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王進喜事跡觀后感高三
王進喜,一個普通的西北漢子。平日里,樸實無華沒有豪言壯語,餓著肚子還要詼諧幽默;然而,王進喜被稱做鐵人,主要因為他的那種無堅不摧的頑強精神。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鐵人王進喜事跡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鐵人王進喜事跡觀后感高三(篇1)
《鐵人》這部電影把我們又帶回了那個熱情洋溢,但是條件艱苦的年代,吳剛飾演的王進喜充滿智慧,膽大心細,在極度艱苦的條件下,帶領他的鉆井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影片一方面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第一代鉆井隊的艱苦創業過程,深深激發了我們青年內心潛在的激情和動力;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新時期,青年人如何繼承鐵人精神的問題。
隨著新時期青年人價值觀的轉變,人們的思想越來越物質化,那些想繼承“鐵人精神”的人會被人家稱之為“傻子”,遭到排斥。人類社會就是這樣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大多數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俱在一起,排斥那些崇拜鐵人并且想成為鐵人的人,于是乎給鐵人的繼承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片中劉燁飾演的劉思成就是這樣一個鮮明的代表,他沒有個人的私欲,只是鐵人的精神是他所崇尚的,他想堅持鐵人精神,無奈同行者太少了,他只能孤單的走在前輩走過的道路上,于是他寂寞了、孤單了、變的少言寡語了,最終患上了沙漠綜合癥。
影片緊扣激發和繼承這兩個主題,圍繞著王進喜的無私奉獻和劉思成的心靈轉變層層展開。有人說這部電影是至今為止中國最好的主旋律電影,對此結論我不置可否,因為我很少看主旋律電影,對他們也沒有什么具體的標準,但是這部影片中王進喜的一神一態確實形象生動,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腦中。生活經驗告訴我,要想成為模范中的模范,首先要會吃苦耐勞,其次是要有很強的精神支柱,支撐自己和團隊,最后就是要有團結和鼓舞大家的本事。片中的王進喜把這三點展現的淋漓盡致,身先士卒的行動,飽滿的熱情,光明磊落的言語,把我心中久別的火焰又重新點燃,好像又回到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如果說鐵人精神是那個時代必然的產物,那么如何繼承鐵人精神就是這個時代應該探討的問題。現實生活中的人也許沒有片中劉思成復雜的身世,有的只是對鐵人精神的向往,可是同路人太少,于是他們成了孤膽英雄。中國人有個通病,就是三人成虎,大多數情況下不會自己思考,人云亦云。當多數以回報為目的的人俱在一起的時候,如果不否定自己,就只有否定他人,于是這些孤膽英雄更加寂寞了,無助了,抑郁了。人世間最可悲的莫過于:英雄流血又流淚,有時候心靈的折磨比肉體的折磨更加能摧殘一個人。片中的主人公劉思成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了求助于心理醫生。心理醫生——這個最為中國人所忌憚的職業,在大多數中國人的思維里,看心理醫生的人不是精神病就是神經病,反正是腦子出了問題,都避而遠之。白靜飾演的送飯女就是這樣,開始的時候對勞模劉思成很是崇敬,當聽到他和心理醫生的談話后,態度就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這時我不禁的感嘆,有時候心靈的無知比臉蛋的丑陋更可怕。當然,醫生的疏導還是次要的,任何精神的升華都是自我認識的又一次提升,不是外力所能夠左右的,主人公和心理醫生短短的兩次交流后,醫生走了,又剩下主人公自己,他開始思考,開始升華,最終以實際行動完成了由繭化蝶的過程。有時我就在想:其實我們不是沒有繼承鐵人的精神,只是我們沒有底氣去充實鐵人的精神,缺乏底氣就像沒有充氣的輪胎,有也等于沒有。
