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的著名人物事跡
你知道哪些愛國的著名人物事跡?事跡可以很好地體現和宣揚特定的時代精神。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愛國的著名人物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國的著名人物事跡精選篇1
歷來,人們根據自己不同的世界觀、審美觀對英雄的定義不同,有的人認為行俠仗義即為英雄,有的人認為識大體、顧大局,順應歷史潮流而去做事才是英雄,如藺相如,如《英雄》中的英雄;有的人認為一生坦坦蕩蕩、豪氣沖天即為英雄,如項羽;有的人認為在生死關頭能以死酬報知己、報答國家即為英雄,如荊軻等等。我卻最敬佩黃繼光戰士,因為他不顧個人安危,舍命救國。
黃繼光,四川省中江縣人。1931年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1952年10月,在___上甘嶺戰役中,所在營與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激戰4晝夜后,于19日夜奉命奪取上甘嶺西側597·9高地。部隊接連攻占3個陣地后,受阻于零號陣地,連續組織3次爆破均未奏效。時近拂曉,如不能迅速消滅敵中心火力點,奪取零號陣地,將貽誤整個戰機。關鍵時刻,時任某部6連通信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請求擔負爆破任務。他在決心書上寫道:“堅決完成上級交給的一切任務,爭取立功當英雄,爭取入黨?!碑敿幢蝗蚊鼮榈诹喟嚅L。他帶領兩名戰士勇敢機智地連續摧毀敵人幾個火力點,一名戰友不幸犧牲,另一名戰友身負重傷,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對敵人的猛烈掃射,他毫無畏懼,忍著傷痛,迅速抵近敵中心火力點,連投幾枚手,敵機槍頓時停止了射擊。當部隊趁勢發起沖擊時,殘存地堡內的機槍又突然瘋狂掃射,攻擊部隊再次受阻。這時他多處負傷,彈用盡。為了戰斗的勝利,他頑強地向火力點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時,奮力撲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敵人正在噴射火舌的槍眼,壯烈捐軀。在黃繼光英雄壯舉的激勵下,部隊迅速攻占零號陣地,全殲守敵兩個營。
黃繼光舍身堵槍眼的英雄壯舉,激勵和教育了幾代人。他那奮不顧身的大無畏英雄氣概為人們所景仰,他的英雄事跡為人們所傳頌。他愛國精神深深的滲透到我的骨子里,他為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每當我想起這壯麗山河的時刻,都會落淚,被他這保家衛國的精神所感動。
愛國的著名人物事跡精選篇2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愿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1894年9月17日,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這就是黃海大戰。戰中,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后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于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這時,一發炮彈不幸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使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墜身入海,隨從拋給他救生圈,他執意不接,愛犬“太陽”飛速游來,銜住他的衣服,使他無法下沉。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狠了狠心,將愛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享年45歲。
