身于石油世家的時任駐華聯絡處主任、后來成為美國總統的布什口中知道,中國有個叫王進喜的“鐵人”,表示想見一見王進喜本人,可惜的是,王進喜此時已經病逝。 當時對尼克松說:“我們中國有個鐵人叫王進喜,他說過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我們中國人說話是有分量的。”
王進喜病逝時年僅47歲。由于長期過度勞累,他患上了嚴重的胃病和關節炎。雖然作為勞動模范,他曾有過多次療養和治病的機會,但他總是去不了幾天,就匆匆返回油田。1970年4月,王進喜在玉門參加石油現場會回到大慶,感覺健康狀況越來越差,經醫生檢查確診,竟是胃癌晚期。同年11月15日,王進喜在北京去世。
在新中國建設歷史上,王進喜是一個時代的象征。從1950年到1970年整整20年時間,王進喜以他的“鐵人精神”,詮釋了新中國甩掉“貧油”帽子的輝煌歷程。勞動創造財富,任何時代都需要勞動英雄,從這個意義上說,王進喜的“鐵人精神”是永遠也不會過時的。
王進喜鐵人英雄事跡精選篇3
1965年4月,王進喜被任命為鉆井指揮部副指揮。
1965年7月,在石油工業部第二次政工會上,王進喜應邀作了報告,他在發言中首次提出了:“要讓我們國家省省有油田,管線連成網,全國每人每年平均半噸油”的奮斗目標。____開始后,大慶油田生產受到嚴重干擾和破壞。
1966年2月,王進喜在全國工業交通會議上發表講話:“大慶油田,是黨的大慶油田,全國人民的大慶油田;我們國家有一個大慶,還僅僅是不夠啊,要艱苦奮斗一輩子,要當一輩子老黃牛!
1966年12月31日,王進喜毅然到北京向周總理匯報大慶油田生產的嚴峻形勢。返回大慶后,他走遍油田,貫徹總理的指示精神,大聲疾呼“大慶生產一天也不能停”。一些人羅織罪名,對他進行殘酷迫害。在周總理的謀劃下,繼鞍鋼之后,大慶實行了軍管。周總理指示軍管會把王進喜送到基層連隊保護起來。
1968年5月,大慶革命委員會成立,王進喜被推選為大慶革委會副主任。1969年2月,中共大慶黨的核心小組成立,王進喜擔任副組長。1969年4月,黨的“九大”在北京召開。王進喜作為大慶的代表出席了這次大會,并當選中央委員,受到了____接見。
1970年4月5日,全國石油工作會議在玉門召開。王進喜作為特邀代表參加大會。他在會上大聲疾呼要恢復光榮傳統,充滿信心地提出“大慶產量要上四千萬噸,全國產油一億噸”等一系列遠大的奮斗目標,引起與會者的強烈反響。
1970年11月15日23時42分,王進喜同志因醫治無效不幸病逝,享年47歲。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了鐵人王進喜逝世的消息和他的英雄事跡。1972年1月27日,《人民日報》在顯著位置刊發了長篇通訊《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鐵人王進喜》,高度評價了王進喜偉大的一生。大慶油田做出了“向鐵人王進喜同志學習的決定”。學習鐵人精神,繼承鐵人遺志,大慶人決心把他未盡的事業進行到底!
