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愛校主要事跡
愛國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從古往今,有許多名人具有著憂國憂民的思想;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愛國愛校主要事跡(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愛國愛校主要事跡篇1
李文林
(1900-1932),原名周金堂,后改名周郁文,南昌起義后化名李文林,男,漢族,江西吉水人,中共黨員。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江西省立法政專門學校讀書。3月,參加江西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江西民權運動大同盟,是學生運動中的積極分子。秋入黃埔軍校學習。9月回江西開展革命活動,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國民革命軍教導團任教官,參加了南昌起義。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李文林是贛西南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南昌起義后,奉命在贛西開展武裝斗爭。任中共贛西特委委員兼秘書長。9月奉特委指示,將贛西工農紅軍第七、第九兩縱隊改編為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團,任團黨委書記兼團長。2月,贛南十五、十六縱隊在興國縣勞蓮塘圩會師,他與特委雷震根據當地革命斗爭的需要,將這兩縱隊改編為紅軍獨立第四團。同年6月,任江西紅軍獨立第二團,四團行動委員會書記兼政委。
他很重視部隊的思想政治工作,部隊戰斗意志旺盛。紅二、四團在他的指揮下,接連攻下了吉水、峽江、樂安、于都、南豐、廣昌等縣城,并將這些地方的小塊紅色區域擴大,形成以東固、延福為中心的贛西南革命根據地,有力配合了毛澤東、朱德等同志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創建中央革命根據地。
2月任前委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委常委兼軍委書記,贛西蘇維埃政府常委兼軍委書記,贛西南蘇維埃政府常委兼黨團書記、秘書長,紅軍學校校委兼校長,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江西省行動委員會(省委)書記,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委員。由于王明左傾路線的影響,肅反擴大化,李文林被誣陷為AB團骨干份子,于5月30日在萬泰縣古坪村(今泰和縣境內)被殺,年僅32歲。
愛國愛校主要事跡篇2
王寧,男,民權縣和平路學校學生,入校以來,他嚴格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平時他能夠妥善處理好個人生活與學習之間的關系,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一、思想積極要求上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入學以來,該生不斷提高自身修養。能夠用先進的思想武裝頭腦,用積極向上的思想對待學習和生活,嚴格的要求自己,積極參加學校和班級組織的各項活動,他思想健康,活躍,積極,進取,常常能提出一些好的意見和建議。作為班干部,他能夠認真協助老師,是老師的好幫手。
二、刻苦學習,勤學好問
在學習上,他能夠勤學苦練,努力學好各學科知識,有著一股鉆勁兒,不向任何一道難題低頭。不恥下問是他的好習慣,正是這種好習慣促使我不斷發展,各科的成績優秀。他曾多次獲得“三好學生”的稱號,給老師留下了好印象。在自己勤奮學習的同時,他還不忘幫助那些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使許多同學的成績有很大的提高,也使班級形成了很濃厚的學習風氣。
三、意志堅強,樂于助人
在班級里,他和同學們相處地十分融洽。在努力學習,發奮圖強的同時,,他還是一個心地善良,極富同情心,樂于助人的好學生。上次,他們班里的一位同學在課間玩耍時手指不小心被門夾傷了,他耐心地向那位同學詢問事情的前后經過,直到家長來把他接走。第二天,他還關心那位同學:“有沒有大礙啊?”“有沒有上藥啊?”······并且主動替他完成了當天班級的值日工作。事后,那位同學還非常感謝他,他只是微微一笑,“應該的”。
作為班級的班長,他絲毫沒有現代不少中學生身上那種狹隘自私心理,要是有同學遇到不會的難題,他總能拿出耐心和熱心,不厭其煩,耐心輔導和講解,直到他們弄懂為止,因此在同學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生活中,他一直很簡樸,從不鋪張浪費,也從不亂花一分錢。在家里,除了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外,經常幫助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由于經常參加家務勞動,從而使他小小年紀便會做一手好飯菜、打掃衛生、拖地洗碗,練就了較強的獨力生活能力,培養了濃厚的生活情趣,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生活理想。如今,王寧同學正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憑著自己踏踏實實的努力,在茫茫的學海中奮力遨游,他用他的正直與善良為歌,以熱心和豁達為曲,彈奏著一曲質樸的暖人心扉的歌;他用理想和追求做筆,進取和奮發為墨,描繪著一張多彩的人生圖畫。
他自信、自尊、自強,少有自卑之心,從不傲視他人;對自己的優缺點有正確的評價與要求;在實踐中不斷開發自己的潛力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與目標。“是花,就要開放;是樹,就要長成棟梁;是石頭,就要去鋪出大路;是班干部,我就要成為一名出色的領航員!”這就是我的宣言,相信我在未來的道路上會走得更好、更精彩。
愛國愛校主要事跡篇3
她是河曲縣雙語育英學校九二班一名15歲的普通的女學生,她勤奮學習、助人為樂、團結同學、自強自律、誠實守信、尊師敬長,用自己的行動使文明禮儀添光溢彩。