鄧世昌犧牲后舉國震動,光緒帝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并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謚號,追封“太子少?!?,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威海衛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愛國的著名人物事跡精選篇3
戚繼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于山東濟寧。出身將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歲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都司僉事,次年升參將,鎮守寧波、紹興、臺州3府。9月,倭寇800人進掠龍山所,戚繼光等即率10倍于敵的明軍前往阻擊。
倭寇分3路沖殺,1萬多明軍竟不堪一擊,陣漸大亂,紛紛潰退。戚繼光看到形勢危急,縱身跳上一塊高石,連發3箭,3個倭寇頭目應聲而倒,倭寇群龍無首,倉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臺州倭亂頻繁,百姓深受其害。數千名倭寇包圍桃渚千戶所,戚繼光從寧波率兵連夜馳援臺州,解桃渚之圍,殲入侵海門倭寇。
之后,親去金華、義烏等地招募精壯農民和礦工3000余人,以岳家軍為榜樣進行編練,終成聞名天下的戚家軍。戚繼光針對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特點,創造了長短兵器配合,因敵因地變換隊形、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使用飛刀、飛槍、飛箭的火箭等,屢次打敗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臺(州)、金(華)、嚴(州)參將,駐守臺州。
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墻,訓練守軍。四十年(1561年),數千名倭寇在臺州登陸。戚繼光率軍出擊,在寧海健跳(今屬三門),臨海花街、上峰嶺、白水洋和太平(今溫嶺)新河、長沙等地,連續9次挫敗倭寇的進犯,救出數千名被擄難民。
史稱臺州大捷,亦稱臺州九戰九捷。次年夏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并乘勝破牛田、興化的倭寇,連克60余營。四十二年(1565年)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后戚繼光在薊州鎮守16年,邊備修飭,外敵不敢輕易進犯。因受排擠,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調廣東戍守。后遭誣陷,奪職回鄉。戚繼光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見,他的優秀軍事理論著作《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視。
愛國的著名人物事跡精選篇4
李愛民是太行山區的一個抗日小英雄。
1942年春天,11歲的李愛民擔任抗日兒童團團長。有一天,八路軍的鐘營長讓他穿過敵人的封鎖線去送一件“火急”信。李愛民二話沒說,回家趕上心愛的小毛驢,帶了草繩和鐮刀,把信裝進襪筒子里出發了。
一路上還算順利。眼看就到敵人的封鎖區了,他忽然發現前面不遠的土堆上有個端著槍的人影在晃動。不好,鬼子的流動哨盯上他了。
怎么辦?李愛民靈機一動,抓起一把稀牛糞,涂得滿身都是,然后把小毛驢趕進了草坡里,彎下腰割起青草來。“八格亞路,舉起手來!”冷不防,已繞到身后的鬼子一下子抓住了他的衣領。另一個日本軍官直盯著李愛民的眼睛吼道:“大大的八路探子,抓起來!”
“我是來放驢割草的。你們看,那是我割的一堆草,那不是我的小黑驢嗎?”李愛民機智地回應。
鬼子看他滿身是糞,像個放牲口的窮孩子,一腳把他踢倒,又嘟囔了幾句,調頭而去。小愛民忍著劇痛爬起來,踉踉蹌蹌地趕著小毛驢直奔小道,順利完成了送信的任務。第二天深夜,鬼子在這里的臨時據點被八路軍14團戰士和聯防民兵收拾掉了。
可惜,這個抗日小英雄在1943年為保護鄉親落入敵手,倒在了鬼子的屠刀下。那年,他12歲。
愛國的著名人物事跡精選篇5
說起岳飛,我相信今天這里在座的每一位都不會陌生吧?或者書上,或者電視上,或者長輩的嘴巴里,對岳飛的故事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岳飛同關云長、趙子龍、尉遲恭一樣,不但是家喻戶曉的偉大的古代英雄,而且也早已成為歷代百姓無限敬仰的神。