從開始到最后,主人公劉思成沒有任何物質形態和技能的變化,有的只是心理的種種抉擇,最終他在無數的抉擇中,打開了符合內心要求的那扇門,他踏實了,真真正正的踏實了。如果說,王進喜是一種精神的象征,那么劉思成就是一種精神的繼承,相比之下我更注重于后者,因為這更接近于我們目前的實際。新時期對鐵人精神的繼承不是隨便說說,也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對鐵人精神的認可,要有勇氣和毅力與鐵人同行。
鐵人王進喜事跡觀后感高三(篇2)
茫茫沙漠,石油漢子日夜不歇;酷暑冰霜,一路挫折勇往直前;饑寒交迫,報效祖國永不言苦。我看著看著銀幕上的《鐵人》,不知不覺地被吸引了,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荒漠,饑餓和寒霜襲向我瘦弱的身軀。電影里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場面,我都牢記在心、歷歷在目。這一切的一切,讓我銘記至深,感動至深,思索至深。
渺無人煙的沙漠,無邊無際,大雪紛紛,狂風蕭蕭。大伙兒喝進的是冷風,吐出的是白煙,穿破衣,吃稀粥,躺地板。沒有現代化的設備,只有一雙雙粗糙的手。40多噸的龐然大物,全靠一股股蠻勁。當鉆井將要垮下的千鈞一發之際,王進喜奮不顧身地跳進冰冷刺骨的水中,當起了“人肉攪拌機”。他瑟瑟發抖,任冰般的霜水侵襲著他,為了鉆井的成功,為了祖國的發展,他熬住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熬住了!說他是鐵人,他沒有鐵的身軀,卻有鐵的靈魂,鐵的膽魄,鐵的堅韌!黑白轉成了彩色,昔日換成了現代,時空穿梭了數十年,但不變的,是鐵人堅如鐵的精神。劉思成,“小知識份子”劉文瑞的兒子,為了完成父親的重托,不知疲倦地工作。無論日日夜夜,無論春夏秋冬,干完了自己的,便去干別人的。無數人嘲諷他是“傻子”,他不屑一顧,堅持心中的信念,繼續向前、向前。
從牙牙學語起,一切都是鳥語花香,我在小溪里安逸地暢游,無憂無慮。沒有一望無垠的沙漠,沒有饑寒相迎的考驗,我的心早已淡化了。但,漫漫人生路,永不會風平浪靜,總會有困難,有挫折,有失敗。淡化的心就如驚弓之鳥,只能望而卻步,在岔路口徘徊、徘徊,等待著更大的失敗。優勝劣汰是永恒的,失敗者定被淘汰,成功者繼續拼搏。也許,自己的起跑線被拉遠了,只能看著別人展翅高飛。可,懶造就蟲,勤造就龍。培養出鐵的精神,在失敗面前永不放棄,在困難面前永不退縮,聽狂風怒吼,迎波濤洶涌。那么,毫無疑問,你將是勝利者!走出去吧,走出家門,走出世界,走出宇宙,當你披荊斬棘,用鐵的精神戰勝一切困難,成功的彼岸便近在咫尺。
入睡了,可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息。我仿佛也成了一個鐵人,我奮戰著,我不退縮,我不言敗,直到成功。
鐵人王進喜事跡觀后感高三(篇3)
隨著一段塵封的記憶打開,仿佛又回到了半個世紀前。火車載著王進喜和他的1205鉆井隊,從甘肅玉門油田到了大慶。王進喜用血肉之軀和剛毅的意志,開鉆出大慶第一口油田。晴天一頂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紅,他們經受三自然災害的考驗,寧肯少活二十年,拼死拼活也要拿下大慶油田的英雄氣概,在今天,也絕不遜色。
父親看完電影,一種“大慶情結”,溢于言表,說不出的激動,我能看出,石油工人,工地,等,那些難忘的場景,讓他的記憶復活,讓他生活的那個年代復燃。對于我們80后一代,是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的。黑白影像的效果,歷史滄桑感和生活場景的實感非常鮮活,作為王進喜徒弟的劉文端,因耐不住工地的艱苦而臨陣逃脫,鐵人沒有責備,而是一邊數落他不爭氣,一邊把饅頭和米袋子扔給他,那種愛之切責之深的感情,難能可貴。
鐵人是一個時代的符號,鐵人的精神永不過時,尤其是今天,面臨金融風暴的席卷,地震災區重建工作的緊要之時,缺乏的正是一種精神的鼓舞,沒有了人拉肩扛,饑寒交迫,但是,社會進步和物質誘惑,無不侵擾著人們的思想。王進喜的那種,井塌了它一塊塌下去,我宰了閻王爺再背著井架爬回來,有誰能做到呢?80后,90后,一代代新生的青年人,應該以怎樣的行動,獻出自己的力量呢?用于擔當,不怕吃苦,獻出青春的力量和熱情!