王進喜鐵人英雄事跡精選篇4
“鐵人”頭銜的創始人王進喜,在我們心中留下了無數鐵人的身影,因為他的精神和品質,影響了建國初期的那一代人,影響了奮發圖強的一代,影響了改革開放的一代。
今日,我們有發達的社會,豐厚的物質條件和優越的工作環境,可是,我們的氣質和精神卻總是少了鐵人,少了鐵人的堅韌和不屈,少了鐵人的開拓進取。
鐵人精神就是信念,更是勇氣!我會振作精神,迎接挑戰,實現心愿。俗話說得好,人活著要有點精神,而鐵人精神正是對無悔人生的詮釋
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困難,如果我們因為一點小挫折就輕聲放棄,自暴自棄,那我們就是失敗的人了!應對生活的苦難,沒有一個人能堅持失敗!人們經常說:“沒有經歷過人生的磨難,就必須是不夠天真。”唯有經過不斷的磨練,我們才會更加堅強,才會真正體會到生活帶給我們的豐富內涵。所以,讓我們銘記自我的職責,銘記自我所肩負的使命,在應對困難時,像鐵人一樣,決不畏縮不前,決不畏縮不前,敢于直面生活的苦難。使我們更加堅強,使我們不再軟弱,不再在任何困難面前“心軟”。
永遠的鐵人榜樣,永遠的標桿,是我們應對磨難時的精神支柱,讓我們銘記鐵人,時時刻刻學習鐵人精神,向鐵人致敬!
在工作中,我們要學習發揚鐵人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把業務做好、做好,嚴格按照要求和執行標準,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地干好本職工作,秉承鐵人精神,在工作崗位上貢獻自我的一份力量。
王進喜鐵人英雄事跡精選篇5
王進喜的名字并不陌生,王進喜的事跡也早就知道,作為共和國的一代楷模人物,曾經激發過無數人建設祖國的熱情。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時代的進步,我們對于鐵人精神似乎有些淡忘。
李少紅導演、劉燁主演的《鐵人》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一代鐵人王進喜帶來的熱情和力量,同時也看到了這種力量的延續。影片中的“王進喜時代”,以零下40度的白雪皚皚的遼北平原為背景,沒有高科技技術,沒有現代化大型機械,而且正趕上新中國的大災之年,連飯都吃不飽。正是在這樣極其惡劣的條件下,王進喜帶領一幫石油工人,依靠一雙雙粗糙的大手,不畏艱險不畏犧牲,為我國成功架起了一座座油井,讓中國徹底擺脫了貧油國的帽子,為中國經濟的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歷史將永遠記住那一個時代的豐碑,永遠記住以王進喜為代表的一代“鐵人”。“鐵人”不是鐵做的。由于操作不慎,巨大的鉆桿從高處滑落,王進喜不顧自身安危,奮力將劉文瑞推開,自己卻被重重的砸到。為了不影響大家的情緒,王進喜拖著斷腿繼續堅守崗位。鉆井架因為井噴將要垮塌之際,王進喜帶頭跳入冰冷刺骨的水泥漿中,充當“肉體攪拌機”。雖然不是鐵人,但他的意志、他的靈魂,卻比鐵還硬比鋼還強,我們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這種鋼鐵精神。
幾十年后的沙漠戈壁中,也有一排排鉆井平臺和一群石油工人,劉文瑞的兒子劉思成也在其中。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不再食不飽腹、衣不裹體,但人們的精神世界卻極度空虛。老一輩石油人的良好傳統在劉思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延續,每年都被評為工作標兵,在干好自己的工作后,還努力的幫助其他同事。但這樣的行為在其他人的眼里卻成了“傻子”,這是“鐵人”精神的悲哀,更是現代人的悲哀。片中趙一霖的臺詞對兩代人的精神世界做了做好的詮釋:你注重精神,我注重實惠,你看中靈魂,我看中肉體。這是趙一霖和劉思成的不同,也是兩代石油人精神境界的沖突。
老一代石油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犧牲,換來下一代人更好的生活,但是下一代人卻
在老一代人創造的生活中迷失了自我。物質條件提高了,精神世界卻潰敗了,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如何在豐富的物質條件下擁有積極的態度和高尚的靈魂,而不是像趙一霖那樣只知道追求所謂的實惠和肉體。
不管是冰冷的東北,還是熾熱的沙漠,中華民族堅韌不屈、艱苦奮斗的精神都需要傳承和發揚,那個翱翔于天際的雄鷹也都值得每個人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