前段時間有幸讀了清朝錢彩的《說岳全傳》。讀后,發現小時候耳熟能詳的岳飛故事幾乎都出于此書,如岳飛為大鵬鳥投胎、秦檜為獨眼虬龍轉世、岳飛由母親抱著坐花缸逃生、岳母刺字,拜鐵臂金刀周侗為師等等情節,至今還能如數家珍。
一提到岳飛,我們總抱有兩種心情,一種是崇敬,一種是悲憫。崇敬于他的精忠報國,悲憫于他的含冤屈死。
對于岳飛的死,小說里宣揚的是因果報應,現在有些人認為真正的元兇是宋高宗。比如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傳》里也是這種論調,認為天下除皇帝外無人能殺得這樣一位兵馬大元帥。宋高宗之所以要殺岳飛,是他不希望岳飛打敗金國,把被金國擄去的宋徽宗、宋欽宗迎接回來。我認為這只是現代人的一種揣測,其實真正想殺岳飛的是金人,直接實施殺害岳飛的主謀是秦檜,宋高宗只是被利用者,導致岳飛死亡的是岳飛自己。
金人知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要把宋朝打趴下首先就要毀掉宋朝的“長城”,雖然宗澤已過世,韓世忠賦閑了,偏偏還有一個更厲害的角色——岳飛。有岳飛在,金兵南進的步伐屢屢受挫,偏安的南宋朝廷萬一元氣恢復,保不齊有一天大舉反攻的可能。面對岳飛的威脅,金人自然不擇手段,欲除之而后快的。秦檜便是主要實施者。
秦檜與妻子王氏早先也被捉到金國,后來投降了金國,被金國暗遣回南宋安插在朝廷的內奸。岳飛連打幾個勝仗,士氣大振,眼看要直搗金國軍事重鎮黃龍府,金國慌了,而此刻臨安宮廷里的宋高宗也開始忐忑不安了。第一,他對岳飛能不能滅金信心不足,怕打不贏,一旦金人反撲,后果不堪設想;第二,萬一真把金人打得投降,在北邊的兩個皇帝自然要請回來,他們一來,自己的帝位將恐不保。事實上宋高宗的擔憂并非杞人憂天,后來明朝也的確發生的這樣的情況,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軍隊所俘,明朝另立新君景帝,軍隊在于謙的指揮下,大敗瓦剌,便把被尊為太上皇的英宗迎回了北京,沒過幾年,趁景帝病危,英宗就發動奪門之變,重登帝位,于是朝廷重新洗牌,厥功至偉的于謙也慘遭身首異處。
而秦檜也正是利用了宋高宗這種前怕狼后怕虎的心態,迫使宋高宗對岳飛漸生不滿。岳飛的積極抗金,一心要迎二圣回國,高宗很是感冒,但又無法治他的罪。于是秦檜使出了殺手锏,誣陷岳飛謀反。宋高宗原本也不大相信岳飛會謀反,老謀深算的秦檜便說:請圣上下旨叫岳飛班師,看他會不會來。秦檜料定岳飛千辛萬苦好容易收復了失地,斷不會一道旨就能讓他徹底放棄而爽爽快快班師回京的,就一日下了十二道金牌,無奈之下的岳飛才氣咻咻趕來,這使宋高宗覺得岳飛這小子果真不大聽他的話,確信岳飛有異心。當然這異心倒不一定是有意謀反,而是懷疑岳飛與自己沒有保持高度一致,這是高宗所不能容忍的,也是所有帝皇所忌諱的。加上朝廷已經同金國秘密在議和,而金國開出的條件之一就是“殺岳飛”。
于是注定岳飛必死無疑。
“莫須有”的罪名是秦檜構織的,也肯定是高宗授意或默許的,風波亭處死必定經高宗批準的。高宗死后岳飛沉冤得雪,這時候官方就把所有的責任歸咎給了秦檜。岳飛的死,很大部分其實也是他自己造成的。岳飛的“錯誤”在于太天真,太不懂政治,缺乏政治敏感度。當第一面金牌到來之際,如果二話不說立馬起身班師回朝,至少個人的命運不會走到絕路,大不了像韓世忠一樣居家賦閑,保住一條命是沒問題的,沒準以后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但英雄總歸是英雄,個人的榮辱安危在他們的心中輕若鴻毛,國家的興亡、黎民的安樂才重于泰山。這就是所謂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丈夫氣魄,大英雄氣概,真正的英雄豪杰,就是面對生死存亡關頭敢于舍生取義,敢于豁出去!當他對前面十一道金牌不當一回事的時候,原本想以自己一人之罪拯救淚盡胡塵里的遺民,或是幻想一個奇跡的發生,寄望皇帝放棄成命,讓他繼續把戰線向北推進。結果又十萬火急等來了第十二道金牌,他無法再拖延了,“十年之功,廢于一旦”,當他含著眼淚撤離前線之際,復地百姓攔道痛哭,黃河對岸兇悍的金兵卻正虎視眈眈地預備再次卷土重來,而臨安那邊的劊子手已經磨亮了屠刀。
將近一千年過去了,當人們還在紀念精忠報國的岳飛精神,還在吟誦“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壯烈詩句的時候,當還有人在罵秦檜,在對杭州岳王墳前下跪的鐵像指指點點的時候,歷史已經公正無誤地說明了一切。那就是做一個愛國者,青史垂名,萬民崇敬,雖死猶榮;做一個禍國蟊賊,遺臭萬年!
英雄岳飛,你是我們心中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