鐵人王進喜事跡觀后感高三(篇4)
好友很單純,看完《鐵人》后,常在QQ上給我留言,問這問那,可我因為忙,一直沒給他回復,下面,我站在專業的角度上談談對《鐵人》這部電影的看法。
做為鐵人工作過的公司的一名員工,我曾在鐵人所在的鉆井大隊工作過,與鐵人的戰友接觸過,聽這些戰友講過一些鐵人的故事,正因為如此,看完《鐵人》后,給我的第一感覺是這部電影比較真實,鐵人說過的著名的話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也要上。”其原話是:“有上,沒有上,脫了褲子也要上。”電影中并沒有特意夸大鐵人,給真實地表現了出來。
第二點真實是人物選擇上的真實,在這部電影中選擇了一個逃兵——當代石油工人劉思成的父親小知識分子,小知識分子是泥漿工,鉆井離不開泥漿就像人離不開心臟一樣,泥漿學名為鉆井液,之所以叫泥漿,是因為當初用清水鉆井,在鉆井的過程中,許多巖屑分散在水中形成混濁的泥水,一口井選擇什么樣的泥漿類型是根據地質條件決定的,在會戰之初,由于不知道地質狀況,很難選擇正確的泥漿類型,對泥漿工的要求就比較嚴格,需要24小時觀察、測量,其勞動強度是比較大的,而泥漿工又不同于鉆井工,是需要有文化人來干的,在會戰之初,很難找到干泥漿工的合適人選,所以說在會戰之初,泥漿工是最辛苦的,電影中小知識分子躺在泥漿池旁邊量泥漿密度的畫面特真實,他的腿被凍傷了,承受不住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在于提出了如何看待會戰之初時離開的人,電影雖沒給出回答,但卻通過劉思成的心理變化給予了回答,讓人感到社會的寬容,他們畢 竟 奉獻過、付出過,應該對他們的奉獻和付出給予肯定而不是責難。
好友不止一次地問我:“鐵人為什么跳泥漿池?他不怕死嗎?”這與井噴的危害有關,井噴是鉆井事故中危害最大的事故,井噴發生時,如不及時制止,會造成機毀人亡等重大事故,其經濟損失是不可估量的,井噴發生時,要用加重劑對泥漿進行加重,加重劑的主要成份是重晶石粉,其化學成份是硫酸鋇,鐵人當時打的那口井,井噴發生時,現場無加重劑,危急中用水泥替代,水泥好凝固,必須及時攪拌,在現場無攪拌器的情況下,鐵人帶頭跳進了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打完井后,要用水泥將井固住,現在由固井公司來做,會戰之初,無固井公司,都是由鉆井隊完成的。所以井場備有水泥,水泥比重晶粉對人體的危害大得多,所以,當我和我同事談論鐵人跳泥漿池時,我同事說:“他跳的不是泥漿池是水泥池,鐵人逝世時才47歲,他少活得豈止是20年呀!” 單從這一點來說,后人就該紀念他、懷念他。
好友曾問過我,是誰最先叫王進喜鐵人的?那是因為打第一井時鐵人7天7夜沒合眼,感動了當地的老太太,老太太稱他為鐵人,以后就叫開了。老太太的一句鐵人,鼓舞了幾代人,鐵人已成為一種文化傳了下來,正是這種鐵人文化,使后代人明白:“生活中需要鐵人精神!”
