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的偉大人物事跡
事跡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你知道哪些愛國的偉大人物事跡?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愛國的偉大人物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國的偉大人物事跡篇1
大米,是中國人的主要食品。可長期以來,水稻產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農民們成年累月種田栽稻,還是滿足不了“吃”的需要。糧食產量低,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大障礙。農業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決心為國攻關,解決這個難題。
袁隆平是湖南一個鎮上的農校教員。雖然工作條件差,可他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每日除了教學外,就是在試驗田里培育高產品種。在試驗中,他發現天然雜交水稻穗大粒飽,產量高,可是第二年再種,就退化了,失去了優勢。他就想進行一種試驗,培育能堅持高產的雜交水稻的種子。為了這個夢想,袁隆平不知花費了多少精力,有時候在試驗田里觀察,連家也顧不上回。經過10年的艱苦努力,最終培育成功了。
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到達1000多斤,在全國推廣后,我國稻谷在幾年中增產了1000多億公斤,真是一個飛躍!袁隆平獲得了國家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美國等國也引進了他的成果。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改變我國糧食生產的落后狀態打了一個翻身仗。
愛國的偉大人物事跡篇2
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楚王汏而逐漸疏遠屈原,連帶的也不采納他的諫言,最后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后,懷石投汨羅江自盡。屈原死后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姓的心中.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據說屈原投江后,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尸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準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里面丟,說是讓魚假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尸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后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屈原曾經寫了很多優秀的詩歌,其中最有名的是《離騷》。他在詩歌里,痛斥賣國的小人,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心情,對楚國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無限的深情。后來人們認為屈原是一位我國古代杰出的愛國詩人。
愛國的偉大人物事跡篇3
抗倭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于山東濟寧。出身將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歲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都司僉事,次年升參將,鎮守寧波、紹興、臺州3府。9月,倭寇800人進掠龍山所,戚繼光等即率10倍于敵的明軍前往阻擊。
倭寇分3路沖殺,1萬多明軍竟不堪一擊,陣漸大亂,紛紛潰退。戚繼光看到形勢危急,縱身跳上一塊高石,連發3箭,3個倭寇頭目應聲而倒,倭寇群龍無首,倉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臺州倭亂頻繁,百姓深受其害。數千名倭寇包圍桃渚千戶所,戚繼光從寧波率兵連夜馳援臺州,解桃渚之圍,殲入侵海門倭寇。
接著,親去金華、義烏等地招募精壯農民和礦工3000余人,以岳家軍為榜樣進行編練,終成聞名天下的戚家軍。戚繼光針對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特點,創造了長短兵器配合,因敵因地變換隊形、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使用飛刀、飛槍、飛箭的火箭等,屢次打敗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臺(州)、金(華)、嚴(州)參將,駐守臺州。
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墻,訓練守軍。四十年(1561年),數千名倭寇在臺州登陸。戚繼光率軍出擊,在寧海健跳(今屬三門),臨海花街、上峰嶺、白水洋和太平(今溫嶺)新河、長沙等地,連續9次挫敗倭寇的進犯,救出數千名被擄難民。
史稱臺州大捷,亦稱臺州九戰九捷。次年夏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并乘勝破牛田、興化的倭寇,連克60余營。四十二年(1565年)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后戚繼光在薊州鎮守16年,邊備修飭,外敵不敢輕易進犯。因受排擠,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調廣東戍守。后遭誣陷,奪職回鄉。戚繼光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見,他的優秀軍事理論著作《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視。
愛國的偉大人物事跡篇4
鐵人王進喜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工人成了國家的主人,勞動熱情倍增。振興中華,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落后面貌,成了人民群眾共同的愿望和行動。被稱為“鐵人”的王進喜就是胸懷祖國、發憤圖強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進喜本來是玉門石油礦普通工人,可他一心為國分憂。有一次在北京街頭上,他看到汽車沒油燒,在車頂上放著大大的煤氣包,靠燒煤氣行駛。他難過得吃不好睡不著,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現在國家缺油,我有責任啊!”不久,他被調到大慶,參加開發新油田的會戰,他興奮得像有使不完的勁,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沒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干打壘的簡易棚子里,吃冷飯,睡地鋪。
鉆井機到了,可沒有吊車下不了火車,他一聲吶喊,帶著工人用繩子拉,肩膀頂,終于把機器卸下來運到工地。第一座井架豎起來了,沒有水灌井,他和工人們用臉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來,爭分奪秒地開了鉆。發生井噴事故時,沒有攪拌機,他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他為什么要這樣做:為的是盡快打出石油,改變祖國石油工業落后的面貌。
因為常年勞累,飲食沒規律,王進喜得了嚴重的胃病,經常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說:“為了拿下大油田,我寧可少活20年!”正是這種鐵人精神,正是這種為國忘我的勞動,使得大慶油田很快建成了,使我國摘掉了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
愛國的偉大人物事跡篇5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每一次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耳邊響起了這首鏗鏘激昂的國歌聲時,自己仿佛已經置身于那個戰火紛飛,到處充滿白色恐怖的的紅色革命時代。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至今仍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這是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唱,都要唱的一支歌,這是響徹全中國,響徹全世界的《義勇軍進行曲》。它的旋律,它的氣勢,是那樣的高昂、雄壯、堅定、有力,那樣的強烈,那樣的令人振奮,熱血沸騰!它巨大的號召力,鼓舞所有中國人“萬眾一心”,“前進!前進!前進進!”它的曲作者是聶耳。
聶耳,云南玉溪人,19年2月15日,誕生在昆明甬道街72號他父親聶鴻儀開辦的“成春堂”小藥鋪樓上。聶耳4歲喪父,靠母親行醫賣藥清貧度日。
聶耳自幼表現出對音樂的興趣和多方面的才能。學童時就學會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多種樂器,求實小學組織“學生音樂團”時,聶耳被選為樂隊的小指揮。他十分喜歡家鄉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尤其對云南花燈與洞經音樂有濃厚興趣。聶耳先后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聶耳的音樂創作生涯雖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這短短的兩年,卻創作出《開路先鋒》、《畢業歌》、《賣報歌》等幾十年來一直膾炙人口的歌曲。1934年7月,田漢決定創作一部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風云兒女》,并將聶耳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作為該影片的主題歌。隨著電影的公開放映,《義勇軍進行曲》很快傳遍了神州大地。由于震撼人心地唱出了團結戰斗的意志,唱出了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心聲,它不僅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當時,在以后的抗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時期,也一直猶如進軍的號角,激勵著人民的革命熱情和戰斗意志。《義勇軍進行曲》在國際上也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著名黑人歌王羅伯遜曾深情地說:“這首歌不僅唱出了中國人民爭取自由解放的決心,也唱出了全世界被壓迫人民、包括美國黑人在內的爭取解放的決心。1978年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義勇軍進行曲》被正式確定為國歌。
我為家鄉云南有這樣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讓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今天的我們更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美好和平生活,懷著聶耳那不屈不撓、堅持奮斗的精神學習、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