她是班級的領頭雁,對待學習一絲不茍。認真完成老師部置的每一次作業;課堂上敢于置疑,總有她的獨特想的見解;課后,她善于鞏固,溫故知新,掌握知識并應用于生活實踐,她善于從他人身上學習,改正自己的不足。她優異的學習成績來源于她的努力,別人休息時,她在那反復練習,別人閑聊、玩逛時,她在那孜孜不倦的學習著,被評為“學習標兵”。
她是家里的好孩子,親戚們都對她贊不絕口。在家中,不要父母說一聲,她就主動學習;她心疼父母,完成作業就幫母親做家務,幫父親松土、種菜……她還在星期天陪爺爺散步,陪奶奶聊天,讓老人開心;家人吃了飯,她爭著收拾碗筷;她省下零花錢幫老人買點心。她孝敬老人,體貼父母,得到了眾人的夸贊。
她也是助人為樂、關心集體的好同學,同學們的學習榜樣。她與同學相處融洽,當同學文具不夠用時,她總把自己的借給別人;當同學遇到難題時,她總耐心的為別人講解;她總早到教室,主動打掃教室衛生。不管在學習中還是在生活中,她總是嚴格要求自己,把幫助別人作為自己的快樂。對他人誠實守信、文明禮讓,被評為“文明之星”。做為班干部,她默默奉獻著自己的愛,不圖回報。學校舉行活動,她積極參加,多次代表班級參加演講、朗誦比賽,每次都認真準備,付出了許多辛苦和汗水,最終,不僅為自己贏得了榮譽,而且為班級爭了榮譽。她很高興地為班級做好事,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賞。多次被評為“優秀班干部”。
他也是尊師敬長的好學生,老師的得力助手。只要碰見老師,她都恭敬地向老師問好,從不會目中無人。作為班干部的她,努力幫班主任管理班級,她總對同學們說,“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號召大家努力學習,贏得了同學們的尊重。
她是文明禮儀的踐行者。她穿著得體,無論對待誰都文明用語,誠實守信、寬容禮讓地對待老師、同學;他熱心公益,經常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幫助清潔工打掃衛生、隨手撿起地上的垃圾,幫助老人過馬路,是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
由于她的品學兼優,她多次被評為“三好學生”。成為全校同學的學習者,老師口中夸贊的對象。
她就是辛娜,這個普通的初三學生。希望擁有這些品質的我,可以在將來的學習和成長的道路上,走出一片自己的新天地!
愛國愛校主要事跡篇4
汪群
(1904—1929),男,漢族,江西貴溪人,中共黨員。
汪群考取江西省立第一中學。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汪群如饑似渴地閱讀《新青年》等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書刊。,汪群成為袁玉冰、黃道等創辦的江西改造社第一批社員,經常在《新江西》雜志上撰文評議時政,在青年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汪群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 他組織在昌就讀的貴溪籍進步青年成立了“貴溪青年社”,出版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進步文化的《溪音》雜志。考入北京大學,并加入中國共產黨,積極投入廢除不平等條約等運動,受到中共領導人李大釗、趙世炎的關注,被選任黨刊《政治生活周刊》時事編輯。
夏,中共北方區委派汪群回到江西配合北伐戰爭,開展南方工農革命運動。先后擔任青年團江西區委常委、中共江西區委宣傳部長等職,期間親自到基層了解革命斗爭情況,發展共產黨員。北伐軍所到之地,汪群都指示當地建立縣黨支部,這為后來贛地迅猛發展的大革命,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3月蔣介石制造贛州慘案,殺害了贛州總工會委員長陳贊賢。汪群對國民黨右派破壞統一戰線的罪行非常憤慨,寫了《悼我們的同志——陳贊賢》和《陳贊賢為什么死了?》兩篇檄文,一針見血地指出:“殺死陳贊賢的不是別人,就是反動的國民黨右派。”號召江西人民“起來!一致繼續贊賢同志的精神,勇猛地向那紅光中前進!”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汪群受黨的委派擔任中共贛州縣委書記,奔赴贛州,繼續陳贊賢烈士未竟事業。汪群到贛州后,在工人、農民和進步青年學生中進行秘密活動,建立了織襪、泥木、縫紉、理發等行業的六個黨支部,設立了“工余俱樂部”,同時在郊區成立了東南西北四個區委。
“八七會議”后,汪群任中共贛南特委負責人,著手恢復了于都、南康、信豐、興國等縣黨組織,創辦了《曙光報》。10月,汪群傳達了黨的“八七會議”精神和全省秋收暴動計劃,建立秘密農協組織,做好農暴準備,開展土地革命。2月,汪群組織震撼贛南的農民暴動,揭開了贛南土地革命斗爭的序幕,接著南康、信豐等地的農民暴動相繼興起。
12月3日,白色恐怖下堅持戰斗的汪群不幸被捕。國民黨獨立七師師長劉士毅對他施用了種種酷刑。汪群在法庭上凜然宣稱:“我就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是不怕死的!”在獄中,他團結難友堅持斗爭,抓緊時間向看守人員宣講革命道理,介紹共產主義。敵人無計可施,1月在贛州將汪群殺害。汪群為共產主義獻出壯麗的青春,犧牲時年僅26歲。
愛國愛校主要事跡篇5
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直是愛國軍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別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難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就是這樣的人。
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愿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這年9月的一天,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后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于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不幸,致遠號中了魚雷,船體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毅然退出救生圈,沉入大海,獻出了生命。