好友在跟我談看《鐵人》感受時說:“人生的真諦那就是人活著不僅僅是為了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與富有,更重要的是要超越于物質之上。只有這樣,人生才有意義!”我想,這就是鐵人精神的真諦吧!這也就是我追尋著鐵人的真跡來到這個城市的原因吧!
鐵人王進喜事跡觀后感高三(篇5)
電影開頭,大片大片滿天的黃沙,黃渤一人現在沙堆上大聲呼喊著劉燁,鏡頭一轉,接著便是劉燁沉默的身影,大紅色的工服套在身上,與身后的漫漫黃沙行成了鮮明的對比,畫面雖然是彩色的,卻總顯得暗淡。沒演幾分鐘,劇情就進入了回憶,回到1960年,一輛破舊的火車載著王進喜和整個大會戰的隊伍來到大慶,黑白的畫面處理帶來那個年代特有的歷史厚重感,那是怎樣的環境呢?荒蕪的土地不見人煙,低矮的茅草房,呼氣成白煙的寒冬,匱乏的物資,沒有先進的器械,沒有熟練的技術,井架甚至要靠人拉,繩子斷了,繼續靠蠻力推上去,我很佩服這些人,為了這樣或那樣的信念,甘愿去往這樣的地方,為中國的石油行業奉獻自己的力量。
那是怎樣的年代呢?我對大慶的印象是中國最大的油田,在我的心中,大慶,應該是一片瑰麗大氣的土地,與黑白大熒幕上下著鵝毛大雪的荒地是那么的不同,那些人身上臟的看不出顏色的棉衣,黝黑的臉龐又與如今身著大紅色工服被日頭曬的臉紅通通的石油工人又有著這樣那樣的區別。
電影分回憶和現代兩條線,回憶自然是以王進喜等自愿參加大會戰的石油工人在大慶發生的事情,現代則是劉燁飾演的石油子弟劉思成在大慶沙漠工作,在思考自己的目標,父親的目標等事情上得到成長。
每個時代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也都需要一個英雄,一個楷模。王進喜自然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楷模,他不顧病痛,永遠都奮戰在第一線,以身作則,堅守自己的崗位,安撫不安的同事們,為了讓徒弟們吃飽不辭辛苦的籌備糧食,他在工作上嚴肅,私下里卻很可親,他對自己的徒弟嚴格,卻也真心疼愛他們,劉思成的父親劉文瑞終于熬不住站上的辛苦,偷偷坐上了回程的火車,王進喜在得知消息后,急得四處尋他,卻在看見他留下的眼淚,說出那一句熬不下去了之后,將那一句留下的話咽了回去,把得之不易的糧食塞給他,告訴他要好好活。這一刻,王的怒其不爭,他的心疼表露無遺,王進喜的形象終于豐滿起來。
而在現代,身為劉文瑞的兒子,劉思成一直以自己是鐵人一代的后代而自豪,父親告訴他自己是病退,父親的老寒腿就像士兵的傷疤一樣讓他驕傲,可是這一切在他得知父親逃跑的真相后破壞的支離破碎。他覺得無地自容,覺得憤怒,可這些又隨著父親的離世消失殆盡,只剩下對父親的尊重。在這個故事里,沒有英雄,又也許有英雄,劉思成為了尋找使用的趙一林和小米奮不顧身的進入滿天黃沙,趙一林對劉思成的維護安慰,亦或者每個奮斗在石油行業的人都是英雄。
在困難面前,像鐵人一樣,絕不言敗,絕不退縮,這大概就是真正的鐵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